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7
注册时间2007-12-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75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香港教育红利正在消失?近日,250万天价兜售虚假材料骗取“香港身份”一案揭开了疯狂真相——为抢占身份红利,尤其是最具诱惑的教育红利,有人不惜铤而走险。据悉,自“高才”“优才”政策实施以来,已有21万各类人才涌入香港,香港的教育红利还在吗?你的家庭还能搭上这趟车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菁kids上海(ID:Jingkids_Shanghai)
港府近期出台的三大教育政策,已释放出教育政策调整的明确信号:
·本地生身份不变;
·学费按居住年限翻倍;
·自修生报考DSE门槛收紧。
01
身份不变、学费分层、
自修生报考资格收紧
7月初,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明确宣布了上述三项教育政策的调整。
她强调,“凡持香港身份证(含受养人签证)且首次获证时未满18岁的学生,均属本地生”。
这意味着如果你通过香港优才、专才、高才等途径拿到了香港身份,那么只要你的孩子在18岁之前成功拿到受养人签证,就会被认定为“本地生”,与香港永久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 JUPAS申请资格及港校80%本科学额分配权(*JUPAS即大学联合招生办法,是香港公立大学本科的主要招生系统,相当于内地高考志愿系统)。
据悉,此举还设置了缓冲期,主要是为了保障在人才计划下赴港的家庭的教育规划的稳定性,避免其因身份认定突变而中断升学路径。
学费分层制度将于2026学年正式实施,是此次政策调整的另一重点。为缓解公共教育资源压力并避免“落户即返内地”的功利性教育移民,香港将于2026学年起对本地生正式实行学费分层制度,即按“居住年限 + 家庭贡献”实施三级分层:
- 在港连续居住满7年(即通常意义上的永居家庭),或父母一方为香港永久性居民且在港纳税满3年的,维持现行每年4.2万港币学费标准;
2. 连续居住3-7年的新移民家庭,学费上调至6.8万港币/年;
3. 居住未满3年,或父母未在港产生有效纳税记录的,学费将涨至8.5万港币/年。
*学费分层制度的最终方案尚待2025年9月正式文件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分层仅针对“非永居本地生”,而非本地生学费仍维持STEM专业21.8万港币/年、文商科16.5万港币/年的基准,是本地生最高档学费的近10倍。
此外,自修生报考资格的收紧同样备受关注。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在今年6月已公布,从2026年起,未曾应考过DSE或在考试年度1月1日未满19周岁的考生,若计划以自修生身份报考,须向考评局提交特殊报考申请,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据悉,此举剑指“考试移民”。因自修生不用校本评核,直接以笔试成绩作大学申请即可。考试录取、评分,自修生都和学校考生无分别,并不存在劣势,所以更多人会选择以自修生的身份报考DSE。
此前,内地教育机构“深圳国际课程中心”为62名学生申请以自修生身份报考2024年DSE时被全部拒绝,虽然后来大部分学生得以注册,但也促使考评局加强了对自修生报考的核查和把关。
02
教育红利引争议:
从资源争夺到违法造假
其实,香港教育资源的分配矛盾早在2024年就已激化。
一直以来,香港“本地生”的定义涵盖了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单程证、引进人才受养人(首次签发为18岁以下)签证等在内的学生。这种宽泛的定义使得那些持有香港身份证的各类外来人士的子女,均被视作香港本地生,享有与本地生同等的教育待遇。
直到去年10月,网传香港家长成立了一个“本地学生大学学额关注组”,该关注组认为,近年来通过“高才通”“优才计划”来港的部分家庭,存在明显的“教育套利”行为。即一些内地家长通过申请优才、高才等计划快速获批,让子女以受养人身份取得香港临时身份证。
在全家并未真正在香港工作、学习或生活的情况下,其子女在内地补习机构接受“应试特训”,以自修生身份赴港参加考试以获得分数优势,又以本地生身份抢占港校学位。
这种“身份套利”的本质属于“考试移民”,与“本地学生”的概念及初衷背道而驰,存在严重滥用“本地学生”身份的风险,极大地影响了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
图源:网络
为此,该关注组联署向立法会申诉部发函,强烈要求政府尽快重新审视“本地学生”的定义,保障本地及真正来港生活、建设的家庭权益,提出人才计划下的受养人至少应在香港中学就读满3年,或父母一方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等诉求。
针对关注组的“指摘”,由12个新移民团体组成的“香港人才权益联盟”则认为这是对香港新移民的变相歧视。他们指出,新移民家庭通过合法途径获取身份,其子女依法享受本地生权益并无不妥。
部分优才、高才家庭表示,自己为香港经济发展作出了实质贡献,如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任职,缴纳税款并参与社会建设,子女的教育权利不应因“是否在港就读满3年”而被区别对待。
可见,7月初教育局局长宣布的三大政策调整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正面回应。
诚然,香港“优才”“高才”的子女凭受养人签证获批香港身份证后,不仅能享受香港的优质义务教育,还能以更低门槛申请香港八大,甚至凭借华侨生联考低分考入内地985/211名校。
相比内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高考,拥有香港身份的孩子,就拥有了更低的入学门槛,更高的教育质量,更优惠的教育成本。
这些身份红利令大量内地家庭趋之若鹜,涌入香港,有些甚至不惜违法犯罪以获得香港身份红利。2025年7月23日,香港入境处成功破获一宗横跨深港的学历造假、非法取得香港永居身份的案件,涉案金额高达5500万。18人被捕,一经定罪,他们可能面临罚款15万港币,入狱十四年的最高刑罚。
涉事机构打着“身份规划师”的幌子,以全程“一条龙”服务的噱头,为申请人造假材料以协助其提交香港「高才通」申请。这部分标价为100 - 150万港元的前期服务费,不仅涉及海外大学学历、海外学生签证,以及海外国家出入境印章造假,还提供虚假工作证明。
当申请人获批「高才通」入境许可后,黑中介会再收取60 - 100万港元的后续服务费,为申请人及其受养人提供来港后的后续服务,包括陪同申请人及其受养人入境香港、办理香港居民身份证、安排在港租住房屋、制造本地虚假雇佣及薪酬记录,以及利用有关虚假的证明文件办理日后延期居留申请,直至其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资格。
图源:香港文匯報
这起单笔服务费高达250万港币的大案,不仅暴露了非法获取香港身份的疯狂,更将“香港身份”背后蕴含的巨大红利,尤其将最大诱饵的教育优势推至风口浪尖。
03
升学赛道遇冷?
港籍身份的机遇与挑战
但香港教育赛道已经日趋拥挤了。今年6月初,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透露,自2022年底《施政报告》至2025年4月底,有21万人才已抵港工作和生活。另有数据显示,2025年报考DSE的人数再创新高,共有55,489人报考,53,895人出席考试(较2024年增加了5,164人,增幅达10.6%)。
而达到港八所资助大学基本录取门槛「332A+33」(即中、英、数三科达标加两门选修科及格)的考生就有17,662人,占比约32.8%。也就是说,100名DSE考生中,约33人有资格报读港八大学校,竞争激烈可见一斑。
图源:香港文汇报
其中,自修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尤为明显。香港考评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有1400名内地就读学生报考DSE,其中约1300人为自修生。
图源:香港HKDSE
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的紧张程度不断加剧,本地生和新移民子女在教育资源获取上的矛盾日益尖锐,迫使香港教育局不得不重新审视相关教育政策。
与此同时,华侨生联考赛道也陷入了困境,呈现出“量分齐升、录取率暴跌”的态势。
2025 年华侨联考报考人数从过往低位一路飙升至11,882 人,与五年前相比暴增173%,人数的激增迅速拉高了分数线,普通类文科录取线攀升至430分,理科更是高达460分,与内地高考分数线的差距正在急剧缩小,以往“低分上名校”的优势正在消失。
截图自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录取率的变化也令人揪心,本科整体录取率从五年前近乎八成的高位,断崖式暴跌至今年的52.87%,顶尖985院校录取率从25%骤降至8.6%,跌幅高达65%。
与DSE的困境相互呼应,华侨生联考曾经也是“教育套利”的热门选择,大量家庭试图通过身份转换或跨境报考,规避传统升学路径的激烈竞争,然而如今,这条赛道也已显拥堵,升学难度直线上升。
尽管当下教育赛道竞争形势严峻,但就内地家庭而言,目前获取港籍身份仍具有一定优势。
一方面,获取港籍身份的难度相对较低,各类人才引进计划为众多内地家庭提供了机会。通过这些计划,符合条件的家庭能够相对便捷地开启获取香港身份的进程。
另一方面,港籍身份优势仍在。教育方面,子女不仅能享受香港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可以凭DSE考试成绩申请众多海外知名大学,是留学家庭的可靠“跳板”。此外,香港的医疗保障体系能让居民以较低价格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即使是非永久居民,子女也可免费接种疫苗。
因此,新港人若想充分享受港籍身份带来的福利,要么提前赴港定居,在港工作、纳税、参与社区活动,累计“奉献分”,积极融入香港社会;要么将身份规划大幅提前,在政策尚未完全收紧、条件还相对宽松时,着手申请香港身份,为子女教育等长远发展早做打算,以应对未来获取港籍身份难度增加的挑战,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抢占先机。
来源丨菁kids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