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文约2650字,阅读约6分钟
作者:赵健博
在北大西洋中部,散落着一串被誉为“大西洋明珠”的火山群岛——马卡罗尼西亚(Macaronesia)。这里由亚速尔、马德拉、加那利、佛得角等群岛组成,因长期与大陆隔离,演化出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然而,一项发表于《PNAS Nexus》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这片天堂已失去220种特有物种,其中一半的灭绝直接与人类活动相关。
(马卡罗尼西亚生物地理次区域地图,显示了较大岛屿的数量及其新出现的地质年龄范围。资料来源:经许可摘自 Florencio 等人 (107) (https://doi.org/10.3389/fevo.2021.718169)
消逝的生命清单:220个永恒的告别
马卡罗尼西亚的灭绝物种名单犹如一本沉重的自然史书。研究团队通过梳理化石记录、历史文献和现代观测,确认了自人类有记录以来消失的220种陆生特有物种,占该地区已知特有物种总数的3.1%。
从类群来看,陆生蜗牛是最大的受害者,有111种永远消失,占灭绝物种总数的50.4%。这些蜗牛大多生活在加那利和马德拉群岛的森林中,其坚硬的外壳为后世留下了清晰的化石证据。
其次为节肢动物,55种灭绝物种中包括44种甲虫和2种蜘蛛,主要集中在佛得角群岛。
鸟类的命运更为触目惊心:27种特有鸟类灭绝,占原有地方鸟类的50%。其中包括亚速尔群岛的圣乔治秧鸡(Rallus nanus),这种不会飞的鸟类因殖民者引入的猫和老鼠失去了生存空间;马德拉岛的马德拉角鸮(Otus mauli)曾是夜间森林的统治者,却在栖息地破坏后销声匿迹;加那利群岛特有的细嘴金翅雀(Chloris aurelioi)和佛得角的圣维森特鹌鹑(Coturnix centensis)也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彻底消失。
爬行动物中,15种灭绝物种包括多种巨型陆龟和石龙子。佛得角的巨型石龙子(Chioninia coctei)因被过度捕捉作为商品,最后一只个体于1940年在圈养中死亡;加那利群岛的巨型蜥蜴(Gallotia goliath)则因狩猎和栖息地丧失而灭绝。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的情况相对较好,仅有11种维管植物和2种苔藓植物被确认灭绝,地衣和真菌暂无灭绝记录。但研究者指出,这可能是由于植物化石记录较少,实际灭绝数量可能被低估。
(图片来自https://academic.oup.com/pnasnexus/article/4/8/pgaf215/8219823?login=false,展示了各种生物的灭绝情况)
▲上图:亚速尔群岛海域的一對母子鰛鲸。©摄影:王敏幹,摄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马卡罗尼西亚的一部分)
人类足迹:加速灭绝的“催化剂”
研究的核心发现是:人类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马卡罗尼西亚的生态轨迹。在220种灭绝物种中,有110种的灭绝时间与人类定居史重合,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15世纪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亚殖民者抵达之后。 殖民者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和技术,还有一系列生态“入侵者”。猪、羊、牛等家畜过度啃食植被,破坏了原生植物群落;猫、老鼠、黑鼠等外来捕食者对地面栖息的鸟类和爬行动物造成毁灭性打击。
在亚速尔群岛,所有19种灭绝物种都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包括不会飞的秧鸡和特有的甲虫,它们在殖民者引入的物种面前毫无防御能力。 佛得角群岛的情况更为严峻,95%的灭绝事件发生在人类到来后。该群岛的44种灭绝甲虫多为19世纪才被描述的物种,意味着它们在被科学记录后不久就因栖息地破坏和外来物种竞争而消失。 对比数据更令人震惊:人类到来后的物种灭绝率是之前的12倍以上。以脊椎动物为例,自然状态下每66.2万年才灭绝1种,而人类定居后每54年就有1种消失;陆生蜗牛的灭绝率则从每5.2万年1种飙升至每220年1种。这种加速度远超自然演化的节奏,构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灾难”。
群岛的不同命运:生态脆弱性的差异
马卡罗尼西亚各群岛的灭绝模式呈现出显著差异,反映了地理隔离、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系统韧性的复杂互动。 加那利群岛虽然记录了最多的灭绝物种(86种),但其中67种发生在人类到来前,主要是陆生蜗牛,可能与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有关。这与该群岛悠久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蜗牛化石记录密切相关。人类定居后,9种鸟类、6种爬行动物和3种哺乳动物灭绝,包括巨型陆龟和巨型鼠(Canariomys bravoi)。
马德拉群岛的58种灭绝物种中,49种是陆生蜗牛,其中40种灭绝于人类到来前。但殖民者到来后,7种鸟类和1种植物消失,包括马德拉岛特有的飞燕草(也就是翠雀,Delphinium maderense),其最后一次被观察到是在1956年。
亚速尔群岛的19种灭绝物种全部发生在人类定居后,且以鸟类为主(11种)。由于该群岛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状态下缺乏陆生哺乳动物,本土鸟类对捕食者毫无防御能力,殖民者引入的老鼠和猫成为它们的致命杀手。佛得角的57种灭绝物种中,55种与人类活动相关,包括9种爬行动物和44种节肢动物。该群岛的巨型石龙子和陆龟因被过度利用而消失,而甲虫的灭绝则与干旱和栖息地退化有关。
▲上图:葡萄牙亚速尔群岛中的圣米格尔岛上的富纳斯湖。照片中,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周围郁郁葱葱的植被和湛蓝的天空。远处的火山锥若隐若现。摄影师:José Luís Ávila Silveira/Pedro Noronha e Costa
看不见的损失:生态链的连锁反应
物种灭绝的影响远不止于物种数量的减少。在封闭的岛屿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扮演着独特角色,它们的消失会引发连锁反应,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灭绝对植物繁殖造成重创。许多岛屿植物依赖鸟类传播种子、爬行动物授粉,当这些动物消失后,植物的繁殖能力大幅下降。
加那利群岛的研究显示,巨型蜥蜴灭绝后,依赖其传播的浆果植物分布范围缩小了60%以上。 陆生蜗牛在分解有机物、循环养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马德拉群岛大量蜗牛的消失,导致森林地表落叶分解速度减缓,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更隐蔽的是“共灭绝”现象:当一种物种消失时,与其共生的物种也可能随之灭绝。例如,专门寄生在某种灭绝甲虫身上的寄生虫,或依赖特定植物生存的昆虫,都可能因宿主消失而灭绝,这类损失往往难以被记录。
研究者警告,当前记录的220种灭绝物种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由于节肢动物和植物的化石难以保存,大量“隐性灭绝”可能未被发现。随着古环境DNA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揭示更多未被记录的消失物种。
保护的紧迫性: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马卡罗尼西亚的灭绝史为全球岛屿保护敲响了警钟。研究强调,栖息地恢复和外来物种控制是扭转当前趋势的关键。 在加那利群岛,通过移除入侵啮齿动物,部分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已提高30%;亚速尔群岛的原生森林恢复项目使濒危植物的数量稳步增长;佛得角则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旨在防止剩余特有物种重蹈覆辙。这些案例证明,人类既能造成生态灾难,也能成为生态修复的力量。
研究者呼吁,应将马卡罗尼西亚的经验应用到其他岛屿系统,通过建立生态廊道、严格管控外来物种、开展人工繁育等措施,减缓灭绝速度。 正如论文作者所言:“这些消失的物种是自然演化的杰作,也是人类活动的警示。保护现存的岛屿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为了守护地球的自然遗产,更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卡罗尼西亚的故事并非孤例。每个岛屿都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实验室,它们的命运折射出人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唯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采取果断行动,才能避免更多物种加入“永远消失”的名单。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编译:赵健博
审核:Adelheid
参考资料
1. Fernández-Palacios, J. M., Fructuoso, M., Illera, J. C., Rando, J. C., de Nascimento, L., Fernández-Palacios, E., ... & Whittaker, R. J. (2025). A synthesis of terrestrial species extinctions in the Macaronesian Islands and their correspondence with human occupancy. PNAS Nexus, 4(8), pgaf215.
2.https://phys.org/news/2025-08-endemic-species-lost-chronicling-terrestrial.html
3.https://www.i133.com/kp/17-endangered-animals-of-the-canary-Islands.html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致力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平台。我们以科学为锚点,深度解读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追踪最新国际前沿研究,分享创新保护实践——从海洋到湿地,从深海基因库到气候智慧型农业,从濒危物种拯救到生态修复技术,从可持续渔业到BBNJ谈判,从塑料污染条约到减塑捡塑以及绿色金融政策……
我们追求前沿、最新、有价值。这里是资讯窗口。用专业守护生命网络,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