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回复: 1

[心情点滴] 孩子为什么学不动奥数,说点直白的大实话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8-21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月初,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6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成绩出炉,中国队重返世界第一,而且全员摘金。
1.webp


这件事对于中国爱好数学的孩子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强的榜样作用。
在成绩之外,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些少年数学高手的成长轨迹是什么样的?
我们翻看了部分金牌选手家长的采访,重读了丘成桐先生关于奥数与数学学习的访谈与著作,还参考了熊斌先生在《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人才》中的观点。
2.webp


采访来源“易小探”,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结合这些素材,想和大家聊聊:
那些被认为“有数学天赋”的孩子,究竟具备哪些鲜明特质。
3.webp


网络上有一句调侃的话: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得出来,除了数学题,因为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这句话当然有很大反驳空间,但从中仍能看出许多人普遍的观点,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天赋,临时抱佛脚或单纯靠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4.webp


那么,这个所谓的“天赋”,我们可以怎么解读呢?
1.逻辑思维强且缜密
数学的本质是逻辑推演。
数竞选手面对一个复杂问题,能拆解成几个他认知理解内的小问题,再按顺序推回答案,像在脑子里自动生成解题路线图。
5.webp


作者:韦东奕,第一个在IMO获得满分的中国选手

在华裔数学家陶哲轩的采访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如果一道数学题有十个疑问,不必同时纠结所有问题。先集中精力解决其中一个,疑问就会逐渐减少。等到你把这十个问题逐一解答后,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6.webp


并且,逻辑能力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
数学里很多知识不是直观可见的,比如函数、极限、向量空间,这些东西在纸面上只是符号,但在他们脑子里能立刻转化成一种清晰的空间感或变化感。
别人需要画图、举例,他们一眼就看到了规律。
这种逻辑强还体现在识别模式上。
做数学题的时候,高手经常是秒认套路,看着题就能想到它属于哪个类型、用什么方法切入。
就像下棋高手能在复杂局面里看到常用杀法一样,这种模式匹配的效率直接拉开了差距。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呢?
丘成桐先生提过一个建议,就是注重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
7.webp


平面几何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套公理、公设之上,所有结论都必须从这些基本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得到。
少一步推导、少一个理由,整个证明就不成立。
孩子初中平面几何训练到的逻辑严谨性,为高中几何、解析几何、甚至大学的数学分析、抽象代数等课程都能提供思维底座。
2.快速理解并且掌握解题技巧
数学竞赛不仅需要理解知识,更需要学习技巧。
天赋型学生在听课时,往往不是逐字逐句记忆,而是直接抓住方法背后的“原理”。
例如老师讲解“辅助线的添加技巧”,他们能迅速提炼出“何时加线”“加线目的”,下次遇题时不必死记具体例题,而是灵活调动这一原则。
这类学生不仅能在同类型题目中应用技巧,还能迁移到其他题型。
8.webp


作者:华先胜,参加全国联赛,美国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
比如初中学的平行线角度关系,虽然是几何内容,但他们会在函数图像题中自然想到用“斜率相等”来代替角度关系,体现了知识迁移能力。
普通学生可能需要反复练习十几二十道题才能熟练,而这类天赋型学生三五道题便能掌握核心,剩余时间用来挑战更难题型或扩展其他领域。
3.有兴趣,且坐得住
这里的坐得住,不是常规理解上孩子可以坐一小时刷题,做卷子。
这里的“坐得住”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面对难题,他没有思路、感到痛苦的时候,他还能坐得住。
因为人在面对自己熟悉且能处理的事时,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毅力就能一直做下去;
反观那些数竞学生,一道题目想半天、一天甚至几天都是常规操作。这种坐得住才是高标准的坐得住。
9.webp


而这种坚持的前提,就是要对数学是真的感兴趣。
家长不要低估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许多学习奥数的孩子,正是因为对数学的热爱,才能承受一次次碰壁的痛苦。
10.webp


作者:孙懿欧,奥赛选手
4.四年级开始的奥数题能做出来
现实中,很多孩子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奥数”,但前三年的“奥数”多以计算、简单几何、基础应用题(如鸡兔同笼、和差倍、植树问题)为主,还未触及奥数的核心。
而到了四年级以上,无论是学而思体系还是高思体系,奥数正式进入烧脑阶段,涉及数论初阶、组合构造论证等内容。
就连听起来比较平易近人的应用题,也不是简单套一下方程就能解决的了。
同时,四年级后奥数内容与小学校内数学逐渐脱轨,要么是初高中内容,要么是纯奥数板块;并且越往高走,学习内容更抽象,逻辑思维更复杂。
11.webp


高思体系知识安排


因此,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四至六年级持续稳定地学习奥数(注意是奥数,不是浅奥),能够做出三星难度的题目,四五星难度题也能攻克一半以上,那么从大方向来看,这个孩子对于后续数竞的学习是有潜力的。
12.webp


倘若一个孩子的确具备以上一些特质,那么从竞赛生的整体学习历程来看,他大概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3.webp


整体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就是先校内,然后搞校外,每个阶段都差不多。
至于小学奥数,我们加了一个虚框,因为是非必需项,但建议最好学习。
之所以如此设定,是因为小学奥数和初高中的竞赛有一些区别需要强调:
小学奥数VS初高中竞赛
小学奥数

主要考查小学高年级数感、逻辑推理、组合计数,以及简单的代数和几何内容,属于在小学知识框架内对思维的拔高。

且小学奥数依赖较多的具象思维,如用图形、列表辅助思考(比如鸡兔同笼问题的画腿法);也强调技巧性解法,很多题目可以通过代入法、极值法、枚举法等技巧巧妙解答。

初高中竞赛

目标是选拔极少数顶尖数学人才,内容深度远超课标,直接进入数学的高阶领域,如数论、高等组合、几何构造、函数方程等。

更强调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抽象建模能力,常常需要串联五步甚至更多定理完成推演,与大学数学内容衔接。
此外,由于地域和教育资源差异,一些孩子小学阶段未被充分发掘,初中才凸显天赋。这类孩子若能力足够强,也完全有机会进入竞赛体系。
目前数学竞赛在升学方面主要有三条路径:

  • 国家集训队保送清华北大
  • 通过学科竞赛参与强基计划,降分录取名校
  • 利用竞赛经验提升高考成绩,实现降维打击

首先要明确,这三条路径都只能符合一小搓人,具体有多小呢?可以定位到你们当地重点高中的重点班选手。
并且,学习进度一个比一个超前。我们详细来看三条路径。
1.国家集训队保送路线
14.webp


保送的意思是要进入五大学科国家集训队。
以2025年数据为例,五大学科国家集训队共260人,其中数学奥林匹克队60人,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各50人。
这些学生的大致学习节点如下:
五六年级:开始初中数学
初一:完成初中数学,学习初中竞赛
初二:参加初联,开始高中数学
初三:完成高中数学
高一:参加高中数学联赛一试,完成高中竞赛
高二高三:参加高联二试和国家集训队选拔,冲击全国数学奥林匹克(CMO)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

2.强基计划路线
15.webp


六年级:开始初中数学
初一:学习初中数学
初二:完成初中数学,学习初中竞赛
初三:开始高中数学
高一:完成高中数学,参加高联一试
高二高三:完成高中竞赛,参加高联二试和国家集训队选拔,争取获奖
这条路线的目标是走到省赛和国赛,拿到一定获奖荣誉,在目前的985高校的强基计划中,都有一条针对竞赛生的友好门槛,
16.webp


3.高考提升路线
17.webp


六年级:开始初中数学
初一:学习初中数学
初二:完成初中数学,开始高中数学
初三:完成高中数学
高一:接触高联一试内容
高二高三:参加高联一试,利用竞赛水平提升高考数学成绩
这条路线的目标是达到高联一试的水平,因为高联一试和二试的考查内容区别很大。
一试整体知识结构还在高考范围内,但会比高考难度高一点,算是高中竞赛的入门级别。
18.webp


胡同学,高考数学149 分、全国数学竞赛银牌选手
如果孩子能走到高联一试这个阶段,那么对于高考数学题来说可以形成降维打击,甚至高考数学满分也有可能。

19.webp


上面的规划看起来可能与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情况关系不大,因为绝大多数孩子终究要经历中考和高考。
撇开所谓的“数学天赋”,究竟该如何把校内数学学好?

我们更愿意用一个词来概括——态度。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倒是觉得没有那么绝对,更切实际的说法应该是,态度可以保证一个不低的学习下限。
如果家长对比过小初高中校内内容与奥数竞赛,应该能感觉到:校内成绩的好坏,多少是在可努力范围内的,尤其是小学和初中。
一是对数学的态度。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热爱数学,但至少要帮助他们建立一种不畏惧、不排斥的态度。
因为对数学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初高中的学习效果。
孩子需要意识到,数学不是冰冷的符号和难懂的题目,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工具。
超市结账时的计算、车站换乘的路线选择,甚至游戏规则的设计,都离不开数学。
当孩子用一种亲近的态度去看待数学,他们会发现,这门学科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抽象知识,而是贴近生活的思维方式。
至于奥数,它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分支。我们既不该把它神化成数学的全部,也不能因此让孩子觉得数学是遥远而艰难的存在。
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健康态度:不惧怕,愿尝试,能从中找到价值。
二是对学习的态度。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追溯逻辑、搭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每一个原理、每一条公式,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清晰的推演依据。孩子在试卷上写下的每一步算式,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学习态度还体现在对知识结构的把握上。
孩子需要明白,知识是有联系的,既有纵向的递进,也有横向的联动。
某一个知识点没弄懂,很可能会影响后续一大串的内容。一旦发现理解上有“断层”,正确的态度不是回避,而是主动补上,直到把这个漏洞补牢。
很多时候,成绩差距并不在于孩子聪明与否,而在于他们是否愿意带着追根溯源的态度去学习。
三是对题目的态度。
孩子做题要认真,不应抱着应付的心态。
题目不是用来糊弄老师或家长的,而是孩子自我练习、自我发现问题的工具。
遇到不会的题,应该拆解分析原因。

  • 如果是粗心大意,那就要反思并优化做题习惯;
  • 如果思路正确却答案错误,那是不是计算掉链子;
  • 如果是思路出了岔子,那是知识运用不熟练还是学习的时候就埋下了坑。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做题之后要有总结与反思
一道题既要往下拆,把这道题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还要往上归纳,从这道题跳出来,总结这一类题型的关键要点和常见陷阱。
把这三种态度落实到日常的学习中,孩子的数学成绩就会变成一件相对“可控”的事情。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0
发表于 2025-8-21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马上读5年级了,也刚学完初一上册数学。感觉有点天赋,但茫茫人海中,不敢考虑他有多牛,只能好好学就是了,学奥数太费时间了,别的科目就容易被落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4:28 , Processed in 0.18680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