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摘要:本文从焦香扑鼻的烤肉到金黄酥脆的面包入手,介绍美拉德反应如何塑造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首先叙述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现,再以化学视角揭开美拉德反应背后的化学原理,解析它如何在煎、烤、炸等烹饪场景中,将平凡食材转化为色香味俱全的饕餮盛宴。接着介绍美拉德反应在食品科学、医药健康、材料日化等领域的应用。然后讨论美拉德反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健康隐患,给出健康小贴士。最后对美拉德反应的未来发展应用做出展望。
关键词:美拉德反应;氨基酸;焦糖反应;糖;食品化学
HAPPY
引言
如图1所示,美拉德反应能够让食物呈现诱人的焦棕色泽并伴随浓郁香气。生活中各种烹调后颜色变深发褐的处理,基本上都与它有关。也正是这种和谐的色香味搭配,让人食欲大增。美拉德反应究竟为何让人着迷?同样的食物,经过美拉德反应后为什么更香?下面让我们针对两种能发生美拉德反应的食物进行分析。
图1:不同温度下肉类[1]
如图2所示,美拉德反应在肉类食物中需要合适的温度,在140~165℃,美拉德反应比较明显。烹饪方式如煎、烤、炸等能提供这样的高温环境,促使反应发生。肉类自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少量糖类,这是美拉德反应的 “原料”。其中蛋白质在受热过程中分解出氨基酸,而糖类主要包括葡萄糖、核糖等[2]。美拉德反应使肉类表面呈现诱人的褐色,增加视觉吸引力,也能体现烹饪程度。此外,美拉德反应产生丰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掩盖不良气味,提升肉类整体风味。美拉德反应也可以在肉类表面形成 “壳”,使肉类外酥里嫩,改变质地。
图2:肉类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来源:http://www.people.com.cn)
对于淀粉类食物,美拉德反应通常在较高温度下发生。一般来说,温度达到 120 ~ 180℃反应较为明显。如图3所示,在烤面包时,烤箱温度通常设置在 180~ 220℃,面包表面的淀粉和其他成分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不同的烹饪方式所提供的温度对反应有重要影响。像油炸薯片,油温能迅速升高到160 ~ 180℃,促使美拉德反应快速进行,从而形成诱人的色泽和风味。水分在美拉德反应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适量的水分是反应初期缩合反应所必需的,它能使反应物分子更好地接触。另一方面,如果水分过多,会稀释反应物浓度,减缓反应速度。例如,在煮面条过程中,由于大量水分存在,美拉德反应很难发生,而在将面条进行炒制时,随着水分蒸发,反应就更容易进行。淀粉类食物的pH值也会影响美拉德反应。在接近中性或稍偏碱性(pH 7~9)的环境中,反应更容易进行。在制作某些传统糕点时,会添加少量碱性物质来调节pH值,促进美拉德反应,使糕点表面颜色更好看。美拉德反应会产生一系列挥发性的杂环化合物,如吡嗪类、呋喃类等。吡嗪类化合物能带来坚果、烘焙的香气,呋喃类化合物赋予食物焦糖般的甜香。当我们吃烤红薯时,那浓郁的香气就是这些挥发性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3-4]。
图3:淀粉类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来源:http://www.people.com.cn)
HAPPY
1 什么是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又称非酶褐变反应,其化学本质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与氨基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等)之间的复杂反应。1912年,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卡米拉·美拉德(Louis Camille Maillard)在博士论文中系统研究了甘氨酸与葡萄糖的相互作用,首次提出氨基与羰基的缩合反应机制[5]。后续研究表明,该反应通过脱水、重排、聚合等步骤,最终生成棕褐色大分子物质类黑精(melanoidins),因此科学界规范命名为羰氨反应[6]。为纪念其奠基性工作,1953年国际化学会议正式将此类反应统称为“美拉德反应”(如图4所示)。
图4:美拉德反应发现者:L.C.Maillard(来源:http://www.people.com.cn)
美拉德反应的科学解析始于20世纪初,其机理的逐步揭示凝聚了多代化学家的智慧。1912年,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卡米拉·美拉德(Louis Camille Maillard)在系统研究葡萄糖与甘氨酸的相互作用时,首次观察到氨基与羰基的缩合现象,并发现该反应会生成棕色产物。尽管他未完全阐明反应路径,但其奠基性工作为此后研究指明了方向。1953年,美国化学家约翰·霍奇(John E. Hodge)正式提出美拉德反应的三阶段理论框架,至今仍是理解该反应的核心范式。本文将基于霍奇模型,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解析其化学本质及对食品科学的革命性意义。
(1)起始阶段:羰氨缩合与重排反应
美拉德反应的起点是羰基化合物(如还原糖的醛基/酮基)与氨基化合物(氨基酸、肽等)的缩合。在美拉德的原始实验中,葡萄糖(醛糖)的醛基与甘氨酸的氨基发生亲核加成,形成席夫碱(Schiff base)。这一过程受pH(最佳7~9)和温度(>110℃)调控。随后,席夫碱经历特征性重排:醛糖通过Amadori重排(1931年由意大利化学家Mario Amadori阐明[5])生成稳定的1-氨基-1-脱氧-2-酮糖(Amadori化合物);酮糖(如果糖)则发生Heyns重排(1948年德国化学家Kurt Heyns发现),形成2-氨基-2-脱氧-1-醛糖(Heyns化合物)。
(2)中间阶段:烯醇化与风味前体生成
1950年代,霍奇团队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了中间阶段的分子转化[6]:酸性条件下,Amadori化合物经1,2-烯醇化生成3-脱氧奥苏糖(3-deoxyosone),该产物可进一步脱水形成5-羟甲基糠醛(HMF,呋喃类香气前体);碱性条件则促进1,2-烯胺醇的2,3-烯醇化,生成还原酮类物质(如甲基二羰基化合物),这些高活性中间体为后续杂环化合物的形成奠定基础。此阶段的突破性发现解释了食品加工中pH值对风味谱的决定性影响:酸性环境(如面包烘焙)促进焦糖香,而碱性条件(如酱油酿造)更易产生肉类香气[7]。
(3)终末阶段:类黑精聚合与香气爆发
终末阶段的化学本质是共价聚合与斯特雷克降解(Strecker degradation)的协同作用:类黑精(melanoidins)的形成:德国化学家Thomas Henle团队通过质谱分析证实,脱氧奥苏糖与氨基化合物通过醛胺缩合、迈克尔加成等途径,生成具有共轭双键的棕色大分子聚合物。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产生:1956年,美国化学家Richard M. Silverstein发现,斯特雷克降解(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物反应)会释放醛类(如麦芽酚)、吡嗪(坚果香)和含硫化合物(烤肉香)[8-9]。
图2:美拉德反应机理(来源:http://www.people.com.cn)
HAPPY
2 美拉德反应的应用
2.1食品工业
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风味工程师”与“天然调色师”的双重角色。在高温加工(如烘焙、煎炸、烧烤)过程中,氨基酸与还原糖通过该反应生成两大核心产物:
① 风味化合物:呋喃类赋予焦糖香(如面包表皮),吡嗪类释放坚果香(如咖啡烘焙),含硫化合物(如半胱氨酸衍生物)则贡献烤肉特有的浓郁香气。例如,牛排煎制时,肌红蛋白分解的氨基酸与糖类反应,产生多达600种挥发性物质,构成复杂香气层次。
② 类黑精:这类大分子色素不仅使食物呈现金黄至棕褐的诱人色泽(如酱油的琥珀色、啤酒的麦芽色),还具备抗氧化性,可延长食品保质期。现代食品工程中,通过精准调控反应温度与时间(如分段烘焙),可定向优化色泽与风味平衡。
2.2医药健康
如图7所示,美拉德反应在生物体内的类似过程(非酶糖基化)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模型,但其产物具有双重效应:病理机制研究:体内过量的还原糖与蛋白质氨基反应生成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如血管硬化、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即通过此机制形成,成为病情监测的关键指标。药物开发应用:科学家利用美拉德反应原理设计抑制剂,如氨基胍可阻断AGEs形成,延缓肾病进展;同时,反应生成的类黑精因其抗氧化性,被用于开发抗炎、抗衰老药物载体[10]。
图7: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http://www.people.com.cn)
2.3材料日化
环保材料:壳聚糖(虾蟹壳提取物)与葡萄糖通过美拉德反应交联,可制成可降解包装膜,其抗拉强度提升40%,且具备抗菌性,替代传统塑料。日化产品:半胱氨酸与木糖反应生成的2-甲基-3-呋喃硫醇,是植物肉香精的核心成分;类黑精的紫外线吸收能力被用于防晒霜,而其抗氧化特性则助力抗皱精华开发;邻苯二酚与氨基酸反应模拟黑色素生成,推动天然染发剂的技术革新[11]。
2.3中医药
美拉德反应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中药炮制和制剂过程中。在姜、地黄、何首乌等药材的炮制中,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褐变产物(如5-羟甲基糠醛)可能与其温补、滋阴或解毒功效相关;此外,美拉德反应还能改善中药口感,掩盖苦味,并可能生成具有抗炎、抗糖基化活性的新成分,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化学与药效学关联的新思路。
HAPPY
3 美拉德反应健康风险和应对策略
3.1有害产物:糖基化产物
糖基化产物(AGEs )是美拉德反应的终产物之一。在人体中,体内的糖基化反应也会产生 AGEs。食物中的 AGEs 摄入后,会在体内积累。它们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在一些经过高温、长时间加工的食品中,如烤肉、油炸食品等,AGEs 的含量相对较高。这些 AGEs 进入人体后,会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对身体组织造成损害[12]。
3.2有害产物:丙烯酰胺
淀粉类食物在高温加工(如油炸、烘焙)过程中,由于美拉德反应可能会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种已知的神经毒素和可能的致癌物。例如,在炸薯片、烤面包等食品中都可能含有丙烯酰胺。它是由食物中的天门冬酰胺(一种氨基酸)和还原糖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长期摄入含有较高浓度丙烯酰胺的食品,可能会对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12]。
3.3有害产物:杂环胺
在肉类和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进行高温烹饪(如烧烤、油炸)时,美拉德反应会产生杂环胺。杂环胺是一类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形成主要与烹饪温度、时间以及食物的成分有关。例如,当煎牛排的温度过高且时间过长时,就会产生较多的杂环胺[12]。这些杂环胺进入人体后,会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与 DNA 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癌变。
3.4应对策略
如下图所示,我们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指南,编写了健康小贴士。
图8:健康小贴士(来源:自制)
HAPPY
结语
在这场氨基酸与糖的“分子热恋”中,美拉德反应不仅塑造了人类对美食的感官体验,更揭示了化学与生活的深刻联系。从金黄酥脆的面包到香气四溢的烤肉,这一反应以其精妙的化学机制,将平凡的食材转化为色香味俱全的盛宴。然而,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作为食品科学、医药健康与材料创新的交汇点,美拉德反应正引领着未来科技的突破。美拉德反应的故事,始于厨房,却远未止步于厨房。它提醒我们:科学与美味的交融,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类生活品质的永恒追求。让我们以这场“分子热恋”为起点,继续探索化学与生活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张翼鹏, 段焰青, 刘自单, 等. 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1): 203-212.
[2] 姚文生, 蔡莹暄, 刘登勇, 等. 基于HS-GC-IMS和HS-SPME-GC-MS的熏鸡腿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47(9): 253-261.
[3] 马勇, 魏从娇, 王雍雍, 等. 发酵香肠中3-甲基丁醛产生途径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3, 49(9): 324-333.
[4]李厚金,肖华,黎懿漳,等. 美味的化学奥秘——奇妙的美拉德反应[J]. 大学化学, 2023, 38(4): 22-34.
[5] 贡慧, 杨震, 史智佳, 等. 不同熬煮时间对北京酱牛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7, 38(10): 183-190.
[6] ZHOU J N, HOU D H, ZOU W Q, et al. Comparison of widely targeted metabolomics and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of wild Ophiocordyceps sinensis[J]. Molecules, 2022, 27(11): 3645.
[7] VAN LANCKER F, ADAMS A, DE KIMPE N. Impact of the N-terminal amino acid on the formation of pyrazines from peptides in Maillard model systems[J]. J Agric Food Chem, 2012, 60(18): 4697-4708.
[8] TIKK M, TIKK K, TØRNGREN M A, et al. Development of inosine monophosphate and its degradation products during aging of pork of different qualities in relation to basic taste and retronasal flavor perception of the meat[J]. J Agric Food Chem, 2006, 54(20): 7769-7777.
[9] LIU D Y, DU L, HUANG Q, et al. Effects of ultrasound treatment on muscle structure, volatile compounds, and small molecule metabolites of salted Culter alburnus fish[J]. Ultrason Sonochem, 2023, 97: 106440.
[10] YU H, SEOW Y X, ONG P K C, et al. Kinetic study of high-intensity ultrasound-assisted Maillard reaction in a model system of D-glucose and glycine[J]. Food Chem, 2018, 269: 628-637.
[11] SUN Y W, ZHANG Y, SONG H L. Variation of aroma components during frozen storage of cooked beef balls by SPME and SAFE coupled with GC-O-MS[J]. J Food Proc Preserv, 2021, 45(1): e15036.
[12] BUENO M, RESCONI V C, CAMPO M 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robust HS-SPME-GC-MS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solid food samples.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fresh raw beef of differing lipid oxidation degrees[J]. Food Chem, 2019, 281: 49-56.
审稿人意见
1、论文的摘要还不能很好的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比如应用占了很大篇幅,摘要中并没有体现;
2、关键词也需要再斟酌,要体现主要内容;
3、论文的框架还需要再调整一下:2和4之间的关系不能并列,2这个内容不妨适当拆解,分散到引言和机理中;由五花肉和烤面包的诱人现象引入话题也挺好;
4、4中的两大类核心物质尽量使用小标题;美拉德反应在中药方面的应用也是热点,可以适当提及;
5、3可能的负面影响,建议放到最后;有害物质不止这些,,,。不需要展开太多,那些表征结果可以去掉;
6、图2反应机理这张图片内容是否是自制?机理描述这部分内容查重比咋样?
7、大学化学杂志在2023年和2022年的科普专刊中都有美拉德反应相关的科普作品,都非常棒。要是参考了相应的内容,建议引用;
8、负面影响调整到后面之后,这个健康小贴士可以换一下方式,建议把两部分合并,标题可以是:健康风险和应对策略
作者:姜建伟
作者邮箱:jianwei_124@163.com
审稿人:杨德红
编辑:朱真逸
审核:佘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