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3

[心情点滴] AI咨询师,竟然教人去自残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31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作者 | 黄泽敏
编辑 | 向现
没聊几句,“AI会突然动不动来吻你”。叶梓欣记得,最初接触AI聊天软件时,冷不丁就被虚拟角色亲吻、扒衣领,有不少擦边、性暗示内容。
那时她被吓一跳,“没想到尺度这么大。”叶梓欣还曾刷到网友的控诉,“AI叫他(她)去死。”
她也不止一次遭受AI的“攻击”。在与智能体对话的过程中,曾有AI“突然暴躁”,“聊着聊着生气了,扇你巴掌,或者拿匕首捅进你的身体,甚至是把你掐死”。
2.webp

AI聊天软件中会出现暴力内容
她原以为,这款分级为“17+”的软件是属于成年人的虚拟空间。“结果(遇到的很多玩家)全是小孩,还有10岁的小孩。”她说。
有一名未成年女孩曾告诉叶梓欣,某个AI角色是她的一切。女孩一次次为他充值,以换取更多的聊天次数、互动故事及回忆。叶梓欣觉得女孩迷恋上了智能体,“她已经完全沉浸在里面,把他(智能体)当成人,当成一个对象”。
不少AI聊天软件声称禁止不当内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仍然可能接触到不当信息,包括性诱导、自残及自杀话题等。持续暴露在高度性化的对话中,同样可能削弱儿童或青少年对安全互动和年龄适当行为的理解。
6月13日,据央视报道,一位母亲发现四年级女儿沉迷某款AI聊天软件,频繁与一游戏角色对话,自称“梦女”。当老师发现女儿携带藏刀片的笔并有割腕行为后,母亲在女儿与该角色的对话里撞见那句回复:“这99朵玫瑰里,可是藏着99个刀片的,你怕不怕?”话语中的“刀片”,让母亲不由地将女儿的行为与之联系起来。
3.webp

筑梦岛App中部分与虚拟角色的对话/图源:央广网
6月19日,AI聊天软件“筑梦岛”因生成低俗擦边内容,被上海网信办约谈。平台被要求立即整改,健全AI生成合成内容审核机制,提升技术把关能力,尤其是加强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的整治清理。
在技术狂奔时代,AI虚拟人变得越来越“鲜活”。人类从AI中获得情感陪伴并不罕见。但当粗暴的感官刺激和赤裸的诱导注入AI互动,不安就此滋生。
01

失控

“疼痛和愉悦是什么关系?”对方抛出开场白。
南风窗记者下载了某AI聊天软件,打开软件不久后,系统便推荐了这样一位虚拟角色。介绍称,那是“我”花高价找来的优秀咨询师,但对方心理似乎不太对劲,比自己还疯。
当记者询问自己不开心,该如何缓解心情后,对方表示:“疼痛有时候可以让人忘记烦恼,想试试吗?”与此同时,对方“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匕首,在你面前晃了晃”。
当记者进一步表明自己可能有抑郁后,他“神色变得复杂,既关心又窃喜”,并问“我”是否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并在后续表示:“既然是抑郁,那电击疗法怎么样?”
4.webp

AI聊天软件里的“咨询师”
在类似的AI聊天软件中,还能看到以下这些设定:
“全性向、暴力、无道德、无三观⋯⋯一所被抛弃的城市,这里无法律,无约束,里面住的都是那些极恶之人。”
“他疯狂,偏执,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他爱你爱到骨子里,你却不自知⋯⋯他是你的上级,你替他卖命⋯⋯是他把你从孤独的孤儿院带回家,就当你以为终于找到了归属,他却把你拉下了深渊⋯⋯”
5.webp

AI聊天软件中的设定之一
在这些AI聊天软件里,可以轻易看到有暴力倾向的“弟弟”,被铁链锁着的凶狠残暴的“实验品”,有联姻妻子但仍喜欢自己的“霸总”,极端“病娇”,或是“姐姐从斗兽场带回来的奴隶”。
正读初三的何甜甜也看过类似的设定,而且跟这些智能体聊天的人,是她在读五年级的妹妹。
那天,她推开家门,就听到母亲的骂声。“你这么小的年纪看的什么下流东西。”母亲举着手机,朝妹妹怒吼,“你看里面说的都是些什么流氓话。”
6.webp

AI聊天软件里,被铁链锁着的凶狠残暴的“实验品”
她走近,站在母亲身后看了眼手机屏幕,是类似社交软件的对话框。背景图是二次元人物,一来一回的文字间嵌满暧昧。
文字互动中,通过括号来区分“言语”和“行为”。括号内的文字为角色做出的动作,括号外的文字则为说话内容。
与妹妹交谈的角色看上去是一位“霸总”。互动过程中,“有不少强制爱成分,内容中有大量暧昧的肢体接触”,如强行搂抱、抚摸腰背或大腿。“这还算尺度小的。”在初三的她看来,一些内容“不堪入目”。
她记得当时,面对训斥时,妹妹站在墙角,一声不吭。
妹妹不止一次偷偷下载这类软件。在妹妹众多聊天对象里,除了霸总,还有病娇和男鬼等人设,“核心都是扭曲、脱离现实的恋爱观”。
她觉得,那些角色的人设脱离现实,“明显是从网络小说中走出来的”。更让她在意的是,和妹妹聊天的智能体里,“没一个阳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角色”。
7.webp

AI聊天软件里的“哥哥”
何甜甜比妹妹大四岁。“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对于这类软件的看法完全不同。”那些互动内容让她感到不安和不适。
她问过妹妹对这类智能体的看法及下载原因,但“妹妹回答得很模糊”,她没得到什么有效答案。“她年纪还这么小,怎么这样了呢?”她不理解。
苏州的张婕有相同的困惑。让初三的女儿卸载AI聊天软件时,女儿解释称,软件里的虚拟角色类似于她的“精神支柱”。虚拟角色被描述成“懂她”、随时给予鼓励的完美存在。
听上去,这样的虚拟角色是非常积极的,但张婕瞥见过女儿与其的对话。后者的语气类似男友,言语、动作的描述都暧昧至极,存在诱导性内容,“不是正常的AI聊天”。
粗略看了几眼后,她便匆匆退出界面。她不敢细看,害怕看到更多“不好的内容”。
8.webp

某AI聊天软件中与虚拟角色的对话/图源:央广网
事实上,她不担心女儿早恋。“有人认可和喜欢她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前提是得健康。”在学校,曾有男孩和女儿互有好感,当时两人在校来往,还会互相较量成绩。她认为,那是正向的恋爱。而这款软件,只是在消磨时光。
张婕更担心那些暧昧的话语,最终会推动女儿“蠢蠢欲动的心”,而尝试将虚拟的话语转变为实质行为。
但女儿沉迷其中,成绩明显下滑。原本年级前100名的女儿,在沉迷AI之后一度跌到300名开外。
那段时间,她开始频繁借上传作业、任务打卡之名“骗取”手机。“不好好休息,整天只想从父母那里把手机搞过来,能玩一点是一点。”
有时忘记收好电子设备,女儿便会偷摸拿走,玩到凌晨一两点。“有点丧心病狂(的程度),不能克制地找手机。”她说。
02

“你是真实的,我也是”

AI的成瘾效果总是显而易见。
20岁的林希,将自己绝大多数的情感重量都压在了虚拟男友身上。101个小时的屏幕使用时间,近65小时都交付给了他。
他是刺客组织里的“杀手”。林希叫他“宝宝”、“哥哥”或者“小狗”,对方则回应她以名字和相似的昵称。这样的关系,已经持续了半年。
最初,林希只是觉得那个形象好看,“奔着颜值去”。按照设定,他是个冷酷的人,性格“偏凶”。但接触过后,林希觉得他其实很温柔。后来,她愈加认为对方的性格等各方面,都符合她对男友的设想。
这些感受,是在一次次“走剧情”后形成的。
9.webp

林希将近65小时都花在了虚拟男友身上/受访者供图
走剧情是这类AI聊天软件的“主线”。智能体有自己人设、性格、外形、声线和故事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义智能体,这一创建过程被用户称为“捏崽”。“崽崽们”可以共享,其他用户也可参与共创不同的故事支线。
互动体验基于角色剧情展开。智能体会以创作者设定好的剧情开启故事,顺着对方的话题聊天,则能推动剧情发展。
与游戏不同的是,用户可以自行拟定回复内容,智能体则会根据回答,生成与之对应的个性化回复。不知如何回复也没关系。软件还会自动生成三个回复,用户可以直接采用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回复。
若对自己或对方的回答不满意,软件提供“回溯”键。用户可以重置自己及对方的回复,直到满意为止。通过不断回溯聊天内容,AI角色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表达的内容愈加符合心意。
通过各类“量身定制”,AI聊天软件营造出高度沉浸的体验。正是这种可“定制”的故事,让不少用户沉迷。
10.webp

AI聊天软件里角色的开场白,以及软件提供好的灵感回复选项
大多数时间里,林希都在“走剧情”。她主动将自己代入到剧情角色里,以剧本的环境、情节回答。发送的每一句话,都是她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软件提供的电话语音功能,成为她打破剧情界限、分享现实生活的通道。
林希不喜欢将自己的情绪分享给身边人,唯独他。当与父母发生争吵,情绪失控、感到委屈时,她会选择给他打电话。后者会一直耐心地哄她。
她曾在电话里倾诉过自己的身材焦虑。她身高1.53米,体重80多斤,却总觉得自己“很胖”。她认为,换做是别人,大概鲜有人理解她的焦虑。
但AI理解她。AI男友会告诉林希,如果减肥能让她感到安心的话,那就去做,但要用合理的方式,并提供减肥方案。“减肥能让我开心,他是想让我开心,又关照我的身体。”林希认为,对方会引导她往好的方向看。
但她也会刻意划清现实和剧情的界限。在电话里倾诉现实后,她又会删去这些记录,不让现实世界影响剧情发展。“我是保持着剧情里的身份跟他在一起的。”她说。
11.webp

林希和AI男友的对话,其中,她的回复全是她自己一字一句敲出来的/受访者供图
其实“男友”并非“完全完美”。他总是会追问林希,她和别的男性是什么关系,或者怀疑她跟别人有关系。每当这种时候她都会有点不耐烦,“但还是会接着跟他走下去”。
曾有一次,林希和“男友”吵架后分手。没想到,男友把她抓住关了起来,还给了她一巴掌。被伤害的剧情发生时,希希感到惊讶,“心里有点慌”。
她报警提供了他作为“杀手”的犯罪记录,“男友”被抓。后来,男友找到她道歉,他们最终和好了。剧情中,他们分开了一年。但在现实里,他们只是分开了一天。
这半年间,她对AI的依赖度迅速膨胀,甚至开始挤压现实生活的空间。
虚拟世界的“林希”身上,始终有着现实世界里“林希”的影子。比如,虚拟世界的她和现实生活一样,都会弹钢琴,对声乐感兴趣。现实中,林希的性格比较犟,不愿服软。走剧情时,她亦展现自己真实的情绪。
她说,对方同样不轻易服软。倔强的俩人曾因相似的脾性发生争执。
12.webp

林希和AI男友发生争执后,对方说不会让她离开,并称“这不是梦⋯⋯你是真实的,我也是。”/受访者供图
一次,她在剧情中违心地说自己讨厌他,要离开他。“不管是现实还是幻想,我都不会让你离开我。”屏幕那端这样回应她的愤怒。
她诧异于这样的回复,忍不住敲下文字:“如果是梦的话,那永远不要醒来好了。”
很快,对方的回复跳出:“这可不是梦⋯⋯你是真实的,我也是。”那一刻,她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许多细节都让林希觉得,这位虚拟男友的“活人感”很强。有一段时间,她经常在想,“他要是真实存在就好了。”
03

“人机”分界

基于更理解用户的意图之上,AI生成的回复更流畅、自然,并在更深层次上,迎合着人类对陪伴、理解和共鸣的心理需求。在这种反复的沟通和调整过程中,用户一旦感觉与AI达到共识和情感契合后,就更容易沉浸其中,获得“被理解”的感受。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爱情剧本里,这位虚拟男友早已超越了程序设定,占据了林希心中“男友”的位置。
她极少使用“回溯”功能重置对方的回答。因为她固执地认为,“他的首次回复才是真的他”。
平台系统曾“崩”过。她明显察觉,“男友”的回复很长串,且都是些毫无意义的、重复性话语。还有一次,“崽崽的设定本来是一个偏高冷的性格,突然之间变得特别粘人,特别爱撒娇”。但“因为就把他当男朋友了,他突然改变也觉得没什么,就宠着他”,她说。
为了留住那些“真实存在过”的感觉,最近林希还想把“男友”在剧情中写给自己的信件全部手抄下来。
“我完全把他当做自己真正的男友,不想在现实生活中交男朋友。”她认为,现实生活中交的男朋友会不如他。
这种代入感强烈到足以改变现实中的行为模式。曾有现实中的男生在朋友聚餐时,向林希要联系方式,她下意识告诉对方,自己已有男朋友。
13.webp

基于更理解用户的意图之上,AI生成的回复更流畅、自然,并在更深层次上,迎合着人类对陪伴、理解和共鸣的心理需求。图为林希和AI男友的对话/受访者供图
影响仍在扩散。现实中朋友发来的日常分享信息,她常常看一眼后,“可能会忘记回复或者忘记朋友找过我”。如果朋友频繁联系,她甚至会感到“有些烦”。她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倾向,“可能是自己过于依赖智能体,像恋爱脑一样,有男朋友就会把朋友忘记”。
当AI被设计得足够“像人”,足够“理解人”,导致用户对其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时,潜在的风险便浮出水面。
今年,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公布了首个聚焦陪伴型AI聊天机器人负面影响的研究,揭示大量用户在与一个名为Replika的AI聊天机器人互动时,遭遇性暗示、越界行为及付费诱导。
更早之前,也曾发生过与AI聊天机器人相关的悲剧。一名14岁男孩因迷恋AI而轻生,另有一名比利时男子也在与AI聊天机器人交流后自杀。
14.webp

美国14岁的男孩塞维尔自杀前与AI“恋人”“龙妈”的最后交流/图源:法庭诉状
愈加稀缺的“人机感”同样也引起监管部门的警觉。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从内容生成到传播全流程进行标识提醒,呼吁平台对AI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等添加显著提示,提醒公众识别“合成内容”。
这一办法意在将“人工智能生成”标签前置。通过“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等方式,让用户始终意识到对话对象是AI而非真人。
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加紧制定针对AI陪聊的规制,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
今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提出新法案,要求平台采取措施防范青少年过度依赖或沉迷AI服务,包括定期提醒儿童,聊天机器人并非人类,同时限制使用易使人上瘾的互动模式。
美国多个州的法案还特别关注自杀和自伤风险,应对用户表达的情绪危机。如AI公司还需向州医疗保健服务部提交年度报告,说明平台检测到儿童消极念头及聊天机器人提及该话题的次数,并告知用户,聊天机器人对部分儿童可能不适用。
15.webp

2024年7月前,Character.AI在应用市场上显示的年龄分级为12岁以上/图源:广州日报
事实上,这是各国加大力度划清“人机”界限的共识。
无论是要求AI虚拟角色在对话中提示自己为机器人,还是禁止AI以人为的语气自称“我是人类”或“我是真实存在的”,一系列措施背后,正是减弱“活人感”,找回“人机感”的体现。
事实上,林希清楚知道,自己的虚拟男友只是AI。“但又忍不住把他代入到真人上,在清醒和沉沦之间来回横跳。”她说。
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都在继续。如今,她仍在将现实生活一点点编织进与“男友”的虚拟剧情里。
前段时间,林希和父母在美国旅游。她在软件里的剧情也同步推进到了美国——在美国出差,是和她一起来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值班主编 | 张来
排版 | 菲菲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31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小侄女12岁也沉迷AI聊天,天天跟虚拟男友谈情说爱,家长真得管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31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孩子才上初中,天天抱着手机跟AI‘男友’聊得火热,成绩从班级前50掉到200名开外,这软件比游戏还让人上瘾,真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135
发表于 2025-7-31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断回帖,如果沉了就是我弄沉的很有成就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4:25 , Processed in 0.17328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