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回复: 1

[心情点滴] 教育最大的谎言, 还在朋友圈广泛流传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8-25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这个谎言就是:“孩子还小,等他长大就好了”。
但事实上,一个人气质、性格、思维模式这些骨子里的东西,在12岁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家长总说“还早”,直到孩子关上心门才惊觉——有些教育,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本文作者:立正妈妈 ,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
家有少年,刚满12岁。
最近有个大发现,以前总安慰自己“孩子还小,等大点就好了”,可看到身边那些迈入青春期的孩子,才猛然醒悟——想太美。
常听到身边朋友吐槽,说孩子上初中后就像变了个人。从前跟爸妈无话不谈,现在一回家就关起房门,问他几句就嫌烦,一言不合还甩脸,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2.webp


12岁就像一道分水岭——
不是孩子突然变了个人,而是那些藏在日常习惯里、埋在眼神态度中的特质,在你不留心的岁月里悄悄定了型。就像一颗种子,在土里默默生长,到了某个时候,长出的枝叶是直是弯,其实早就由根系的生长状态决定了。难怪有育儿专家曾警告家长:
“别等!孩子的教育,在12岁前基本就结束了。”
孩子的气质、性格、思考模式、为人处世的方式,这些骨子里的东西,要是在青春期前没扎下根,往后再想掰过来,难上加难。这不是吓唬人,是太多家长后知后觉的惨痛教训。
12岁前,孩子的“内在基调”定下七分
常听人说“这孩子天生就这样”,哪有那么多“天生”?那些待人接物的“气质”,早在12岁前,就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养育方式中,被日子泡透了。孩子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走进校园,学习、社交、处事,每一天的经历都在悄悄塑造着他的气质。
3.webp


见了生人是先露出笑脸,还是往后躲?摔了跤是先哭鼻子,还是先爬起来拍裤子?拿到任务是先想“该怎么做”,还是先喊“我不会”?出现问题,是先推卸责任,埋怨他人,还是会愿意听听别人怎么说?
这些细微的反应,是气质的自然流露。有的孩子在陌生环境里能很快适应,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的孩子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放松下来,就是气质在起作用。悲观的还是乐观的、松弛的还是谨慎的、阳光的还是阴郁的、社牛还是社恐,气质是根,性格是枝,养育则是滋养的阳光雨露。尽管先天气质性格跟基因、遗传也有关系,但
却又离不开生活经历的“塑形”。
在《性格的真相》这部纪录片中,提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
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们的一生中,基因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基因被激活,一些基因被关闭。
我们认为这跟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基因就好比我们生命线上的标记。这是现代医学最振奋人心的消息:生活经历会改变我们的基因。
4.webp


对此,研究多年的蒂姆教授指出了遗传和环境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如果遗传成分决定了性格的40%到50%,其他决定因素取决于环境。那么也就表示,
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养育,改变基因,逆天改命。
5.webp


那些你以为“长大就好了”的小事,会不断改变刻在骨子里的“初始设定”。青春期不过是把这些暗暗潜藏了十几年的“基调”,清清楚楚放大了给你看。
小时候见人就躲的孩子,青春期可能更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小时候遇到困难就哭的孩子,青春期面对挫折时也容易一蹶不振;小时候遇到问题是固定思维还是成长思维,决定了他们成年后处事的风格;小时候做事先考虑自己,还是设身处地共情他人,暴露了骨子里是是否自私……
就像种庄稼,缺乏阳光雨露的滋养,再好的种子都结不出丰硕的果实。孩子的气质也是如此,
12岁前没养出那份舒展和稳当,到了青春期,很容易长成“拧巴”的模样。
因为气质这东西,一旦在早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就像在心里刻下了一道印记,很难被抹去。
让你头疼的性格,
其实早有伏笔
总有人问:“我家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怎么越大越倔?”其实“倔”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就像河流的改道,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上游的水流一点点冲刷的结果。孩子的性格变化也是如此,都是从小到大的点滴积累塑造而成的。
小时候想要玩具没得到就满地打滚,你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没及时引导他正确表达需求;和小朋友吵架总无理也要占上风,你还夸“这孩子真厉害”,没教会他尊重他人、懂得谦让;遇到问题要么推脱要么逃避,你说“等大点就好了”,没帮他养成正确扛事儿的心态;
这些被你忽略的“小性子”,攒到12岁,就成了改不掉的“大性格”。
急躁的还是急躁,怯懦的还是怯懦,自私的还是自私,不是青春期“变坏了”,是你没趁早把那点苗头掰过来。性格脾气这东西,就像块烧红的铁,12岁前还能趁热敲打;过了这岁数,凉透了再想塑形,要么敲不动,要么直接碎了。
6.webp


遇事的“
思考
系统”,
12岁前就有了“固定模式”
孩子遇到难题时的第一反应,藏着他未来的路——因为思考方式决定了行为方向,而行为方向又会影响人生轨迹。是先抱怨“这题太难了”,还是琢磨“从哪下手试试”?是听别人说什么都信,还是会多问一句“为什么”?是只看眼前的得失,还是能想到长远的结果?这些不同的反应,背后其实是不同的思考模式。有的孩子面对难题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有的则会一味逃避;有的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有的则人云亦云;有的孩子能够不拘小节,会为未来铺垫,有的只争当下蝇头小利。这些思考方式,12岁前没养成好习惯,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变成“钻牛角尖”或“想不开”。
你以为是孩子“叛逆期脑子不清醒”,其实他只是在用小时候就学会的方式应付世界。
就像走路的姿势,小时候没走稳,长大了想改就难。思考方式也是如此,12岁前没帮他搭好“逻辑的架子”,后面再想教他“怎么想事”,他只会觉得你在“指手画脚”。小时候问“为什么”时,你没好好引导,长大后再想引导,只会被回怼一句“凭什么”。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自己固有的思考模式,有一套处理事情的“操作系统”了。这是父母再想更改系统,无疑是黑客入侵,只会遭到孩子激烈的反抗。
7.webp


为人处世
的“小方法”,
藏着长大后的“大格局”
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是目前全球持续时间最长、样本最系统的追踪研究之一,被全球心理学、社会学界公认为“成人发展研究的黄金标准”。研究通过控制智商、家庭背景等变量后发现,
6-12岁是社会情感习惯形成的关键窗口期。
童年时期形成的“共情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和“稳定的情绪调节习惯”,比智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更能预测成年后的人生满意度、职业成就和身心健康。
8.webp


这一阶段形成的处事模式,会通过“自我强化循环”影响后续人生——童年养成“积极应对习惯”的个体,更易在青少年期获得社会支持,进而强化其适应能力;反之,童年形成“消极回避习惯”的个体,易陷入“挫折 - 退缩 - 更多挫折”的恶性循环,且这种模式在成年后难以通过短期干预改变。研究特别指出,
早期关注并培养积极的处事习惯,比单纯追求智力发展更能为人生奠定基础。
可以说,孩子怎么处理和别人的矛盾,怎么应对突发的麻烦,这些“处事方法”,比成绩更影响他的人生 ——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生存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而处事方法则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好坏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是和同学吵架了就冷战,还是会主动说句“对不起”?是做错事了先找借口,还是会说“我错了,下次改”?是遇到困难就等着别人帮忙,还是自己先想办法?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举动”,反映的是孩子的责任感、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进一步指出,童年处事习惯的形成并非孤立,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温暖回应 + 明确规则”是核心影响因素。例如,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先共情情绪,再引导解决问题”的家庭,孩子更易形成“理性应对”习惯;而父母忽视情绪或过度控制的家庭,孩子更易形成“攻击或逃避”习惯,且这种习惯对人生的影响独立于家庭经济条件。
9.webp


12岁前没教他学会体面,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变成“情商低”“不合群”。不是他学不会,是小时候没机会学,长大了又拉不下脸学。处事方法这东西,就像学游泳,小时候没呛过水、没练过换气,长大了再往深水区推,不是学会游,是容易呛着慌。小时候和同学闹矛盾,家长没教他如何化解,长大后他自然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被孤立。因为小时候有家长在身边保护,即使犯错也有机会改正,而长大后,面对的社会环境更复杂,一旦处事方法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0.webp


你以为的“还早”,
其实早已错过“末班车”
总有人说“等孩子懂事了再教”,可孩子的“懂事”,是带着12岁前的记忆来的——那些在12岁前经历的事情、接受的教育,会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影响他对“懂事”的理解。
你嫌他烦时说的“别吵了”,他记在心里,后来就学会了“不跟你说”;你没耐心听他讲学校的事,他记在心里,不再依赖你,后来就懒得跟你分享;你总说“等有空就陪你”,他记在心里,不能打搅你,后来就学会了自己玩。
孩子的心就像一扇门,你一次次的忽视,就像一次次的关门,直到最后彻底关上,再也打不开。
12岁是个时间窗口期,在这之前,“父母说话还管用”。
但在这之后,他可能连房门都关上了,更别说心门。那些在孩子小时候总说“以后再说”的家长,等到孩子青春期叛逆时,才惊慌失措地发现自己手里的“教育钥匙”已经打不开孩子的心门了。
11.webp


这时家长才着急,就如庄稼旱死了才想起浇水,晚了。农民如果错过了播种的季节,再怎么努力也收不到庄稼一样,家长如果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期,再想弥补也很难有好的效果。那些你以为“还早”的日子,其实都是在给青春期攒“难题”。问题攒太多了,后面亲子关系就“无解”了。
教育,宜早不宜迟
“孩子的教育,在12岁前基本就结束了。”这话太扎心,因为真话总是不好听。但养孩子这事,从来都是后知后觉的多。你以为“还早”的那几年,其实是在给孩子的人生打地基。地基打得牢不牢,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人生的高楼能不能盖得高、盖得稳。
12.webp


不是孩子突然变了,是你没留意他已经悄悄长大了。父母教育是存在有效期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别等孩子不再需要你的时候,才想起自己还没好好教过他。如果你家娃还在12岁前,真的别再等“有空”了。多花点心思陪他说说话、教他认认路,总比将来站在他身后喊“慢点走”强。现在的陪伴和引导,能让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时间不等人,孩子的成长也不等人。别说“还早”,别再“错过”。
  • 打卡等级:圆转纯熟
  • 打卡总天数:10
发表于 2025-8-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孩子的教育真的要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1:38 , Processed in 0.16797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