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24年9月6日早上,超强台风“摩羯”到来之前,香港西贡一带沿海风光。摄影:裘德卫(Saul Dewei chiu)
本文约2900字,阅读约7分钟
一说起台风,我们脑子里就会浮现出狂风暴雨的画面:大树被连根拔起,房屋屋顶被掀翻,海水拍打着堤岸,街道被洪水淹没…… 新闻报道里那一幕幕令人心惊的画面,让人们几乎条件反射般地认为:台风是坏东西,是灾难的代名词。如果能没有台风,那该多好啊!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假如世界上真的没有台风,会不会一切都风平浪静,大家都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其实,答案可能会有些出人意料。
台风并不是大自然的恶作剧,而是地球气候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台风虽然在局部地区制造灾难,但它同时也在维系着地球的平衡,就像一个脾气暴躁却肩负重任的角色。
台风摩羯前几个小时的香港。摄影:裘德卫(Saul Dewei chiu)
那么,台风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非得来搅局?如果没有台风,地球和我们人类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台风其实就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它诞生在热带海洋上,当海水表面的温度升到26摄氏度以上时,水汽蒸发得特别快。热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空气压力差不断加大,结果就形成了一个“自转的怪兽”——也就是台风。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口巨大的“蒸锅”,海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量和水汽,台风就是在这种能量推动下不断旋转、增强。
那么,台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大自然调节冷热、输送水分的“快递员”。
地球上太阳直射赤道,赤道地区获得的热量远远多于高纬度地区。如果没有办法把这些过剩的热量向外输送,那么赤道附近会越来越热,极地则会越来越冷。
打个比喻,可以这么理解:台风就是大自然派出来的“搬运工”,把赤道积攒的热量和水汽带到中纬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也就是说,台风是地球在做“空气循环”,它帮助维持全球气候的平衡。
2017年7月31日,强台风“诺卢”(Typhoon Noru)在其强度峰值时,位于硫磺岛(Iwo To)西南部洋面上,呈现出完美的“环形台风”特征。图源:NASA
如果我们幻想(只是假设哈)一下,假如没有台风,结果会怎样?
第一个后果是,热量传输会受阻。赤道一带的海洋和大气会变得越来越热,而中高纬度地区可能会更加寒冷。这样一来,全球的气候差异会更大,冷热不均的状况会引发更多极端天气。也就是说,没有台风并不代表天气会更温和,反而可能会出现更极端的冷热变化。
再来看水资源的分布。台风是降雨的重要来源,尤其在东亚、东南亚这些地区。比如中国的华南、华东,每年夏天到秋天,都会受到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滋养。虽然台风造成洪水让人头疼,但不得不承认,它也给干旱中的土地送来雨水。没有台风,很多地方可能会严重缺水,农田颗粒无收,河流干涸。这可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那些让人又怕又烦的台风,实际上在为粮食生产、饮水供应默默“贡献”着力量。
台风影响下中,城市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上图是灾后,园林工人正在清理倒伏的树木。©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近几十年的气象记录显示,台风生成数量最少的年份包括1998年、2010年,这两年均只生成了14个台风,远低于年均27个的平均水平。它们是科学家们研究台风活动与气候、生态系统关系的重要样本年。
此外,相关气象资料也显示,2010年受厄尔尼诺衰退与拉尼娜发展等因素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极端偏弱,全年仅有14个台风获得国际命名,与1998年并列为有记录以来历史最少之一。
▲上图:2013年,一场名为“海燕”的超级台风正面扑向菲律宾中部。塔克洛班市首当其冲,遭遇了这场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那时的风速高得惊人,每小时超过三百公里,风暴潮更是翻起了五米多高的巨浪,几乎像海啸一样席卷而来。沿海的大片城区瞬间被吞没,房屋被推倒,街道被冲毁,连机场、桥梁和电力系统都彻底瘫痪。那一夜,许多人无处可逃,最终塔克洛班的死亡人数超过六千,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原来风暴潮的威力,比单纯的狂风更致命,它能在短短数小时里让一座城市陷入绝境。图源:公域
再举个例子。菲律宾、日本这些岛国几乎每年都要面对好几次台风,但这些台风同时也是它们的“水源保障”。如果彻底没有台风,这些地方可能会陷入长期干旱,水库见底,庄稼枯死。
换句话说,台风在这里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砸坏房子,也能浇灌农田。如果失去它,情况未必比现在更好。
台风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作用,就是维持海洋生态的健康。
听起来有点奇怪,但确实如此。因为台风经过海面时,强风会把表层温暖的海水搅动开来、把深层的冷水翻上来。冷水里往往含有丰富的养分,这些养分会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从而养活鱼群,维持整个海洋食物链。假如没有台风,很多海域可能会长期处在“缺养分”的状态,渔业资源会逐渐减少,人类吃海鲜的机会也会变少。你能想象吗?台风居然还是“渔业守护神”的一部分。
(图文无关)▲上图:微型海洋浮游生物群落,它们是研究人员于2006年9月20日在科纳(Kona)海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奥斯卡·埃尔顿·塞特”号科考船上通过手持网具采集的。图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浮游生物,包括蓝藻、硅藻等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植物浮游生物,以及多种类型的动物浮游生物,如终生浮游生物(如永久性居民)和临时浮游生物(如鱼卵、蟹类和蠕虫幼虫)。该图片由Jay Nadeau等人拍摄(CC BY-SA 4.0)
台风既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它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呢?
其实,问题不在于台风,而在于我们人类自己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其实台风原本在大自然中只是个“调节器”,风来雨下,海水翻腾,这是它的“本职工作”。可是随着人类在沿海地区聚居,抹掉了天然红树林生态系统,建起了城市、工厂和农田,当台风来袭时,自然的力量就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冲突。于是乎,风暴潮冲毁堤坝,暴雨淹没城市,高楼大厦被吹翻…… 一次次对沿海社区触目惊心的破坏,才让人类觉得台风是“天灾”。换句话说,如果沿海没人居住,台风也就不会被称作灾害,它只会是地球循环中的一次自然过程。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更何况,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台风的强度和频率也在发生变化。海水温度升高,为台风提供了更多的能量,于是强台风越来越多。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们感受到的“灾害”好像比以往更严重。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说明台风在变坏?其实台风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自然系统里的一个现象。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如何应对它,如何减少损失。
红树林是海岸生态安全的天然同盟军。©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海潮天下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没有台风,世界会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台风,热量得不到有效输送,气候差异会变得更极端;没有台风,许多地区会缺乏雨水,粮食和饮水安全会受到威胁;没有台风,海洋生态会失去一个重要的养分循环机制,渔业可能会大受影响…… 所以说到底,台风虽然令人头疼,但它同时也是地球生态过程的一部分,就跟人体里的发烧反应一样,虽是短期让人难受,但实际上是机体在自我调节。
所以,辩证地看,台风就不再只是“坏家伙”了。它既是灾害的制造者,也在某种意义上是生命的守护者。人类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幻想让台风消失,而是学会如何与它“共处”——防灾减灾、防患于未然。比如,保护好沿海红树林、牡蛎礁等天然的“同盟军”,改进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建筑物的防风抗震能力,科学规划沿海地区的居住和产业布局,等等等等,这些措施都能大大降低台风带来的风险。当然了,还须得正视全球变暖的这个迫切环境危机,因为气候变化正在让台风更猛烈。
全球气候治理
海潮天下
Global biodiversity governance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昆山
编辑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9月2日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聚焦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以科学视角解读海洋等生态系统奥秘,记录前沿研究与自然保护实践,提供学术服务平台,助力中国科研人员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从神秘的深海生物到脆弱的珊瑚礁系统,从极地生态到可持续渔业和陆地生态系统,从环境法前沿到塑料污染谈判、以及即将生效的BBNJ……我们致力于呈现大自然的壮丽与危机,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公众参与与科学保护。我们追求最新、最快、最前沿,对读者有价值;不人云亦云,不辜负读者阅读时间。关注我们,探索蓝色星球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