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微信推送模式又双叒叕变了!如果不想错过更及时、更优质的学术资讯,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和“”,科研圈日报每个工作日与你相见ღ( ´・ᴗ・` )
· 医学
研究证实 β 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无益
β 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脏耗氧量,预防心律失常,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被广泛用于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目前,超过 80% 的非复杂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时会被要求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然而其疗效在现代心脏病治疗手段下并未得到证实。
近日,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开展了一项名为 REBOOT 的大型国际临床试验,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 109 家医院中共招募了 8505 名心功能保留(射血分数大于 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试者在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被随机分为两组:服用或不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经过中位数近 4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β 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法为患者带来临床益处。在包括全因死亡、再梗死或心力衰竭住院在内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上,两组患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此外,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心功能完全正常且服用较高剂量 β 受体阻滞剂的心肌梗死女性患者,其绝对死亡风险比未接受治疗的女性高出 2.7%。这一发现有望为修订全球心脏病治疗指南提供关键依据,减少患者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可能产生的疲劳、心率过缓等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据悉,REBOOT 试验未接受制药行业资助。研究结果于 8 月 30 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并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和《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西奈山医院)
· 气候变化
中国的冰雹日正在增加,50 年后可能增长 107%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CC BY 3.0
冰雹是最具破坏性的对流天气之一,尤其威胁农业生产与人类财产。近年来,多数地区冰雹的规模和强度被预测将进一步增强,这一趋势被认为与人类活动驱动的气候变化相关。然而,由于缺乏对小尺度极端天气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了解冰雹趋势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是一项挑战。根据《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当地时间 9 月 2 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北京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基于近 3000 年的历史文献与灾害记录,证明中国自 1850 年以来冰雹日数显著增加,而且冰雹日数变化可能是由人因气候变化所驱动的。
研究者参考了多源资料,包括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冰雹灾害记载(公元前 886 年至 1948 年)、国家民政部门的冰雹灾害统计(1949 年至 2000 年),以及中国 2000 余个气象站的冰雹观测记录(1950 年至 2010 年),系统分析了公元 1500 年以后的冰雹日数变化。结果显示,冰雹发生日从 18 世纪的平均每年 10 天,增加到 20 世纪 40 年代的年均 60 天。研究者还基于 1500 至 1948 年的冰雹记录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对持续变暖情景下的未来冰雹天数进行了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最高排放气候场景下,冰雹日数到 2072 年可能会较 2017 年增长 107%。这些发现强调了全球变暖与中国冰雹发生之间的联系,表明在更暖的气候下,可能会发生更多冰雹灾害。(Nature)
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发现过去 30 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累计上升约 90 毫米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是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主要由两大因素导致:其一,海洋吸收地球气候系统中约 90% 的多余热量,引发海水热膨胀效应,致使海水体积增加;其二,陆地冰川及冰盖融化产生的大量淡水流入海洋,造成海洋质量的增加。近日,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首次成功对全球海洋质量在过去 30 年(1993 至 2022 年)的变化进行直接观测,进一步验证全球海洋质量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卫星激光测距(SLR)是一项利用激光脉冲来精密测量地面测站到空间目标距离的观测技术,但存在诸多限制,影响了该技术在估算海洋质量变化中的直接应用。研究者采用创新的前向建模技术,引入精细的海陆边界地理信息来解决卫星激光测距技术的空间分辨率限制,从而实现对全球海洋质量长期变化的准确监测。结果显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在 1993 年至 2022 年间持续加快,累计上升约 90 毫米,其中约 60% 是由海洋质量剧增造成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 2005 年左右以来,格陵兰等地的极地冰盖及陆地冰川加速融化,贡献了逾 80% 的全球海洋质量总增量,使得全球海洋质量增加成为海平面加速上升的主要推手。这项研究直接量化了全球海洋质量的增加,显示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香港理工大学)
· 物理学
科学家发现普通冰弯曲时可以发电
图片来源: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水分子是极性的,带有微小电荷。但普通冰是非极性的,挤压或按压时无法产生电压,因此普遍被认为不能发电。然而,《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推翻了这一传统认知。由西安交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ICN2)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New York)组成的研究团队合作发现普通冰可以在弯曲时产生电,即具有挠曲电效应(flexoelectricity)——这指的是非均匀变形(例如弯曲)会引起材料极化(正负电荷中心的分离),进而产生电压。
研究者将一块冰置于两块金属板之间,并将其连接到测量设备上。结果发现,这块冰在弯曲时产生了电信号,这与冰粒在雷暴中碰撞时产生的现象相似。这表明,冰的挠曲电性可能在雷暴期间云层的电荷积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助于解释雷暴中闪电的形成等自然现象。此外,研究者发现普通冰的表面具有铁电性(ferroelectricity),即冰表面能在机械应力下发电。他们在低于零下 113 摄氏度的温度下识别到了一个薄的“铁电”层,也就是说冰表面可以自然产生电极化。这意味着,普通冰可能有两种发电方式:一种是极低温度下的铁电性,另一种是在较高温度(直至 0 摄氏度)下的挠曲电性。研究者正在探索如何将这些特性转为实际应用。尽管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一发现可能会让冰从一种被动的冷却材料变成用于制造新一代电子设备的活性材料。(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 动物学
研究揭开鼩鼱冬季大脑“缩水”现象背后的机制
鼩鼱是少数已知能灵活缩小大脑,并在数月后重新恢复脑容量的哺乳动物之一,且在此过程中,其大脑并不会遭受永久性损伤。这一可逆性脑容量变化被称为“戴氏现象”,具体机制一直不为人知。近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鼩鼱的罕见季节性脑萎缩现象并非由于细胞丢失,而是源于水分流失。
研究团队采用非侵入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别在夏季和冬季扫描同一批野生普通鼩鼱的大脑,实时追踪个体大脑在“缩水”过程中的变化。结合大脑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和脑细胞计数的分析显示,冬季鼩鼱的大脑体积平均减少了约 9%,细胞数量并未减少,甚至略有增加。MRI 数据证实,脑容量减小与细胞尺寸缩小相关,根本原因是脑细胞内水分的流失。有趣的是,鼩鼱大脑并非均匀“缩水”。负责记忆和运动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的新皮层和小脑区域,其内外水分平衡比其他区域更为稳定,这可能是一种“优先保护”机制,帮助鼩鼱维持冬季生存所需的核心功能。研究还发现,“水通道蛋白 4”(aquaporin 4)可能在调节水分流出脑细胞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这种蛋白质在患有脑部疾病的人类大脑中也表现出异常。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一个困扰科学家数十年的生物学谜题,也因其与人类脑部疾病的相似性,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潜在的新途径。研究论文于当地时间 9 月 1 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编写:莫喻枫、杨梦、武沛雯、王怡博
编辑:王怡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