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J·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与哈特兰·斯奈德(Hartland Snyder)通过计算证明:若一颗完全是球形的恒星在引力作用下坍缩至一点,其物质密度会达到极致,将时空拉扯为奇点。但现实中的恒星会剧烈翻腾——尤其在坍缩时——因此物理学家质疑它们的非球状形态是否会阻止奇点形成。
揭开这层表皮的是阿伦·沃尔(Aron Wall,当时任职于马里兰大学,现就职于剑桥大学)。为了切入量子领域并放弃彭罗斯的能量假设,沃尔借鉴了雅各布·贝肯斯坦( Jacob Bekenstein)在1970年代的理论发现。贝肯斯坦意识到,对于任何给定的空间区域来说,其内容物会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混乱。换句话说,衡量这种混乱程度的熵总是趋向增加——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研究包含黑洞的区域时,这位物理学家发现熵有两个来源:一是标准来源(黑洞周围空间中量子粒子的可能排列方式),但黑洞本身也具有熵,其大小取决于黑洞的表面积。因此该区域的总熵是两者之和:黑洞表面积加上周边量子物质的熵。这一发现被称为“广义”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