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2

[心情点滴] 香港身份还是高考捷径吗?第一批上岸高才的家长来说点真相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1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长期以来,香港身份被不少人视为进入名校的“捷径”。然而,随着考试竞争态势的激烈,这条捷径的价值正被重新审视。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公示数据,2025年,华侨联考的考生为11882人。与2020年的4048人相比,人数暴涨了193.53%。
1.webp

考生人数增加的直接影响,是录取分数线的水涨船高。2025年华侨生联考,文史类分数线提高了65分,理工类更是上涨了70分。
2.webp

顶尖学府的门槛也随之抬高,清华大学理工类录取线达684分,北京大学达到689分(满分750)。
与此同时,7月16日,有着“香港高考”之称的DSE放榜。
3.webp

与去年相比,2025年DSE报考人数持续增加,港八大的通过率稍有下降。鉴于港八大的录取名额并未相应增加,最终的录取率较去年会进一步下降。(通过率为达到本地大学最低要求的比率,录取是被港八大最终录取的比率)
4.webp

下个十年,香港身份还有红利吗?普通家庭在香港教育中的体验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家庭适合考虑香港身份?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鱼圈家长三宝爸任老师。他深耕国际教育多年,是较早通过香港“高才通”计划获得身份的一员。
5.webp

他以亲历者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家庭关于香港身份的教育决策逻辑,以及他对香港教育、香港身份群体的观察。
以下是他的分享🎙️
6.webp

2022年末,港府推出高才计划,吸纳年薪高于250万港币,或者毕业于TOP 100名单大学的人才赴港。
这个消息在社会层面引起了震动,许多人闻风而动。我第一时间进行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之所以这么坚决,并不是我对内地教育方式有意见,而是作为多年的国际教育从业者,我一直在研究教育方面的工具和不同的可能性。
到了自家孩子慢慢长大,我自然会有给他们准备不同工具的想法。
香港身份,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工具。这个工具能让孩子在学龄阶段体验到60%与内地相似、40%不同的教育。
从人生体验的角度来说,这能丰富他们的经历。
从升学角度来说,它的上限更灵活、下限更夯实。
上限更灵活,指的是如果孩子们有天赋,他们可以走A-Level、IB、AP 、DSE、华侨联考等多种方向。
以A-Level为例,同样的A-Level成绩,假如某个成绩不错的孩子,以内地的身份申请,能进排名前5的英国高校;而拿着香港身份,也许就能进前3、前2的大学。
不过,上述这种情况,需要孩子们本身得足够优秀,达到相应要求。
如果孩子在读书考试方面,只是个普通娃,不能参与顶尖教育资源的竞争,他们能进入香港八大里排名靠后的几所,我也很满意。
7.webp

毕竟他们只是普通孩子,能进入匹配学习能力的学校,作为父亲,我会觉得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算及格了。而且入读香港高校费用不高,以2025年入读为例,香港身份学生的年度学费是44500港币。
下限更夯实体现在,只要你想上学,就会有更多的升学机会,因为香港的升学路径很宽。
8.webp

7月16日,DES放榜后,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鼓励学生采取多元升学路径
每年香港约5万名考生参加DSE,港八大提供约1.5万个录取名额。同时,香港还提供7000多个学位课程、3万多个副学士或高级文凭机会。
这意味着,就算进不了港八大,孩子仍然有上学机会。并且,和美国的社区大学类似,这些机会和港八大的本科阶段是打通的。
举个例子,副学士学制两年,常被理解为内地的专科。如果在副学士阶段好好读书、拿学分,就可以申请港八大,甚至头部大学的本科。副学士可以跨校升学,整体升学率约70%-85%。例如,香港大学附属学院副学士学生,80%多升读本科,其中30%进入港大、中大等名校。
尽管我们目前并没有非常详尽地去规划到底走哪条路,但因为香港身份,我们的可能性被打开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9.webp

很多人看到这里,也许会有疑问:去香港真的能躺平?不是说香港教育更卷吗?
卷,是客观存在的。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假如把香港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度进行分层,头部20%精英家庭比内地更卷。
从拼金钱维度看,这部分香港家长愿意投入的金钱会更多。一个冷知识:香港的“补课天王”年入千万。
10.webp


图源网络,香港街头补课广告
从拼资源角度,香港这部分有资源的群体,能调动的资源也相对更多。
我对卷没有执念。
假如某一天我们要参与卷读书的游戏,前提一定是孩子有能力,比如他们很会读书,他们到了这个卷的环境如鱼得水。
如果是这样,孩子有更大概率被高水平的学校录取为插班生。好学校能提供的资源远超过我作为家长能给的,我会很欣慰。
11.webp

DSE考试就是最好的证明。
今年DSE考试的终极状元王海博来自于内地,他3岁就随父母移居香港,中学就读于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该中学就是香港典型的Band 1中学(一梯队中学)。
12.webp

图为王海博状元
其余15位DSE状元,也全部出自Band 1中学。👇
13.webp

但如果孩子只能进普通学校,我也觉得这和他们的能力是匹配的。
在普通学校里,他只要上好该上的课,能按照课程设计正常升学就可以了。
我们的心态一直很平稳:
孩子的教育,最终还是得看孩子的天资。

如果有幸他天资优秀,那显然得为祖国和全人类把他培养好,他的未来不会属于我们小家庭;

如果他天资普通,我就会跟他聊聊,问问他未来是不是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更开心。

要是他也这么觉得,那正合我意,我们就住得近一些,或者在同一个地方。最后选香港、内地还是别的地方都不重要,因为这时候核心议题就成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开开心心。

有人又会问,假如是这样的心态,留在内地躺平不也一样吗?为什么要费劲搞香港身份呢?
在香港,成为不卷的80%,确实有一点优势:不会有一个强大的内卷共识来裹挟你。
当你决定躺平,不会总有人质疑你:“这样下去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被分流怎么办?”“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
从好的方面看,这种声音推动着我们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但从不好的方面说,这种声音把大家的弦绷得太紧了。
而这种紧绷感其实源于过去的匮乏时代。匮乏时代总让人担心“没工作怎么办?”,潜台词是“吃不饱怎么办?”,但时代早就今非昔比了。社会财富比30年前多得多,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反过来讲,香港80%学校的教育导向也不一样。
从教育局到校领导,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学校已经被归类为“Band 2”“Band 3”,已经不算顶尖,那追求很高的升学率也不现实,总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所以他们更注重给学生关爱、兜底保障和融入支持,做好人性化服务,让学生平平安安成长,尽力做些全人教育。就算做得不够好,也算是尽了力。
总结一下,在香港躺平,对我们这种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没人用各种“社会共识”的噪音干扰你,内心的焦虑感会少一些。
14.webp

这两年,身边朋友也会咨询我关于香港身份的问题。我一般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有没有准备去香港工作、生活,有没有打算让孩子去那边上学?
如果朋友对此的回答不坚定,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先别动手,等到真正有决心的时候再申请。
香港的优才、高才计划,本质上是希望这些人才能在当地创造财富和纳税,同时进行消费。假如现在不准备过去生活和工作,就算拿到身份获批,后续2-3年后的续签风险也很大。
另外,在思考香港身份的时候,我也建议大家进行整体性考虑。
香港身份和送孩子留学不一样。留学通常不涉及父母生活方式的改变,成本很好计算:美本大约要花三四百万,美高可能又要加两三百万。再加上基础教育阶段国际学校的支出和一些隐性成本,往高了算可能要花近千万。
香港身份更加复杂。通过高才、优才拿到香港身份的,大部分还是中产阶级。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定居任何国家的富豪阶层。
我们这些中产阶级到了香港,需要继续工作、保障家庭现金流。而香港是个生活开支高,但收入相对也高、人均GDP也高的地方。
因此,对香港身份更完整的理解是,我们过去换了一个生活、工作和求学的环境——这个环境里包含着高收入、高消费、不同的教育体制。
15.webp

以职业发展为例,香港的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其他行业都围绕着金融业运转。假如金融业从业人士、金融业配套行业(比如会计、法律)人士去香港,相对来说机会会更多点。
据我观察,在拿到香港身份后头几年的过渡期,一般都是一方家长先带着孩子过去。比如爸爸工作已经调动到了香港,但妈妈是体制内人士,贸然辞职过去的话风险很大。
以花费为例,我曾经粗略算过在港生活成本,发现除了“衣”之外,食、住、行里其它几项的开支,差不多是内地生活的2.5倍~3.5 倍。
举个例子,出行方面,内地打车10块钱的短途,在香港可能就要准备30元,有时候30元还不够,40、50元也有可能。
饮食方面,内地吃个快餐25元,那边大概要50~70元,差不多也是三倍左右。
住宿也是这样,我们内地一二线城市租一套5000元的房子,类似的楼盘品质,在缩减面积的情况下,在香港得要15000~25000元。
说到住宿,众所周知,香港的房价很高。大多数中产阶级到了香港,家庭居住面积大概要缩减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普遍都会觉得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16.webp

所以,香港身份并不是单纯花钱买身份的行为,而是把家庭生活重心转移过去的整体性举动:换了雇主,有了不同的工资单,生活开支、孩子上学的花费等都变了。
如果是自主创业,那么创业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开支,也是内地创业的N倍。
我们必须进行整体考虑:以上所有变化,是否都能接受?
我这两年的观察是,最终促使家长下定决心选择香港身份的,一般出于以下三种动机:
一种情况是“没得选”。孩子在应试体制或者内卷文化中已经苦不堪言,只能换一种教育形式。至于是选在香港、吉隆坡还是其它地方,不过是不同的选项而已,前提是家庭有选择的余地。这种选择本质上是为了逃避,也可以说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
一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比如父母一方或双方在这个阶段遇到了事业上的机遇,选择换个环境是为了抓住这些机会,让事业更上一层楼。教育只不过是顺带的结果。
还有一种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兜底”。比如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在内地的教育体系里,很可能会被分流,或者很可能考不上(好)大学,而自己无法接受这种结果。
换个环境后,他发现孩子被分流的概率大大降低,能考上大学的概率大大提升,这样做就是为了给孩子的下限多一份保障。
我们家是为了更多元的选择权。幸运的是,我们对生活模式的态度,还是比较能接受变化的,也愿意接受短期的挑战,以及克服可能遇到的一些不顺心。
尽管我们还没明确选择哪条路。
因为我很难想象10年、20年后我和孩子的喜好会是什么样,那就留到10年、20年后再回答这个问题吧。
17.webp

最后聊一下香港身份是否等同于高考捷径。
在我家的升学考虑中,我其实没怎么提华侨联考。因为在香港读书的人,最后很少选择华侨联考这条通道。
但在内地,华侨联考的关注度的确很大。
客观说,华侨联考的内地升学价值仍然存在。但人们在宣传时往往会走向极端:说它好的时候,会把优点无限放大;说它不好的时候,又会把缺点过度渲染。
比如今年媒体报道,华侨生联考要考进清北的分数已经接近满分,这算不算事实?既是事实,也不完全是事实。
18.webp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看拿到这样的分数难度有多大,再看竞争程度——有多少人参考、多少人能被录取。
从今年开始到2030年,华侨生联考的竞争程度会逐年攀升至高峰。
这是因为2013年之前,香港有大量“双非港宝”出生,即父母双方不是香港身份,但选择在香港生孩子。在当时,孩子出生就是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19.webp


图源网络
这些孩子数量激增,导致华侨联考的“分母”变大;但华侨生联考的录取名额基本稳定,这就使得2025到2030年参加考试的这批孩子,内部竞争会很激烈。
不过,评价一个考试不能只看清北录取,得看985高校的整体录取率。
通常情况下,华侨生联考的录取率应该还是比各省高考高。如果真的比各省低,那这个考试就没必要参加了,直接回本省高考就行。当然,实际情况是,由于这些孩子是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他们即使在内地读书,也是没有办法参加本省高考的。
但局部情况可能不同——比如选错了年份,竞争就可能异常激烈。
甚至北京、上海或西藏户口的家长在某些特定年份发现,让孩子参加华侨生联考,还不如让孩子在本省、本市参加高考,上岸概率更高。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关键看父母有没有基本的分析能力。比如孩子明确2028年参加考试,大概在2025~2026年就能推断出2028年华侨生联考的竞争程度。
然后和本省的985录取率一对比,就能做出判断了。
尽管家长想得很多,到时候也许孩子会有不一样想法。
我其实有一种感觉,他们这代人到18岁,多半能以世界公民的视角看待祖国与世界。
也许到时候孩子自己就会说,“爸爸,我想通过DSE考试,去香港/海外某大学读书”或者“妈妈,我就想通过华侨联考,考回内地某某学校”。如果以上决策是他们基于收集到的信息,做出的有逻辑的决策,我会很开心。
我觉得,当一个孩子真正见识过世界后,认定这所学校最适合自己、是自己最想读的,那我就会支持他。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6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至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11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害了这孩子一生,做人做事做的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5:22 , Processed in 0.18797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