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9|回复: 2

[科学观察] 大环境不好,倒卖论文的却蒸蒸日上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8-22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近日,PNAS发表了一篇有关论文工厂的研究。这篇文章惊人地揭发出一个事实:这些灰色机构在学术界内部拥有一个隐蔽的利益网络,在这个网络结构中,一批“论文掮客”将问题论文源源不断地输入学术界。[1] 这使得问题论文的数量步入一个稳定而快速的增长期,也就是说,学术不端不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已进一步演变为与学术出版共生的“系统性问题”。更糟糕的是,学术界现有的治理框架完全不足以限制学术不端论文的快速增长,于是一个吊诡现象出现了:在圈内内卷到哀鸿遍野的时刻,论文工厂却成为了一轮冉冉升起的“灰色朝阳”。

2.webp

图片来源:AI generated







编辑腐败


期刊编辑作为期刊论文的守门人,本应对论文的质量起到把关作用。但相应地,一篇问题论文得以发表,自然意味着编辑的失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怀疑手眼通天的论文工厂,“腐化”了一些期刊编辑,让他们参与到学术不端的利益链条当中去。但这一怀疑尚还欠缺足够多的证据支撑。而本次研究的切入口正是“编辑反腐”。


本研究选定期刊PLOS ONE来进行“编辑腐败”清查工作。选择PLOS ONE,是因为该刊是少数公开论文责任编辑的期刊之一。且该刊论文发表量大,数据更具研究价值。PLOS ONE自2006年以来共发表276,956篇论文,其中有702篇被撤稿;2241篇被挂上PubPeer网站,被质疑学术不端。研究人员对18,329名曾任PLOS ONE论文编辑的学者进行了追踪,统计其审核通过的论文中,最终被撤稿或遭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质疑的论文所占的比例;并分析这类问题论文的占比是否显著超出标准值。


研究的主要统计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
3.webp

表1 对于PLOS ONE问题论文的统计分析
图片来源:PNAS


表1分四行四列。其中,A列自上而下的四个条形图分别统计了:PLOS ONE创刊以来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灰色图)、每年所发表论文中遭到撤稿的篇数(红色图)、每年所发表论文中遭打假网站PubPeer质疑的篇数(蓝色图)以及从投稿至录用耗时不超过30天的“绿灯论文”(绿色图)。


C列识别出了经手过大量问题论文的“问题编辑”。在C列的三张图中,每个圆都代表了一个编辑,圆面积越大,则代表其担任了更多论文的编辑工作。这些编辑中,有22名被标记为“接收撤稿论文数量超标”(红色图)、33名被标记为“接收被PubPeer质疑的论文数量超标”(蓝色图)、88名被标记为“接收绿灯论文数量超标”(绿色图)。


B列则反映了编辑们的任期分布情况。其中灰色图统计了PLOS ONE刊物中所有编辑的任期分布。红色图、蓝色图、绿色图的任期分布情况则分别对应于C列中同色图所标记的编辑。


D列则进一步分析了与“问题编辑”们紧密关联的论文作者。这些作者的论文有异常高的概率被分配到问题编辑手上。分析结果显示:有21名作者与撤稿超标的问题编辑有异常关联;18名作者与遭PubPeer质疑论文数超标的问题编辑有异常关联;7名作者与绿灯论文数超标的问题编辑有异常关联。


根据这四列数据,研究人员指出,因撤稿论文和被PubPeer质疑而被标记的PLOS ONE编辑总共有45位。他们仅占该刊历任编辑总数的0.25%,所经手的论文数量仅占该刊2024年前总发文量的1.3%。但可怕的是,该刊30.2%的撤稿论文都是经他们之手才得以发表。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问题编辑往往自己就是“问题作者”。这45位问题编辑中,有25位曾遭到PLOS ONE的撤稿。研究人员怀疑,这些问题编辑极有可能互相处理投稿。沿着这一思路,研究人员又统计了问题编辑们互相处理论文的记录。结果如下图所示。
4.webp

表2 对于PLOS ONE问题编辑互相处理论文的分析
图片来源:PNAS


在表2中,每个圆都代表了一个在表1中遭到标记的问题编辑。其中红色圆对应撤稿论文数超标,蓝色圆对应遭PubPeer质疑数超标,紫色圆则代表两者同时超标。而圆的大小则代表其处理论文的数量。


圆与圆之间有箭头相连,代表该编辑负责编辑过另一位编辑的论文。箭头的宽度,代表了所处理的论文的篇数。两个圆之间如果互有箭头指向对方,则说明这两个编辑互相处理过对方的文章。


由表2可见,那些仅因被PubPeer质疑而被标记的编辑(蓝色圆),互相之间尚还只能算是略有联系。但那些因撤稿超标而被标记(红色圆),或是遭到双重标记(紫色圆)的编辑,彼此之间的联系就相当密切。他们之间互相处理论文的往来记录几近编织成一张巨网,览之不胜骇然。








冰山一角


5.webp

图片来源:AI generated


面对这项研究揭开的学术丑闻,PLOS的出版伦理主管Renee Hoch不得不出面回应道:出版商方面早就注意到了这类网络的存在,并将评估涉事编辑是否仍在期刊的编委会任职,如果仍在,将展开调查。


她无奈地强调,这项研究之所以选择PLOS,只是因为PLOS的编辑数据易于获取。而“论文工厂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并非PLOS所独有。


研究人员确实支持Hoch的这一说法。他们指出, Hindawi出版的10本期刊同样也公开了编辑信息,针对该刊的统计分析发现:有53名编辑被标记为“接收撤稿论文数量超标”、52名被标记为“接收被PubPeer质疑的论文数量超标”、96名被标记为“接收绿灯论文数量超标”。而Hindawi本身也已因为造假活动过于猖獗而关停。


研究人员补充道,会议论文也是问题论文的重灾区,许多会议都批量接收论文。研究对自2003年来的IEEE会议论文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有84个会议“接收撤稿论文数量超标”,有158个会议“接收被PubPeer质疑的论文数量超标”,有183个会议“接收疑似洗稿论文”。


撤稿观察也提供了类似的案例。其报道称,知名开放获取出版商Frontiers近日撤回122 篇论文,因为该社发现他们的一个编辑与一个作者网络“在同行评审中存在未披露的利益联系”。今年7月末,Frontiers发表声明透露: 这个所谓的作者网络,成员达35人,他们不仅与Frontiers的这位编辑相勾结,还在其他七家出版商的期刊上发表了4000多篇论文,数量之巨令人咋舌。[2]


更令研究人员感到担忧的是,这些问题论文被输入进学术界的渠道广泛而又隐蔽,它们已然不能用偶然地失察来解释,相反,这应当被视作学术界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这些问题论文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垃圾论文,炮制起来几乎没有难度。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它们是通过何种途径令同行评议失效,而大摇大摆地进入学术界的。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着重强调了“论文掮客”在学术不端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些掮客机构的利益网络渗透入期刊内部,打通了论文发表的所有关节。


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论文掮客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总部位于印度钦奈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协会(ARDA) 。据其官网介绍,ARDA提供包括论文写作及发表的服务,可选择投发的期刊多达几十种。ARDA在官网上列出了一众“高影响力期刊”,声称他们可以代表客户与期刊进行接洽,以确保客户论文可以在目标期刊上成功发表。[3] 


多年以来,ARDA展示的期刊列表一直在演变,某些刊物常常发表问题论文,终于垮台;但新出版物又不断补充进ARDA的期刊列表中。ARDA 的网站要求作者提交自己的论文,这表明 ARDA 本身并非论文工厂,只是一个掮客角色。而那些期刊发表的渠道,毫无疑问,正是ARDA所积极维护并出售给客户的资源。








灰色的朝阳产业


研究人员指出,像这样借倒卖论文以牟利的产业,正在迅速发展。研究人员统计了55个论文数据库中的论文,分析自2016年至2020年期间每年发表的问题论文数量(之所以排除掉最近几年的数据,是因为甄别问题论文需要时间)。他们发现,那些疑似出自论文工厂之手的论文,其数量每1.5年就翻一番,速度是科学文献整体增长速度的10倍。尽管这些论文在文献总量中的占比仍然很小,但增速已然不可小觑。


讽刺地是,在学术界一片内卷的情况下,论文工厂与论文掮客反而获得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并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


而另一方面,遭到撤回的论文数量以及在PubPeer上被质疑的论文数量虽然也在快速增长,增速分别每3.3年和3.6年翻一番,但这一增速明显赶不上论文工厂的生产速度。柏林自由大学的Anna Abalkina博士表示:“这意味着学术不端文章的占比正在稳步上升。”  而学术界并没有足够的自净能力将这些“毒素”排出去。换言之,我们正走在一条学术道德腐化的道路上。


Abalkina警告道,这对医学等领域构成了特别的风险,因为这些粗制滥造乃至根本虚假的论文,有时会被综述文献和荟萃分析引用,可能会干扰人们对于药物和治疗的理解。


莱顿大学科学研究学者Wolfgang Kaltenbrunner表示,科学的快速发展是论文工厂成长的驱动力之一。他指出,论文工厂的论文往往倾向于藏身在低影响力期刊中,其初衷也想避免吸引关注。但是,在较小的领域圈子中,想不被注意到就十分困难。而随着某些领域规模的扩大,匿名性也随之增强。这些论文就更容易躲藏在“文山文海”中逃避检测。所以,这似乎一定程度上是规模膨胀“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唯论文等评价指标的问题。随着科研队伍急剧膨胀,许多机构日益倾向于根据论文产出量来衡量科学家的绩效。这导致部分研究者用虚假论文充数。复旦大学中国科研政策专家唐莉教授指出:"扭曲的激励机制、浮夸的量化指标、'不出版就出局'的环境氛围,以及对低劣学术成果的系统性容忍"共同催生了论文工厂的繁荣。


本研究的作者之一,西北大学的Reese Richardson教授表示,年轻的研究人员可能被迫付费购买“论文工厂”的服务,以便在与同行竞争时取得优势。例如,近年来,有些学生在竞评住院医师资格时,竟然手握数十篇论文。这足见论文工厂贻害匪浅——在那些准研究人员通过论文工厂在起跑线上赢得优势的时候,他们一生的学术道路也就走上了不端的歧途。


 
6.gif

参考文献:
[1]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420092122#sec-2

[2] https://www.frontiersin.org/news/2025/07/29/frontiers-research-integrity-team-uncovers-peer-review-manipulation-network

[3]https://web.archive.org/web/20250507150506/https://www.ardaconference.com/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331
发表于 2025-8-22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初窥堂奥
  • 打卡总天数:15
发表于 2025-8-22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断回帖,如果沉了就是我弄沉的很有成就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3 01:31 , Processed in 0.19898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