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回复: 2

[综艺大观] 来北京,照这张单子吃,都以为你是本地人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9-2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北京,照这张单子吃,都以为你是本地人
1.webp


北京饮食实乃帝都千年文脉之沉淀。
自辽金定都始,漕运带来江南米粮、塞北牛羊,奠定 “南料北烹” 之基
元时蒙古饮食融入,如 “涮羊肉” 源出元世祖忽必烈 “热锅涮肉” 典故,
至今东来顺等老字号仍传其艺。
明《酌中志》载宫廷 “正月吃扁食”(饺子)之俗,
后渐成民间除夕必备,此乃 “俗从宫出” 之证。
2.webp


至清代,满汉全席集南北精华,
《随园食单》亦赞京菜 “醇厚不腻”
旗人 “点心匣子” 装萨其马、艾窝窝,与汉人豆汁儿、焦圈相映成趣,
恰如《都门竹枝词》所咏 “豆汁摊前争冷热”,尽显市井烟火。
民国时,谭家菜以 “慢火细煨” 成官府菜翘楚
与胡同里的卤煮火烧共谱雅俗交响,此乃人文交融之味。
今时之京味,既存 “八大居”“八大楼” 的传统技法,亦纳新派创意。
中秋吃自来红月饼、冬至喝馄饨,老俗未改;
而烤鸭从全聚德的挂炉到大董的意境菜,又现时代变迁,
所谓 “一菜一典故,一味一春秋”
今儿,跟诸位聊聊北京的一些家常菜……
3.webp


京酱肉丝

要说北京家常菜的顶流,京酱肉丝必须拥有姓名。
20世纪30年代,紫禁城东北大杂院里,
东北老汉用豆腐皮卷着自创的酱肉丝哄孙子,竟意外复刻了烤鸭的满足感。
后来孙子进城当厨子,
把这道“平民烤鸭”改良成细嫩肉丝裹甜面酱的经典,从此风靡京城。
看这菜一上桌,酱红油亮的肉丝堆成小山,葱白丝如翡翠点缀,豆腐皮折成小方块围边。
夹一筷子肉丝,甜面酱的醇厚裹着肉香直冲鼻腔,咬下去肉丝滑嫩得像丝绸,
酱香里带着丝丝回甜
再卷上豆腐皮和葱丝,脆、嫩、香、甜在嘴里炸开,配碗米饭能连干三碗。
4.webp


醋溜木须

关于它的身世,民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说是马连良先生将葱爆羊肉与炒鸡蛋“混搭”,
让厨师用醋调味,意外碰撞出酸甜鲜香的新滋味;
另一说则带着点市井幽默,
明代宦官忌惮“鸡蛋”的谐音,便用形似桂花的炒鸡蛋(木樨)替代,
谁知错写成“木须”,反倒成就了这道经典。
醋溜木须的灵魂在“溜”字。
牛里脊或羊腿肉逆纹切片,裹上蛋清淀粉浆,滑油后仍保持嫩如豆腐的质感;
鸡蛋液里加勺清水,炒出蓬松的“木须花”,金黄似碎金。
调汁是关键:香醋打底,白糖提鲜,生抽点睛,
最后淋一勺水淀粉勾芡,让酸甜咸鲜紧紧裹住食材
夹一筷子,肉片滑得能“溜”进喉咙,鸡蛋软中带点焦香,木耳脆生生地应和着
最妙是那股醋香,酸得清爽,甜得克制,配碗白米饭能连扒三口。
5.webp


炒合菜

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立春食俗"春盘"
这道菜以绿豆芽、韭菜、粉丝、鸡蛋为主料,将食材本味交融:
韭菜辛香、豆芽清甜、蛋香浓郁,粉丝吸饱酱汁却不软烂,口感层次分明。
传统做法讲究"锅气"与酱油爆香的结合:
粉丝需提前泡软,鸡蛋摊成薄饼切丝,
热锅爆香葱花后依次下豆芽、韭菜、粉丝,最后撒蛋丝淋明油。
成菜金翠相间,咸鲜中带点焦香,配春饼卷食更显风雅。
现代做法在保留核心食材的基础上,增加了胡萝卜、干豆腐等食材,口感更丰富。
其诞生与北方立春食俗紧密相连,覆盖蛋饼的"和菜戴帽儿"寓意"金银满堂"
6.webp


蟹黄豆腐

说它“经典”,因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最初是江南富商的私房菜,
后随京杭大运河的商贾传入京城。
老辈人讲,早年这道菜真用蟹黄,但九十月螃蟹最肥时,拆黄取肉费工费时,
寻常人家难享,便用咸蛋黄替代既保留了金沙般的质感,又让鲜香更接地气
如今,连老字号如丰泽园的菜单上,也常见这道“假蟹黄真滋味”的改良版。
这道菜的妙处,全在“一嫩一沙”
内酯豆腐切块焯水,滑得能颤巍巍夹起,入口即化;
咸蛋黄碾碎炒香,沙沙的颗粒裹着豆腐,像给舌头裹了层金箔。
老饕吃时必配一碗白米饭,舀一勺豆腐拌饭,咸香混着豆香,
再挑点翠绿的葱花,鲜得能多吃半碗。
7.webp


菜包鸡

这道菜诞生于宫廷,后流入民间,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经典。
大白菜裹着鸡胸肉,像给鸡肉穿了件翠绿的衣裳,既锁住汁水,又添了清爽。
制作时,鸡胸肉切条,用葱姜、料酒、蚝油腌得入味,再被汆烫过的白菜叶温柔包裹。
挂上蛋清面糊,入油锅三炸,
先高温定型,再低温熟透,最后复炸至淡黄酥脆。
这手艺,像极了北京人外冷内热的性格。
咬一口,外皮“咔嚓”作响,里头的鸡肉嫩得能化在嘴里,甜咸适中,带着白菜的清甜。
配碗白米饭,或者卷张薄饼,那叫一个舒坦。
8.webp


五香鱼

这道菜的历史能追溯到清末,怀来地区吴姓酒馆以五香熏鱼闻名,
选用官厅水库的青鱼、草鱼,配茴香、桂皮、丁香、八角、花椒及砂仁等香料,
后经冀鲁菜系融合,成了京张一带的特色。
五香鱼形态讲究,鲤鱼或桂鱼处理成块,
经盐渍、油炸、煨炖三道工序。
成品色泽黄亮或酱红,外皮酥脆,肉质酥嫩。
口感上,外酥里嫩,香气扑鼻,五香味与鱼鲜味交织,咸鲜为主,甜酸为辅,回味悠长
冷食更佳,配冰啤酒或米粥,绝了。
做法也不难,鱼块用葱姜、料酒、盐腌30分钟,七成热油温炸至金黄,复炸至酥脆。
底油煸炒八角、桂皮、花椒,加酱油、糖、醋、水烧开,
放入鱼块文火收汁,淋香油冷藏定型。
这道菜,老北京的烟火气,全在这五香里了。
9.webp


芥末墩儿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最初是百姓为应对冬季蔬菜短缺,
用霜打后的白菜帮子裹上现磨黄芥末,浇醋糖水腌制的家常菜。
乾隆年间酸菜改良的雏形,
到民国时期已成为年夜饭“四四见底”宴席中的“四凉”之首,寓意“堆金积玉”。
老舍先生家更以芥末墩儿闻名,其夫人胡絜青为复刻此味,
曾因选材、焯水、密封等细节失败三次,最终掌握关键:
白菜须选沉甸甸的抱心菜,只取下半截帮子,沸水淋浇三次保脆,
芥末糊需蒸制后冷却,与糖醋分层码放,密封发酵三天方成。
夹一筷子,脆生生的白菜帮子裹着金黄的芥末糊,酸甜辣直冲天灵盖
10.webp


炒麻豆腐

堪称“绝品”。
这麻豆腐出身寒门,本是粉房做绿豆淀粉、粉丝的下脚料,
豆子碾浆后,最细的做淀粉,最稀的成豆汁,中间那层稠糊糊的暗绿粉浆,
装袋煮一煮,滤去水分,便是麻豆腐的雏形。
明初时,穷人拿它当宝,用羊尾油一炒,加点咸雪菜、大青豆,便成了暖胃的代餐
别看它灰白红绿相间,模样不咋起眼,可一入口便知深浅。
羊尾油的膻香混着发酵的酸香,在舌尖炸开;
雪里蕻的咸脆、青豆的绵软,裹在黏糯的麻豆腐里,越嚼越香。
老北京人管这炒法叫“糗”,得加足水,小火慢咕嘟,等麻豆腐泛起小泡,
水料彻底交融,才算炒透了。
最后浇一勺炸得透红的辣椒油,撒把青韭或“野鸡脖”韭菜,
那股子热辣鲜香,能勾得人直咽口水。
11.webp

乾隆白菜
这道以“乾隆”命名的北京家常菜,虽无确凿史料证明与乾隆皇帝直接相关,
却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历史韵味,成为京城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此菜形态简约而不失精致,
选用嫩白菜心撕成片状,以芝麻酱、蜂蜜、糖、醋、酱油等调料调制酱汁,
均匀裹拌后撒上芝麻。
其特点在于脆爽与浓郁的平衡:
芝麻酱的醇厚裹挟着白菜的清甜,醋的酸爽与蜂蜜的柔和交织,
形成酸甜适口、酱香浓郁的独特风味,入口清爽解腻,令人回味无穷。
12.webp


炒雪里红

雪里红,北方人唤作“雪里蕻”。
明末清初浙江诗人李邺嗣在《鄮东竹枝词》中写道:“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
道出其虽非名贵食材,却以独特风味扎根民间。
此菜原是江南野菜,宋代起因腌制耐储的特性,随移民潮传入北方,
成为北京胡同人家冬季的“救命菜”
立冬后,家家户户用粗盐腌渍,经半月发酵,叶梗由青转翠绿,酸香渐浓,成就了冬日餐桌上的酸鲜滋味。
这道菜的灵魂在“快炒”。
热锅冷油爆香干辣椒,下切碎的雪里红急火翻炒,盐糖调味,末了撒把葱花。
成品色泽翠黄相间,梗部脆爽如笋,叶片绵软带韧,
咸鲜里透着发酵的醇厚,微辣中带点酸香,配粥下饭皆是绝配。
13.webp


您最爱哪一口?
是卷进豆腐皮的京酱肉丝,还是酸香直冲天灵盖的芥末墩儿?
无论身在何处,这些扎根于市井的家常味,
总能用最朴实的方式温暖肠胃、抚慰人心。
一筷一滋味,一口一春秋,
这,便是北京城穿越千年的烟火传承。
您说,是不?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9-2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吃才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0
发表于 2025-9-3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鸡下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2 07:07 , Processed in 0.22235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