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2

[科学观察] 科学家宣称:大爆炸“回声”暗示地球被困于巨大宇宙虚空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12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天文学家宣称发现了新证据,表明地球与我们的银河系正悬浮于一个巨大的宇宙虚空之中,这一发现或将颠覆我们对宇宙的既有认知。
通过深入分析大爆炸的“回声”,科学家提出大胆推测:我们的星系或许正漂浮于一个直径达20亿光年的区域,该区域密度比宇宙平均水平低 20%。
倘若这一研究结果得到证实,它将有望助力天文学家揭开宇宙真实年龄的神秘面纱,并为宇宙学领域的一大棘手难题——哈勃张力差异提供解决方案。所谓哈勃张力差异,即观测发现遥远的宇宙在过去膨胀速度较慢,而附近的宇宙如今膨胀速度更快。
这些发现还可能促使现有的宇宙学模型迎来重大变革。7月9日,研究人员在英国达勒姆举行的皇家天文学会全国天文学会议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哈勃“故障”之谜。过去十年间,宇宙学领域陷入了一场愈发严峻的危机。哈勃太空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表明,宇宙的膨胀速度因观测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目前,计算宇宙膨胀率(即哈勃常数)有两种被广泛认可的“黄金标准”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对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微小波动进行细致研究。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大爆炸后仅38万年时产生的第一道光的古老遗迹。通过这种方法,天文学家推断出宇宙膨胀率约为每兆秒差距67公里/秒,这与宇宙学标准模型的预测高度契合。
然而,第二种方法——利用被称为造父变星的脉动恒星来测量较近的距离——得出的哈勃常数却高得令人费解,为73.2公里/秒。
这一差异看似不大,却足以与标准宇宙学模型的预测产生严重矛盾。为解释这种紧张关系,天文学家提出了众多对现有模型进行大小调整的方案,甚至有人提议彻底摒弃暗能量和暗物质的概念。
但这项新研究背后的天文学家认为,这种异常现象或许只是我们宇宙“后院”所特有的。
“解决这种不一致性的一个潜在方案是,我们的银河系靠近一个巨大的局部虚空的中心。”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天文学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德拉尼尔·巴尼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会导致物质在重力作用下被拉向虚空密度更高的外部区域,从而使虚空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空旷。”
他补充道,这将使得虚空内部的局部膨胀速度比宇宙中密度更大、更遥远的区域更快。
填补认知空白。我们所在宇宙区域的密度可能低于其他区域的观点,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发现我们本地宇宙中的星系数量比预期的要少。
后续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些观察结果,表明我们的星系可能位于一个被称为局部空洞或 KBC 空洞的区域的中心,该区域以研究该问题的天文学家姓名首字母命名。不过,仍有部分天文学家质疑这个明显密度不足的空间是否可能充满了不发光的物体。
为进一步探寻证据,巴尼克和他的同事收集了20年来附近重子声学振荡(BAO)的观测数据。BAO是大爆炸期间产生的压力波,在宇宙膨胀过程中被“冻结”,并影响着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星系分布。
“这些声波传播的时间很短,一旦宇宙冷却到足以形成中性原子,它们就会停止传播并固定在原地。”巴尼克解释说,“它们就像一把标准尺子,我们可以利用其角度大小来描绘宇宙膨胀的历史。”
根据研究人员的BAO测量结果,我们生活在宇宙虚空中的可能性是生活在平均密度区域的100倍。
巴尼克和同事的下一步计划是将他们的虚空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对比,以确定哪个模型最能契合宇宙膨胀的历史。同时,他们还需探索对宇宙学标准模型的调整方案,包括摒弃物质在整个宇宙中均匀分布的假设。
这一研究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不仅关乎我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也关乎我们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认知。现代天文学一直表明,我们个人对宇宙的认知并无特殊之处。然而,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宇宙虚空之中,那么我们的孤立状态或许比最初想象的更为独特。
在朋友圈分享这个故事;关注『跟着大事跑的人』,每天了解全球热点!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12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搞这么多的笑话天文学家的糗事最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93
发表于 2025-7-12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7-13 22:29 , Processed in 0.15165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