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回复: 0

[心情点滴] 中产小孩正被「消费型快乐」养废?我来唱个反调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8-12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家好,我是熊靓,一位留学生妈妈
最近有个词吵得沸沸扬扬:「消费型快乐」中产养娃最大的陷阱之一,其中暑假的「亲子游」又是重灾区。支持方认为:生活好了,带孩子消费旅行看世界,何乐而不为?反对方认为:用钱买来的快乐就像速效药,来得快去的快,物质越丰盛,内心却越贫瘠。作为一个18年来在亲子游上花了150万的妈妈,我却发现,带孩子「消费」这件事,就是个正经事儿。谷雨星球曾经写过一篇爆款文章👉🏻中产娃「跌落」的关键:童年富裕症,里面提到,Travel的词根‌源自古法语travailler,本意是辛苦、劳作,进一步可追溯至拉丁语trepaliare,就是「折磨」。一趟好的旅行,更看重的从不是消费了多少,而是如何消费。今天,我就从和女儿从9个月大开始跟我旅行的故事说起,聊聊我们20年来被亲子游改变的人生。
1.webp

带着女儿出发,亲子旅行我们坚持了十几年
正文开始前,邀请您来投个票



2.webp

成绩不配得感」?
今年我算了一笔账:十八年,我花了150万人民币在亲子游上,这笔钱能够在二线城市买上一套房了。
我开始思考:在这个花百万留学回国只能赚四千块的时代,这一百五十万到底换来了什么?
我自己的妈妈原先特别反对我总是带女儿「东跑西颠儿」,她甚至质疑过我是不是打着带娃见世面的旗号满足自己到处游玩的私心。
这么多年过去,看着孙女马上要面临海外的大学生活,身为姥姥的她反而觉得这笔钱越来越值了。

首先这孩子跟家长的关系很亲,青春期很少叛逆比较省心;第二是孩子经常出国,英语口语一直不错;三是这孩子身体好,看风景总比看手机强,也没有戴上近视眼镜。
人家都说旅行是鉴证、考验彼此关系的最好方式:突发事件的应对,不同需求下的沟通,各种选择下的妥协和争取等等。
3.webp

74.6%的受访青年觉得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亲子关系了
我和女儿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出行中炼就了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闺蜜关系。
与我而言,亲子关系的坚固就已经是这些年花费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了。但我身边的很多朋友还是会存在很多不解。
比如:成绩不好怎么还有心情出去玩呢?
这种声音主要是来自于女儿的老师和我身边的朋友,好几次女儿的班主任都跟我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就你女儿目前的分数怎么能够考上市重点中学呢?不把周末和暑假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以后更别想考985、211了!」
看我在朋友圈晒旅游,几个朋友都在私下问题我,到底我们还上不上学了?难道要走留学这条路就不需要分数吗?难道越旅游考试分数就能越高吗?
4.webp

分数的不配得感,一直是中国家长在亲子游中的心结。
我有个朋友,她也是个旅游博主,在新浪上有百万粉丝。
她每次带着女儿出去旅行前,都会根据女儿最近一次考试的分数来决定该带女儿去哪里玩。甚至成绩不理想,就不出去玩了。

如果有哪次考试有不及格的,马上就取消所有旅游,直奔补习班了。她说:「我心里有个莫名的标准,80分以上才有底气带着女儿出门玩,考了90分以上才会带她出国玩。
她觉得很憋屈,但她也只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兴趣决定去不去旅行,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现状。
去年,女儿拿着奖学金上了海外名校,亲朋好友们纷纷开始组团找我取经。我的表妹说,她决定用跟我一样的方式,教养她五岁女儿。

所以,有了所谓名校的结果,才会「被验证」走在路上的教育方式是「有用的」吗?
5.webp

在玩中学,是家长喜欢的旅游方式



6.webp



旅行的真正意义
今年暑假,女儿从大学一年级回国,兴奋地跟我分享着她的成就:以GPA3.9的成绩进入荣誉学位专业课程,被推荐竞选学生会长,英文博客还获得了系里的学术资金支持。
回想起来,那些早期的旅行经历,每一次都在无声地塑造着她。
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在《延展心智》中提出了一个很鲜明的观点:我们的认知不局限于大脑内部,而是延展到身体和环境中——真正的智慧来自与世界的深度互动。
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什么所谓前瞻性的规划,只是单纯的觉得亲子游是成长中的好事。
在女儿婴幼儿期,我们的旅游规划很有节奏:每周末去一趟公园,每个月去一次3-4天的北京周边游,每个寒暑假安排两次国内游和一次出境游。
在这种有规划的旅行中,我发现女儿的日常表现和我的互动,总能让我的教育灵感如泉水般涌现。
7.webp


比如:我还记得当时带两岁的女儿去朝阳公园体验搭帐篷时,她居然能够对着图纸给我拿来我需要的配件,那种专注和理解能力让我惊讶。这样的发现让我开始着力培养女儿的注意力。
之后在公园里玩耍时,我会带着她去观察水上的天鹅,让她把天鹅的外形特点记下来,下一次再来就能认出它们。
到安徽宏村游玩时,我给女儿买了个儿童数码相机,鼓励她把看到的美景都拍下来,回家后我们一起把照片打印出来做成手账,她会在照片旁边画上自己的感受,写上歪歪扭扭的字;
在东京旅行时,我把行程设计成她最喜欢的动漫主题路线,女儿需要在城市中寻找各种动漫元素,这个过程也锻炼了她的分析和组织能力。
上学之后,面对家长最担忧的学业与游玩如何平衡,我有着自己的方式。
也许是因为年幼时期游玩时对专注力和观察力的有意培养,女儿一上小学注意力就非常集中,学习成绩保持得不错。女儿有了作业任务,我却依然坚持着原来的旅游频次,甚至更加「任性」。每到周末,我会计划一天做作业,一天出去玩。
8.webp

这对女儿来说确实有些挑战,女儿后来告诉我,她上小学时一直在努力想办法既兼顾旅行又能完成作业。首先,她学会了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课间十分钟、自习课、甚至老师提前下课的时候,她都会拿出作业来做;
其次,她创造了自己先用手机录音,然后自己给自己听写的方法,不用等家长有空了再来帮忙。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帮助她多练习一遍生词;
这些之外,旅行所收集到的素材也解决了写作文的难题。
法国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有一个文化资本理论——不同的文化体验会转化为文化资本。

出行和接触不同社会能够积累这种资本,包括语言技能、文化品味、社交网络等,这些都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机会。
这确实在我们的亲子旅行中得到了验证:每一次新环境的挑战,都在延展她的认知边界,让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9.webp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中》(The forms of Capital)中将资本分出四种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符号资本



10.webp



妈妈带你玩到「你带妈妈玩」

旅行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机。
女儿高中去加拿大读书,一开始她也出现了短暂的不适应。
她不太敢主动开口说话,也不太敢参加学校活动。来了加拿大三个月,出门点餐时她还是习惯让我来沟通,跟老师联系也希望我帮她打电话。
我开始意识到长期亲子游,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对彼此的依赖。必须创造一个「困境」,让女儿被迫独立。我选择了蒙特利尔的魁北克古城开始我们的切断旅行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从蒙特利尔市中心到魁北克古城,整整一个星期,我除了各种装听不懂,还专门请了一个法国裔的小伙儿给我们当导游。
女儿不仅要给我当翻译,还要和这个小伙儿沟通协调行程,安排我们每天的活动。
我还记得那个下午,在魁北克古城的石板路上,女儿熟练地用英语跟导游讨论第二天的行程安排,还主动询问当地的历史文化。那一刻,看着她自信地与陌生人交流,我知道那个依赖的小女孩正在消失,一个独立的青年正在出现。
这次旅行之后,一切都变了。
11.webp

在旅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她学着我的样子,根据加拿大旅游特点,制定了系统的旅行计划:每周一次公园游,短假期周边游,每年一次境内长途和一次境外长途。每次出行前,她都会给我发详细的行程邮件,标明时间安排,列出需要购买的食物和物料清单。
更神奇的是,她开始带我体验我从未想过的旅行方式。
女儿发现加拿大是个节日氛围很浓的国家,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主题游,让我的陪读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跟着她,春天我们去枫叶农场参加枫糖节,去亲手制作一杯纯正的枫糖浆,那种甜腻的味道至今还记得;夏天我们去多伦多排骨节,她带着我把周边十几个国家的美食市集都跑遍了,我尝到了从未听说过的牙买加肉饼和韩国猪蹄;
秋天,我们一起到霍霍港参加三文鱼节,站在河边看着成千上万的三文鱼逆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那种悲壮的生命力让我们都红了眼眶;冬天,我们戴着节日礼帽,顶着零下二十度的寒风去加拿大最古老的小镇看圣诞老人游行,冻得鼻子通红却开心得像个孩子。
12.webp

熊靓在女儿带领下参加加拿大节庆活动

我们的角色彻底逆转了:从「妈妈带你玩变成了你带妈妈玩」。150万换来的不是分数,不是证书,而是女儿主动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是她从依赖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是我们母女在共同成长中建立的深厚情感链接,更是她在面对任何困境时都能主动寻找出路的智慧。
消费不可怕,但要明白,快乐不是可以用金钱直接交换的。
亲子游如同一面镜子,在旅行中能够看到孩子的问题。
当我们抱怨孩子没有长见识、唯唯诺诺时,家长可以把镜子转过来照照自己,会发现我们在亲子关系和教育中的问题。
问题从不出在消费本身,而是消费的方式——
一个父母包办,孩子只管高级享受的旅途,和一个孩子自己参与策划体验真实生活的旅行,自然是两样的。
「即便是到了80岁,也要带着孩子去旅行!」这句宣传语就挂在我的朋友圈签名上,也是我对亲子游的态度。
13.webp

关于中产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我们写过很多:中产娃「跌落」的关键:童年富裕症亲历大量中产小孩被养废,这些学霸为什么突然躺平?一生要强的中产父母,出国后仍困在补习班观察大量焦虑、抑郁的中产孩子,心理咨询师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共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4:27 , Processed in 0.18855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