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心情点滴] 【读者来信】以学术为业:一名社会学学生的自白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9-2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2.webp

3.webp



徐奕旸,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4.webp



以学术为业——一名社会学学生的自白



100年前,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做了《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从一个社会学学者、从业者的角度,谈论“以学术为业”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在100年后的今天,我在学术的大门外踟蹰不定,未来的道路尚未铺展,该怎样回答托尔斯泰“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的问题呢?在当下重新阅读这篇演讲,我试图找出“以学术为业”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为什么要选择学术的生活。


首先,从外部条件谈起,以学术作为一种物质意义的职业,是怎样的处境呢?韦伯将德国的教师编制与美国进行比较:德国学者要从编外讲师做起,工资完全来自学生的听课费,因此重视教学水平胜过学术研究。集体决定的选拔方式使得运气成为获得教师资格更重要的因素。由此,韦伯认为“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只有少数人能忍受只为天职而活。


今日中国大学的教师编制模仿美国的“up or leave”,即非升即走制,青年教师面临发文和教学的双重压力。曾经,“知识改变命运”不仅是一个口号,还是一种制度性的阶层保证,但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历在就业市场贬值,知识不再与阶层、金钱完全挂钩。《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在“高学历的穷人”一章里说明了这一社会事实:学术从业者的经济社会地位在不断下降。当结束求学,成为兼职教授,高额的助学贷款使青年学者背负巨大的债务压力,在大城市生活,兼职教授的工资和生活成本堪堪相抵,这种挣的钱刚好够维持生活的阶级,也被作者称为“中等危险阶级。”兼职的代课任务、在缩减生活支出上形成的“决策疲劳”,挤占了科研的精力。往往在学术领域内精疲力尽,也只能勉力维持生存,看不见未来……


5.webp



图为《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海南出版社2021年版书封。


而人文学科经历了双重衰落——随着重心向技术教育转移,人文学科的学位只是过时的荣誉,大学管理层不愿意在人文学科上提供支持和投入。曾经,人文学科是“贵族之学”,但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贵族的消亡,人们不再热衷于将来之不易的闲暇投入到学习欣赏“高雅文化”之类的事情上,学者只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知识带来的神圣性光环逐渐被祛魅。如果说100年前,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游戏结束,胜者赢得全部,负者满盘皆输。那么当下的学术生涯,可能更像一场马拉松,在持久的焦虑里不断突破极限,越来越难“端稳饭碗”。选择学术生涯,尤其是人文社科,须得抱有“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觉悟。


不过从内在志向来看,科学意味着什么呢?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与社会科学。要理解科学是什么,那么就要考察科学是如何发展的,又被赋予了怎样的价值。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里,科学真理是太阳,现实世界只是投影在洞穴里的影子,哲人领导人们寻找真理,这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对科学真理的热情,来源于科学知识的伟大工具——观念——的发现,古希腊人发现只要掌握了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观念,就可以把握它的本质。正确做任何事,包括政治治理,前提都是掌握正确的知识。在《美诺篇》和《普罗泰格拉篇》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将伦理学置于正确认识的前提之上,将真理视为人最基础的、至高的追求,而哲学担当这一使命。   


文艺复兴时期,发明了第二个科学的伟大工具——理性实验,科学家将“客观规律”转译为物、工具之间的现象,赋予其不被人类决定的超越性。夏平与沙佛分析了霍布斯和波义耳的工作,勾勒出科学与政治的四分仪。科学为何是真的?明明实验室、空气泵、水银柱都是人为制造的?广义上的“博物学家”(科学与社会还未分界),将上帝的“建构主义”扩展到人类身上,将知识局限于事实的工具化本性并把因果解释搁置在一边。虽然这些事实是在可控的环境里被人为创造的,但无论社会领域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事实永远不会改变。在现代制度的法庭上,人类从非人类那里寻求帮助,非人类被赋予了新的符号力量,科学仪器作为证人在古老的羊皮纸上留下签名。在那时,科学还不是专业化的学科,而是通过实验、观念、逻辑等方法对世界的解释和意义的追求。对达芬奇和音乐创新者来说,科学是真正的艺术,是通向自然的途径;对霍布斯来说,科学是用计算式公民、几何方法构造一个世俗的上帝——利维坦,赋予社会权力、关系和秩序;对虔敬派神学来说,科学可以用物理方法来把握上帝的伤口,找出上帝对世界的意图。


在此之后,科学发展成专业化的分化学科,自然与社会、语词与物的距离越来越远。以涂尔干理解,是社会分工;以韦伯理解,是系统理性化、专家;以拉图尔理解,是主体社会极和自然极被分割,通过二元论和辩证法来弥合中间地带;以福柯来理解,是古典知识型向现代知识型转变。科学承担的使命,是为永无止境的进步提供保障。进步的概念人为划分出现代与前现代、文明与蒙昧,形塑了生活之道和世界秩序:古代农人人到晚年,会有“享尽天年之感”,而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无限丰富性、拥有无限进步可能的生命,并不会享有那样的充实和完善感。文明人的个人生活被嵌入“进步”和无限之中,科学则是“进步”的手段和动力。科学空前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在学科分工与纯化形成的裂缝中间,不断生产出无法被解释的“杂合体”,这也是我理解的当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第一重困境。


韦伯在演讲中指出了科学的第二重困境:“科学思维构造一个以人为方式抽象出来的非现实世界,人为的抽象没有能力把握真正的生活,却试图用瘦骨嶙峋的手去捕捉它的血气。”如何从理想类型到达日常生活世界?为何对现实的抽象可以解释现实?这是自康德以降试图解答的科学认识论问题。韦伯的理论中心是行动,行动动机分为主观动机与客观链条,社会研究者在外部从行动的客观链条推导出主观动机,理想类型是对行动动机的理念抽象,试图跨越尺度,通过对个体经验现实的抽象以理解普遍的人类。但是,韦伯的理想类型具有“局外人”的视角,可以通过推理满足因果适当性,但意义适当性的问题难以解决。


现象学试图补齐“主观意义世界”的拼图,回应“主体间性”的问题。伯格森认为当两个意识流交错的时候,共同处在对另一个意识流的观察的绵延中,形成同步状态。绵延是注意力全部投入外部的“生活状态”,反思是注意力转向自身。这种状态推广到集体,或许接近全神贯注看演唱会、球赛,数万人在某一个时刻沉浸在同一个意识流中的同步。舒茨吸收胡塞尔的彗星模型和詹姆斯多重宇宙构想,形成了“多重实在”的思考。自我在每一个当下,不断向世界敞开,进行综合和更新,意义是根据过去情态对当下做的解释。当两个人形成“我间对称性”的关系,即彼此的意识流交错,在绵延中相互注视,就会共享意义解释。我认为,现象学对主观意义的解释依赖于关系和状态,可以推动质性研究的访谈方法的改进,构建理想对话情境。意识流同步的要求比较苛刻,但依然是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状态。


针对认识论的困境,德勒兹反对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两者都将差异和生成建立在某些基础上:语言的结构或经验的观点。比起通过超验的结构去构造共识,德勒兹赋予差异最高的地位,生命是差异,是别样思考的权力、创造差异的权力。他认为多样化思考模式有三种:哲学、艺术和科学,分别是三种转变生命的力量,这三种力量并不是为了再现现实,即韦伯所说的“用抽象能力把握真正的生活”,而是以其特异性的方式转变生命。哲学通过概念来拓展差异,语言形式是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哲学通过概念的创造和特异性的挖掘,为思考创造全新的路径。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可能被流行语殖民,如“我在XX很想你”、“大学生特种兵”,通过概括性和同质化的流行语,限制了主体创造语词与接触世界方式的差异性的权利,话语之外是虚无,潜在的可能性被排除,主体并未显现。艺术通过呈现感受打断我们在语词和经验之间定见的联系,比如多元宇宙的电影会带来打破次元界限,穿梭于纸张、屏幕、脑海、过去与未来的联通感。科学将世界确定为可观测的“事物的状态”,打破现实世界的关系网络,创造不依赖于观测者、被非人转译的定理。


6.webp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年1月18日-1995年11月4日),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主张差异先于同一,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不断生成和流变的动态过程,而非由固定实体构成。[图源:biografiasyvidas.com]


我更欣赏德勒兹的解决方案,科学的价值追求是“求真”,但真理或许并不是永恒的、超验的,而是被人与非人,通过结构与装置搭建出的,内在于经验的真相。“把握现实”不是用人为抽象的瘦骨嶙峋的手掐死现实,阻塞经验之流的流淌,而是通过概念、实验等宝贵工具,创造差异、发挥被定见束缚的生命能量。科学如同神笔马良,绘制世界的图像,而世界也生长出差异,不存在一幅连贯的世界图景,在西斯庭教堂的穹顶上,画与画交错辉映,每一幅画都折叠着一个世界。


在分析了科学的历史、作用和困境后,我仍然面临为什么要以学术为业的困惑。韦伯指出,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实然”是科学的命题,“应然”科学并不关心。学术从业者只是该学科的专家,并不能做生活实践领域的领袖。科学也并不能保证将实践导向科学规划的前景,科学家是“为了科学而科学”。既然学术生涯不能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不能提供终极意义的指引,不一定能增长生活的智慧,也不一定能改善现实世界,那么为什么要以学术为业呢?韦伯并没有直接给出他的原因,而是抛出了现代所有人的处境:世界已经被除魅,终极、高贵的价值销声匿迹。生命的性质,是诸神、诸立场之间无穷尽的斗争,只能由自己来回答“生命该如何度过”这一问题。科学的贡献,是可以帮助人们头脑清明,对事物正确的了解至少可以协助人对自己行为的意义做出说明。李猛在考察理性化及其传统时,也提出了相似的表述:理性化以系统理性的方式反传统,使得“卡里斯马”的个人英雄使命成为每个人的天职。人生来被抛入世界,如同汪洋上的小蚂蚁,没有什么可以明确航程的尽头。科学是一片树叶,这片树叶让小蚂蚁结束随波逐流的生活,头脑清醒地掌舵;树叶成为小蚂蚁锚定自己位置的标志,不至于在无限复杂性的世界里晕头转向。这是韦伯相对悲观的解释,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这一问题,我有自己版本的回答:我曾经认为知识具有神圣性,因为“知识改变命运”,因为知识分子更“高级”、优雅、有智慧。但后来我发现知识并不具有更高的价值,在思考和研究中生活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福柯一生批判权力却仍然享受权力与名望,并为之宣传、斗争;海德格尔颂扬林中空地、存在者的解蔽,却暗合纳粹思想,深邃的思想不一定能指导生活,知与行是两件事。知识改变命运,有可能是教育创造的“神话故事”。知识、科学祛魅后,我反而能更清晰地思考我为何会选择学术。阅读、经验观察,无数次充盈我的精神生活,这种滋养不仅是逃避现实生活的琐碎,还能破除顽固的定见,以更加澄澈清明的心灵去面对生命。在导读会里接触到德勒兹,我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封闭的实体,现实的稳定性:保研还是出国、发文、绩点是我生命发展的最重要部分,未来需要不断用计划确定。但我听到一个声音说:生命是开敞的,关系之流穿过我,人与非人都是异质时空的折叠,封闭的我是“着相”。n是确定性,n-1则具有无穷的可能性,潜在比实存更值得关注,生命是生成性的、差异性的……这种思想,竟渐渐成为我生命的部分基底,冥冥中破障,我的焦虑与急躁衰退了,感知到更多生活的美感与灵气。增长智慧的兴奋亦或是滋养心灵的慰藉,阅读和交流带给我的神性时刻是那样丰富,让我真切地感受生之喜悦。


《一群“双非”本科生,和他们的一堂文学课》,促使我开始思考将知识作为精神生活的滋养和与学术为业的差别。阅读、交流、观察能带来非功利性的乐趣,可学术作为职业,要求全心服膺它的学科,接受专业化的训练和以严格的学术要求规范自己。我想,我更倾向于后者,虽然我解构了学术的价值超越性,但我热爱、相信,甚至信仰着人文社科,或许是因为它赋予我以差异性的方式理解、生成世界的命题与工具,解放和表达我的生命力量。学术工作可以承载我探索和理解世界的理想追求,而只有专业化的训练和献身于自己的工作,才能支撑我探索、突破社会学的边界。同时,学术工作与其他职业的差别,还在于学者和自己的论文并不会相异化,写作过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写作是归属于自己的、踏实的劳动。


“人都是要死的”,将时间尺度放的足够长,一切事业和感情都没有意义。那么面对巨大的虚无,我该相信什么?或许我相信的不是存在答案和意义,而是相信寻找,相信在不确定性中的自由,相信创造差异的可能性。面对无限的丰富性,我该选择什么?当面对未知、面对不确定的恐惧时,我或许会选择头脑的清明。以思考的方式生活,对自己行为的意义做出说明,以锚定自己的位置。


我欲短暂地写下Q.E.D ( quod erat demonstrandum 证明完毕),但我知道,生命和学术之道是没有答案的谜题,于是我将庄重地写下ad infinitum(永无止境)。


参考资料

[1] 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人民出版社 2021-8
[2] 布鲁诺·拉图尔:《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人类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4
[3]阿丽莎·夸特:《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9
[4]李连江:《在学术界谋生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5
[5]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 2019-6
[6]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8
[7]李猛.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2010.5
[8]埃里克·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9]克莱尔·科勒布鲁克:《导读德勒兹》;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8
[10]德勒兹:《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12
[11]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商务印书馆 2012-12
[12]迪迪埃·埃里蓬:《米歇尔·福柯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6
[13]海德格尔:《林中路》;商务印书馆 2019-1
[14]林松果:一群“双非”本科生,和他们的一堂文学课.人物
[15]波伏瓦:《人都是要死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1




7.webp



〇本文来自读者的来信。


〇封面为《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德语:Wissenschaft als Beruf、英语:Science as a Vocation)书封,本书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917年11月7日在慕尼黑大学向大学生发表的演讲,其手写稿于1918年出版。韦伯从自身经验出发,比较德国与美国大学体系之异同,谈论体系如何影响年轻人选择学术研究作为职业。以此为出发点,韦伯讨论从事学术所必须具备的内在特质,指出学者因学术特性而必须面对的孤独、超越道路。


〇编辑 / 排版:汽水 阿耐 Jamie 塑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18:58 , Processed in 0.14906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