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心情点滴] 都考上大学了,起跑线还没到呢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8-11 09: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文 | 十三姐央视网发了个视频,评论《新闻周刊》的“高大衔接班”。在北京海淀区某培训中心看到,教室里坐满学生和家长,招牌上写着:“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学抢跑一步。”央视主持人说:“太心疼这些去学习的孩子们了,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现在连上大学都要提前抢跑了,这样的孩子会快乐吗?”
2.webp

笑死了,你应该先问问这样的孩子的家长会快乐吗。都考上大学了,起跑线还没到,以前那些“不能输在起跑线”搞了半天都是演习。中国孩子只要开始上学,每年都是“最关键的一年”,就连考上大学这一年也是。有些机构,以前只能赚我们12年的钱,如今可以扩展到16年,18年......我相信对一部分家长来说,给孩子找地方“弯道超车”已经成了条件反射,下意识行为。更何况那是海淀啊,宇宙教育中心,世界鸡娃圣地,在这里你不要管“这样的孩子会快乐吗”,快乐只存在于胚胎阶段。
3.png

对了,不是还有些人总喜欢说“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孩子上大学太容易了”吗,你看这些坐在“高大衔接班”里的学生,他们容易在哪。表面上的“容易”背后是连绵不绝的一场又一场的“知识付费”,是家长花大量精力才能搞到信息差,是全家一步不敢停的焦虑,连刚考上大学的喜悦还没享受就开始担心考研、GPA、四六级、GRE、找工作、拼资源......竟然还问“这样的孩子会快乐吗”......就像在问“剖腹产会舒服吗”一样。
4.webp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那我还是讲吧!其实我觉得大多数坐在这种“抢跑班”里的孩子,都不是很会学的人。但他们可能早已适应了这种节奏,就觉得这才是正常生活。他们的父母大概还会觉得孩子也没啥不快乐的,让他们心安理得的理由可能是“别人不都这样吗”。大多这样的家庭在很多事情上是白忙活,却不自知。他们把自己浓缩进了“不鸡就掉队,不抢跑就落后”的信条里,其实只是进了另一个信息茧房。他们甚至不相信会有孩子不上补习班、不提前学就能学好。小学、初中、高中还能有空间提一提,也许孩子还能再开个窍啥的,家长适当地“鸡”一下也没啥。可我想说:这些娃都上大学了啊!到现在还不能靠自身能力搞定学习,还要靠安排提前学、补课、鸡娃才能不担心掉队,那真的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了,不如早点随便毕个业去赚钱吧,学学做饭,考个驾照,都比在这里抢跑实惠耐用。
5.webp

关于“孩子快乐不快乐”这件事。我身边有不少相对佛系、松弛、不鸡血的家庭,我家娃也是刚刚高中毕业,我们其实也都不敢说自己孩子真的快乐,但应该比这些一直做着无用功、花着冤枉钱的人快乐一些,至少知道自己实打实几斤几两,和硬卷出来的几斤几两是有区别的。我觉得孩子快乐的前提是父母要快乐,但是父母想快乐比孩子快乐更难,第一步可能就是得做减法。我都不知道有这种所谓“高大衔接”的资源,缺乏信息通路,也不想有这种通路。从孩子上小学起,我就隔绝和“鸡娃群体”的链接。别人一讨论补习班啊竞赛啊啥的,我就不看不听不接茬,顶多偷偷纠结焦虑一下,回家冲老公发顿脾气,消化了,就当没听过。哪怕是高中阶段,记得有个所谓“优秀学长的家长”建了一个群分享学习资料,传播学习套路,拉拢学习小组(补习班),我被拉进去,默默观摩了2小时,然后退群了。不是他们的资料没有用,也不是他们的方法不可取,更不是他们搞得补习我看不上,而是我不想让自己逐渐习惯那种单一思维模式。其实绝大多数焦虑的人,最大的“坎”在于毫无批判精神。
6.webp

我读过一本书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叫<Educated>,作者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面临的最大困境反而是无法找到自我,内心产生了激烈碰撞,这其实是扯出了教育的底层意义。现在大多家长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塞给孩子,以为这是为他们好,还深深地自我感动着。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教育不是为了让你的孩子变得和别人家孩子一样,而是让你地孩子成为他自己。教育的意义恰恰是让一个人有勇气识别“父母可能是错的”,“家庭也不是完全对的”,“你的文化和认识可能是狭隘的”,“你的过去可能不是真正适合你的”,“而你自己要有能力去拥有选择的权利”。教育的底层逻辑,是培养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随大流的“直立行走生物”。在无数个抢跑的衔接班里,是完全没有这些的,至少我看不到一点,不知道别人能不能看得比我多。
7.webp

有位老师对我说过:“我们不是为了教育中的陈词滥调而来的。”那时候我不太理解“陈词滥调”是什么,现在我这样认为:教育中的陈词滥调可能包括那些正在被我们深刻演绎着的东西,例如:“应付”。所有人看似都在努力,其实大多是在“应付”——家长为了应付为人父母的责任,给孩子塞进一个一个的抢跑班里拔苗助长;孩子为了应付父母,如同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僵尸一般涌入机构;而那些机构里老师也是为了应付工作和考核,给孩子和家长灌输可怕的内卷思想;甚至某些大学里的老师,好好教学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只有去搞科研写论文评职称才能真正获利,所以他们上课也可能是应付。每个人都在为了“应付”而活着,教育的美好和意义在这个圈里被碾得粉碎,哪会有什么快乐可言呢?高考才刚结束,一大片“你还在玩,别人已经开始准备四六级了”的呼声已经此起彼伏。孩子们没有一丝喘息,尽管已经很了不起地完成了十二年学业顺利进入大学,已经是这届孩子里相对的佼佼者,依然要马不停蹄进入下一轮厮杀。
8.webp

我知道有时候这确实也是没办法的事,竞争压力大,每升一次学,身边的竞争者段位就更高一级,有竞争就有焦虑,但焦虑的方向好多人搞错了。已经被大学筛选出来的人,应该是完全有能力通过自身驱力和能力胜任学习任务、搞好创新研究工作的人,更应该有意识去寻找自己的热爱,而不是不明就里地被推着走。如果不是这样,那是不是也说明筛选机制也出问题了?这群坐在衔接班里的孩子肯定是不会快乐的,除非有一种可能——他们认为这就是快乐,因为“学习使我妈快乐”。那他和他妈就真的病了。

9.webp
下面请我儿子为大家表演一个「上海高考小三门学习策略分享」
10.webp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4:12 , Processed in 0.33956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