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核心要点:
特朗普拟促成美俄双边会晤,乌克兰上桌可能性低。俄乌核心诉求存在结构性对立,冲突长期化概率高,和平协议期限现实性不足。
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军方接管加沙,标志其战略目标已由“自卫”全面转向“领土控制”。以色列使用“接管”而非“全面占领”的表述,旨在规避国际法责任,但实质意图并未改变。
美国自特朗普时期起实际放弃两国方案,对以色列的纵容态度明显。美欧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源于政治话语结构与犹太游说力量影响的不同。
黎巴嫩在美国施压下通过解除真主党武装提案,引发政府内部分裂与潜在内战风险;美国提出的“对等框架”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黎巴嫩南部控制权依然在以色列战略考量之内。
特朗普关税政策将经济安全与地缘政治绑定,通过惩罚性关税迫使企业回流、盟友站队。俄印推进能源本币结算,虽难立刻形成“去美元联盟”,但折射出全球结算体系多元化的显著趋势。
引言:从关税壁垒到产业链重塑,再到对全球热点冲突的强势介入,特朗普政府在重返白宫后全面搅动着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然而,现实的巴以冲突与俄乌战争,却让这种自信面临严峻考验——以色列推动全面占领加沙,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与人道危机担忧;俄乌谈判陷入通牒与僵局,和平前景渺茫,特朗普设定的协议期限更显缺乏可行性。与此同时,美国还将经济安全与地缘战略深度绑定,以关税与制裁迫使盟友站队,并试图借此塑造多极化秩序中的力量分布。
在双重战线与经济博弈交织之下,特朗普政府的战略布局究竟是在重塑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还是在加速推动国际体系的裂变?本期《洞见美国》栏目,邀请到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李兴刚以及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于博,带您看懂美国。
本期整理编辑:段正皓
主持人:我们先来关注一下目前俄乌冲突的情况。美国时间8月15日,特朗普与普京会晤,这场美俄会晤引发了国际社会关注。此前特朗普在发文时提到,不必先与泽连斯基会面。三方会谈中,乌克兰能否参与?美俄双方可能达成什么样的谈判条件?未来的和平方案可能是什么样的?其他国家对此次会晤持何种态度?
李兴刚:三方会谈中乌克兰上桌的概率比较低。正如拜登政府时期,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使用一个流行的表达:“我坐在桌边”。我认为泽连斯基更多是美国谈判的“菜单”,而非坐在美国谈判的桌边。
还有一个原因是,特朗普非常清楚三方会谈很难取得成果,若要促成此事,他更可能推进美俄之间的双边会谈。国际社会中,大多数国家应该会乐观其成,乐见特朗普促成俄乌停火,但国际法的相关准则应当得到尊重,否则国际社会将陷入失序。
此外,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俄乌之间的冲突,必须推进并切实有效地贯彻共同、综合、可持续的安全理念。任何一个国家增强自身安全本身没有问题,也不应受到歧视,但一国增强自身安全不应以牺牲邻国安全为代价。国际社会若能在这些问题上形成共识,俄乌冲突将比较容易解决。
图注:美国总统特朗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俄罗斯总统普京。
主持人: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表示,结束俄乌冲突需要明确两件事:停火和领土。俄罗斯坚持以战场现状作为谈判基础,乌克兰则要求全面、无条件停火。双方核心诉求根本对立,这是否意味着战争无法结束,将长期持续?此外,特朗普最初设定的和平协议最后期限是否仍具有现实可能性?
李兴刚:首先,俄乌冲突的长期化是一个高概率事件。俄罗斯的诉求与乌克兰的诉求存在结构性冲突。泽连斯基作为乌克兰总统明确表示,乌克兰不可能以割让土地换取和平,坚持全面、无条件停火。俄罗斯的诉求是以当前战场现状为基础进行谈判,即承认其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实现所谓俄乌和解。
此外,还需区分追求的是和平协议还是仅仅停火。如果是停火,如何让俄罗斯相信乌克兰不会借机接受外部援助、准备新一轮战争,也是一个难题。
至于特朗普设定的和平协议最后期限,如果指的是真正的和平协议,其可行性值得高度怀疑。因为和平协议意味着乌克兰接受以土地换和平,而乌克兰若不接受这一点,协议就无法达成。因此,特朗普所设定的和平最后期限,从一开始就可能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图注:当地时间2025年8月12日,乌克兰基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泽连斯基表示,任何涉及乌克兰的决定,若没有乌克兰的参与,都是不可接受的。
主持人:特朗普执政后,对俄乌问题的解决并未实现竞选时的承诺,相关进程一再拖延。他在俄乌问题上是否有些过度自信?
李兴刚:特朗普的确表现出一种迷之自信。假设乌克兰同意以土地换取和平,这会引发两个新问题:第一,如果现在接受以土地换取和平,是否意味着泽连斯基此前的坚持毫无意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第二,乌克兰人究竟是对欧美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是自身存在迷之自信?因此,特朗普所提出的和平协议最后期限,不仅仅是迷之自信,更是过度的迷之自信。
图注:当地时间2025年8月11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举行的记者会上谈到即将举行的美俄元首会晤时表示,“我相信会有建设性的对话”。
主持人:以色列安全内阁会议于8月8日批准了由军队接管加沙的提议,支持总理内塔尼亚胡击败哈马斯。以色列推动全面占领加沙,是否意味着其战略目标已从自卫完全转向对加沙的领土控制?
李兴刚:的确如此,但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以色列最初宣称“自卫”,是因为哈马斯对其发动了突袭行动。而哈马斯之所以会采取此类行动,是出于以色列对加沙长达十多年来的“铁桶式”围困。正如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九年前所言,加沙如同“露天监狱”。从根源上看,这场悲剧源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以及对加沙实施的严酷封锁、制裁和围困,导致当地民众生活极度艰难,从而为极端势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至于以色列是否从自卫叙事转向了对加沙的领土控制,我认为以色列既有长期的宏观战略规划,也有短期的政策目标。其长期战略是实现“大以色列计划”,而短期目标则是应对巴以冲突中的突发状况,短期政策的实施始终服务于长期战略目标的推进。当前对加沙的所谓领土控制,实质上是全面占领,其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大以色列计划”。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在临终政治遗言中就曾提到,加沙地带将是未来以色列需要掌控的领土。
图注:当地时间2025年8月13日,加沙地带拉法,巴以冲突持续,以色列发动袭击,黑烟滚滚。
主持人:目前我们看到以色列提出要全面接管加沙,接管加沙和全面占领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否存在区别?除了美国之外,各方对此态度如何?以色列内阁对于占领提案是否存在一定的纷争?
李兴刚:事实上,以色列使用“接管加沙”这一表述,是为了替代“全面占领”,以避免在国际法上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规避国际法上的义务。全面占领就是其真实意图。
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的计划遭到了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的坚决反对。8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加沙问题召开紧急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除美国外,所有安理会成员国一致谴责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的决定和行动。同时,欧洲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等,还签署了联合声明,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实施全面占领的计划。就连一贯支持以色列的德国,也暂停了对以色列的军售,这表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将导致难以承受、难以接受的人道主义灾难,这一点非常明确。
此外,以色列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这种分歧表现为极右翼政治力量认为内塔尼亚胡的政策过于软弱,而反战力量则担忧这将带来更严重的灾难,并可能导致人质无法安全返回,甚至最终失去生命。
图注:当地时间2025年8月10日,美国纽约,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罕见的周末紧急会议,讨论以色列夺取加沙城的计划。
主持人:目前,联合国五常中只有美国继续否认巴勒斯坦国地位。这是否意味着美欧在巴以问题、特别是在两国方案问题上已出现分歧?
李兴刚: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纷纷决定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建立巴勒斯坦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年阿以冲突的困局。两国方案事实上是解决巴以问题最可行的方案和路径。
美欧之间在巴以问题上长期以来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原因在于欧洲国家不像美国国内犹太人群体在政治话语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美国国内存在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这样的强力游说集团,能够通过游说影响美国参众两院在巴以问题上的政策,甚至实质性影响美国大选和总统能否当选。而欧洲国家虽然在现当代,尤其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大屠杀负有道义责任,但相对而言,他们对巴勒斯坦人权的关注也非常明显,在巴以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政策考量。
图注:当地时间2025年8月8日,英国肯特郡,英国外交大臣拉米会见美国副总统万斯。 万斯表示,美国没有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
主持人:特朗普用半导体关税逼产业链回流、以印度高关税惩罚其亲俄立场,这是否暴露美国正以“经济安全”之名行“冲突代理人”之实?若俄印加速能源本币结算,会否反向促成“去美元联盟”?
于博:首先,特朗普政府是将贸易关税与政治目标直接挂钩的。对于半导体,他宣布对所有进口半导体征收100%的关税,但只要企业在美国本土投资建厂,就可以豁免。美国官方宣称,这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恢复供应链。不过,特朗普政府此举实际上是用惩罚性关税逼迫企业把生产线迁回美国,实现制造业的回流,为美国本土创造就业岗位,同时也意在强化美国对全球芯片产业的控制力。
8月初,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额外加征25%关税。这意味着,加上原有关税后,印度商品出口美国的关税税率要达50%以上。特朗普称,这是应对俄乌冲突的必要措施。实际上,这也是在利用贸易手段,减少印度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迫使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站在美国一边。对印度的关税是特朗普通过贸易制裁来施压俄罗斯及其盟友的策略。
图注:当地时间2025年8月11日,印度新孟买,一处仓库中的集装箱,大量出口订单被搁置。
从上述两个例子来看,美国确实是在以经济安全为由,把关税贸易作为武器,用到了地缘政治冲突中。特点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代理战争,即美国自身不直接参与冲突,但通过贸易制裁迫使其他国家改变立场。美国正把所谓的“经济安全”与打击竞争对手联系在一起。
而俄罗斯和印度确实在能源结算方面探索本币支付。普京上个月宣布,要对所谓出口到“不友好国家”的天然气改用卢布结算,这要求部分进口国不得不购入卢布。而且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访印之前宣布,俄罗斯与印度两国的央行将就卢布-卢比支付系统进行技术性会谈,简化两国贸易结算机制。俄印双方都在努力用本币而非美元结算彼此间的国际贸易。
这种行动放在全球背景下,就是在促进国际贸易的“去美元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很早就在探索美元以外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在7月结束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巴西总统卢拉等人就明确表示,世界贸易不应该“一定要经过美元”。
当然,目前这些措施距离真正形成能够抗衡美元体系的联盟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总体来说,这说明了一个趋势:面对美国的压力,一些国家选择用自己的货币破局。而美国也在通过威胁提高关税来遏制这种趋势。一方面,美国将关贸作为达成地缘政治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很多国家也在积极寻找去美元化的替代方案。未来,这种博弈会持续,而俄印两国加快本币结算的措施,很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全球多元化结算格局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