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回复: 1

[科学观察] 44天大渡河科研行——科学家追踪高原鱼类“生命起点”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8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四川西部崇山峻岭之间,大渡河像一条银灰色巨龙,自高原奔流而下。这片地势险峻、气候寒冷的高海拔区域,是长江上游众多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尽管这里氧气稀薄、水温低、饵料稀少,但依然孕育着16种珍稀及特有鱼类,其中包括4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川陕哲罗鲑、青石爬鮡、厚唇裸重唇鱼和重口裂腹鱼(张东亚,2024)。
1.webp


川陕哲罗鲑

(图片来源:张志明 摄)

2.webp


青石爬鮡

(图片来源:张志明 摄)

然而,这些脆弱而珍贵的高原生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要了解它们能否适应新的水文条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追踪它们的“生命起点”——鱼类早期资源。2025年的春天,我们(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大渡河上游开展了一次为期44天的鱼类早期资源监测行动,为鱼类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野外采样:44天监测大渡河

鱼类早期资源主要包括鱼卵、仔鱼等处于初始发育阶段的个体,它们是评估鱼类种群健康和自然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标(胡兴坤,2018)。我们的主监测断面位于猴子岩水电站下游,该河段是大渡河上游鱼类重要的产卵场栖息地。
野外采样主要依靠圆锥网、弶网、抄网等工具,将水中漂浮的鱼卵、仔鱼集中捕捞。我们还同步采集水样,提取“环境DNA”,通过对水中游离DNA的分析,识别其中曾出现的鱼类种类。
与我们人类相似,鱼类生物钟也受光照调节。黎明时分水温较低、光线柔和,鱼类的警惕性降低且觅食活动增加,将会出现鱼类繁殖和鱼卵漂流的高峰。因此每天凌晨,我们便开始带上采样设备,跋涉于高原之上。高海拔带来的强烈紫外线和缺氧环境,让人头痛、胸闷,举步维艰。天气更是变幻莫测,一场冰雹或雪暴随时可能打乱计划。即便如此,团队依然坚持每日在固定站点布设采样网,只为获取最真实的一手数据。由于鱼类早期资源的丰度受水文、水温、繁殖周期等多因素影响,仅凭短期的数据无法反映真实动态,因此每次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都需要长时间的坚守。此外,固定站点可以减少人为操作变异,使不同年份的数据具备直接可比性,并且水电工程需要实时预警与调度响应,固定站点数据可直接支撑工程的调度决策。
3.webp


科研人员在大渡河上游进行鱼类早期资源采样

(图片来源:易燃 摄)

样本分析:显微镜下的生态密码

回到现场工作台,科研人员立即展开初步分析。借助便携式显微镜观察样本,判断卵苗的种类与发育阶段,经过观察发现采集到的卵苗以产粘沉性卵的鱼类为主,主要为细尾高原鳅和戴氏山鳅,鱼苗发育期介于鳔一室和鳔二室之间。另一部分样本则被固定保存,送回实验室进一步利用DNA条形码技术精确鉴定。由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依赖鉴定人员经验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准确性有限,而DNA条形码技术通过分析特定基因序列(如线粒体COI基因),从分子层面实现了精准物种鉴定,具有准确性高、标准化操作等优点,且不受发育阶段、季节和样本完整性(部分卵苗在采集过程中破碎)的限制,尤其适用于形态相似的种类鉴别和区分。这种“双重分析”方式,大大提高了监测精度,也为研究鱼类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同时,我们实时记录了各监测点水温、pH值、溶解氧等关键水质参数,为理解鱼类繁殖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依据。
4.webp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鱼类鱼卵

(图片来源:作者)

聚焦生态调度:助益大渡河重新“呼吸”

本次监测特别聚焦于生态调度对鱼类自然繁殖的影响。所谓生态调度,是指通过调整水库运行方式,使下游水文节律更贴近自然状态,从而减缓水电站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干扰(陈帮富,2022)。我们在生态调度的三个关键时间段——前期、中期与后期同步开展采样,全面记录鱼类早期资源的数量与分布变化。通过数据比对,分析生态调度是否能使鱼类自然繁殖节律有效恢复。
最终,我们绘制出鱼卵和仔鱼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分布图谱。目前大渡河全流域共规划了28个水电开发梯级,已建成投产发电14个梯级,在建2个梯级。梯级电站的开发使水流流速减缓、水深增加,导致部分急流性鱼类栖息地丧失。而大渡河上游分布有16种特有鱼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鱼类川陕哲罗鲑,中游以裂腹鱼和条鳅类为主,而下游分布有重口裂腹鱼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为了减少水电开发对鱼类的不利影响,大渡河流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栖息地保护、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过鱼设施和生态调度等。我们所采集的这些数据不仅成为科学评估生态调度成效的“硬核证据”,也为未来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参考。
5.webp


大渡河珍稀鱼类分布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科学守望:保护高原“水下生命线”

调查虽已阶段性结束,但整理与分析工作仍在继续。回到实验室,我们团队将野外数据录入、清洗、建模分析,探寻鱼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高原上的每一次发现都令人震撼,在氧气稀薄的环境下,这些特有鱼类依然能完成繁殖与发育,展现出生命惊人的适应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水文环境,它们用微弱但坚韧的生命力回应自然的挑战。
开展大渡河上游鱼类早期资源监测,是一项科学行动,也是一种生态信念。我们穿越风雪、攀爬山岩,只为记录下这片高原水域中最初的生命信号。这些不起眼的鱼卵和仔鱼,连接着高原生态系统的未来。我们所做的不只是记录数据,更是在为大渡河上游的水生生态系统构筑一块坚实的基石。未来,我们仍将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监测、持续研究,为鱼类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开发,贡献更坚实的科学力量。
高原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而我们,将会成为这份希望的守望者。
参考文献:
[1]张东亚,金弈,侯轶群,等.水电开发对大渡河上游鱼类资源的影响与保护对策[J].水生态学杂志,2024,45(06):76-85.
[2]胡兴坤.长江中游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3]陈帮富,王东胜,张迪,等.流域水电开发水生态及鱼类保护实践:以大渡河流域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2,53(S1):347-357.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魏秘(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6.webp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0
发表于 2025-7-8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去大渡河旅游,真没注意到水下还有这么多珍稀鱼,保护意识要加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7-18 14:22 , Processed in 0.21680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