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月开学,鱼圈拿到了2025年秋季最新版英语教材(人教版)。
在系统对比小学阶段的教材后,我们发现三年级上册的英语教材有一些“简化”,这些“简化”很可能是对前期公众反馈(骂声)以及教学现实的一种回应。👇
进一步分析三年级上册至四年级上册的教材编写逻辑,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中设计的“听说读写”能力进阶极为有序:
听力理解:从听懂句子含义到处理信息
口语表达:从模仿语音语调到真实情景交际
阅读能力:从阅读短句到微型篇章
书写学习:从描字母到完成句子
综合这些调整与教材内在的编写逻辑,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教材的含金量变高了,但相应地,也给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比较2024年秋季和2025年秋季的三上英语教材,一句话总结其中的改动:大家的骂声听到了,象征性回调一下。
从单元视角看,最大的改变是Unit 1(单元1)中的输出要求降低了。
Part A第二部分中的“Listen,sing and role-play”,变成了“Role-play”。同时一些长句,改为了简短表达,句型数量减少。👇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原本,这个板块本要求学生听后要会唱、会用英语角色扮演,并且有6个句型。
这意味着如果孩子是零基础,第一节课信息量是巨大的。学完主课文之后,练习中甚至还有第一次出现的新句式(Let's be friends、Let's shake hands)。
删改之后,角色扮演的句式围绕主课文的核心句式,难度有所下降。
第一节课,孩子不会那么懵了。
Part B的Start to read,阅读内容也短了一半。👇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Part C的Project中,减少了1个词汇量。👇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后几个单元,变动没有单元1大,主要改动点是对一些要求进行简化。
比如,Unit 4的Big question从“How do we connect with plants?”改成了“How do plants and people help each other?”👇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相对来说,这么问更直观。
这个单元下的“look and discuss”要求也变成了“look and talk”,talk相比discuss更随意,不需要深入交换意见。👇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后续revision板块中,同样也有类似的要求简化。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从整体看,这版教材也有两个修订。
1)单元导读部分的单元介绍都删掉了。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删掉之后,单元导读和三下、四上也维持了一致。
左:2025秋三上教材,中:三下教材,右:四上教材
每个单元的reading time板块,总结的一句话都删掉了。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这是因为这两部分很容易出现超纲词汇,比如上图中的members就是一个典型的超纲难词。
以上变动落地到单词表,其实变动不大,整本书减少了and、goodbye、 toy、us四个单词,unit2的some移到unit 5。其他无变动。
另外,对于单词表,这版教材区分了白体词和黑体词,黑体词的掌握要求更高,这可以让老师对于教学重点更清晰。
左:2024年秋三上教材,右:2025年秋三上教材
三上教材的变化,会让孩子在接触校内英语课之初,稍微感觉丝滑点。但要说多丝滑,肯定没有。
对于0基础起步的孩子,第一单元就要面对15个完全没有接触过、发音系统完全和中文不一样的单词,并且还要看懂、听懂、会说,这挑战不可谓不小。
在研读完三上教材后,我们进一步系统分析了从三上到四上三册新教材的内容设计。
整体来看,教学进阶路径清晰合理:从感知模仿、到理解运用。
我们从听、说、读、写四个板块进行分析。
听力板块,从简单听懂,到分析判断。
三年级上的主旋律是“listen and do”“listen and chant”,聚焦于听音辨音、听懂简单指令并作出身体反应,重在培养语音预感和初步的理解能力。
到了三下,听力还是延续了“listen and do”“listen and chant”的基础训练,继续培养语感,但文本单词、句型更为丰富。
举个例子,三上Unit 6的“listen and chant”去重后词汇量为12个,三下这单元的这一板块则达到了18个单词,且语意更为复杂。
左:三年级上,右:三年级下
到了四上,教材出现了“match and say”“choose stick and say”“look ask and answer”等听力练习。这些练习要求学生听懂信息并进行处理,进行分析、匹配和判断,对理解和思维的要求更高。
说的板块,从简单模仿,到真实交际。
三上主要是“role-play”“listen sing and play”等任务,核心是模仿和重复教材提供的对话,在设定的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到了三下,在延续三上部分任务的基础上,加入了“think and say”“describe and choose”等任务。
这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简单思考和选择。
比如,同样是do a survey,三上会给参考回答,三下则是开放式回答,不给任何提示。学生需要运用已知句型进行替换练习或简单描述。
左:三上,右:三下
到了四上,教材中出现了“draw and say”“share and say”等板块。
相比起三年级,四上语言的工具性更强,口语表达重心从“说对”转向“交流”。
比如,在Unit 2“say and draw”板块中,一位学生需要表达自己同学的外貌特点,另一位学生依据此画下来,并猜出是哪位同学。
这种表达的功能性很强,很像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际与表达。
阅读板块,从阅读短句到阅读微型语篇。
三上的核心之一是自然拼读(Phonics)启蒙,建立字母(形)与发音(音)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阅读打下基础。
核心之二是要求“start to read”,阅读7个单词以内的短句。
三下的阅读板块,从字母发音进阶到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比如Magic E等拼读规则,开始系统性地拼读单词,这是阅读能力的真正起点。
这一时期,“start to read”变成了“read and write”,阅读题材句子更长,且句式更丰富。
到了四上,教材仍在进一步学习单词自然拼读规则,“read and write”板块出现了微型文章,开始培养理解句意、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时候,教材也会要求老师带着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培养逻辑思维和精读方式。
书写板块,从写单词到完成句子。
三上阶段,写的任务不明显,主要为书写字母,可以理解为控笔训练。
到了三下,学生开始根据发音规则尝试拼写单词,从会说迈向会写。另一方面会接触选词填空。
四上阶段,“let’s spell”会要求听音写单词,“read and write”会从选词填空,到完成句子。这标志着基础写作能力的开端。
听说读写全面开花,有序推进。以上就是一年半的时间内,英语新教材希望孩子能够获得的能力进阶。
三上、三下、四上教学的编写逻辑,背后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
英语是理解他人、表达自我、提升认知、文化交流的一个工具。
以前我们总抱怨“上课一粒沙,考试撒哈拉”,言下之意是教材太简单,老师照本宣科,考试却很难。这中间的难度差,使得很多家庭不得不求助于课外。
如今,教材容量上去了,对于平时难以获得优质校外资源的普通家庭而言,校内英语的含金量其实是上升了。
毕竟,能把教材吃透,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会有序推进。不能保证上限多高,但下限至少有托底。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教材红利”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接住的。
从三上到四上的能力进阶看似很完美,但如果按照一周三节英语课、每节课40分钟的频率算,这一年半校内落地到英语课的时间不到100小时,集中起来半个月都没有。
对于语言学习而言,要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达到教材所希望的能力,有难度。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有两条相对好操作的建议:
1)校内英语第一要务:吃透教材
除了已经拿到KET/PET/FCE考试结果的原版娃,其它孩子不管有没有进行过英语启蒙,都不能在态度上轻视小学校内英语。
因为校内英语和校内考试的关联性最强,而校内英语高分能增强孩子的内在动力。
吃透教材,首先,老师布置的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其次,每个单元2篇Let's talk、2篇let’s learn的内容背诵,课后的黑体单词做到能够会背,start to read熟读,reading time要会读。
注意,背课文不是强背,太伤害兴趣了!我们可以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先配合听力音频,多听,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进行朗读。
在不断的重复中,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自然会让他记住这段课文。
根据课本设计,以上几点能做到,孩子的语感、语法、单词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2)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多听、多看
如果学有余力,可以给孩子多听英语音频、多看原版书。
从三上到四上,英语新教材的设计逻辑极像原版教材,孩子不仅要用英语去交流,也要用英语去学习各国文化,英语的“工具性”很强。
听力输入和英语阅读相对各种外教课,门槛较低,是低成本把英语用起来的方式。
并且,新课标已经明确对各个阶段的听力输入量和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小学多听、多读,同样可以减轻初中阶段的负担,为攻读其他科目留出时间。
总结今天的内容:新教材编写了一条极为科学的语言进阶之路,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既有挑战,同时也是一种红利。建议大家通过吃透教材和多听、多看,接住这波红利,最大化语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