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9|回复: 3

[科学观察] 从“热岛”到“雨岛” 专家解读“晚高峰”为何频遇阵雨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8-25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夏季下班“晚高峰”,经常遭遇阵雨,不少网友疑惑:怎么一下班就下雨?
  城市“晚高峰”阵雨增多的背后,有个鲜为人知的“推手”——“雨岛效应”。
  “要认识‘雨岛效应’,首先要了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前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宗学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所谓“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因为城市中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物、道路等高蓄热体,同时绿地面积减少,造成了城市“高温化”。徐宗学说:“如果大家住在郊区或城市边缘较远的地方,学习工作在城市中心,这个感受就比较明显,会觉得城市比郊区明显要热2-3摄氏度。”
  在“热岛效应”基础上,形成了城市“雨岛效应”。他表示,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的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污染物,会在城市上空形成一些凝结核,这些凝结核不断凝结水汽,逐渐在城市上空形成一些可以降雨的云层。同时,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上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热气团”,城市周边的一些冷空气随气流运行到达城市上空,“冷热”气团相遇,就容易形成降雨,在城市中形成新的“暴雨中心”。
  “因此,‘热岛效应’也会导致‘雨岛效应’的出现。”徐宗学说。
  他认为,除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增强之外,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也共同作用于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我国高速的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很多原来是农田河湖的地段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暴雨来袭,城市硬化面积增多、蓄水面积减少等地面条件变化,降水不易下渗,容易造成新的城市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对此,我国先后提出了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等城市洪涝治理创新路径。“海绵城市”理念旨在赋予城市类似海绵的特质,使其在面对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时呈现显著的适应性和“弹性”。在雨季,海绵城市能够吸收、渗透、储存和净化雨水;在需要时,又能释放并合理利用这些水资源。其中,包括“小海绵”理念和“大海绵”理念。
  “小海绵”理念主要聚焦于城市内部的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实施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和生物滞留设施等生态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然而,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赖城市内部的“小海绵”措施并不足以应对洪涝挑战,必须从更广阔的流域尺度进行考量。
  于是,“大海绵”理念应运而生,强调从流域层面对城市洪涝进行综合治理,将城市与周边的乡村、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注重发挥生态系统和工程设施在洪涝源头控制与过程调节中的协同作用,从而全面提升整个流域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十六字方针。“我认为提得非常好。今后,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会慢慢向韧性城市建设发展。”徐宗学说。
  他告诉记者,相信随着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我国城市洪涝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城市洪涝频发、多发的现象会逐步得到遏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554
发表于 2025-8-2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渐入佳境
  • 打卡总天数:31
发表于 2025-8-2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高峰”为何频遇阵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初窥堂奥
  • 打卡总天数:15
发表于 2025-8-27 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顶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2 18:13 , Processed in 0.19070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