今日中国大学的教师编制模仿美国的“up or leave”,即非升即走制,青年教师面临发文和教学的双重压力。曾经,“知识改变命运”不仅是一个口号,还是一种制度性的阶层保证,但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历在就业市场贬值,知识不再与阶层、金钱完全挂钩。《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在“高学历的穷人”一章里说明了这一社会事实:学术从业者的经济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当结束求学,成为兼职教授,高额的助学贷款使青年学者背负巨大的债务压力,在大城市生活,兼职教授的工资和生活成本堪堪相抵,这种挣的钱刚好够维持生活的阶级,也被作者称为“中等危险阶级。”兼职的代课任务、在缩减生活支出上形成的“决策疲劳”,挤占了科研的精力。往往在学术领域内精疲力尽,也只能勉力维持生存,看不见未来……
〇封面为《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德语:Wissenschaft als Beruf、英语:Science as a Vocation)书封,本书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917年11月7日在慕尼黑大学向大学生发表的演讲,其手写稿于1918年出版。韦伯从自身经验出发,比较德国与美国大学体系之异同,谈论体系如何影响年轻人选择学术研究作为职业。以此为出发点,韦伯讨论从事学术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特质,指出学者因学术特性而必须面对的孤独、超越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