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 蓝血创作组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蓝血私塾 点击进入>
据新华网报道,华为6月30日宣布将盘古大模型的两张核心王牌——70亿参数的稠密模型和代表行业前沿方向的MoE架构720亿参数模型,连同背后基于昇腾的推理技术,一并向世界开源。据华为公告,盘古Pro MoE 72B模型权重、基础推理代码和基于昇腾的超大规模MoE模型推理代码已正式上线开源平台,而盘古7B相关模型权重与推理代码将于近期上线。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华为始终秉持"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的战略理念,将技术开源视为构建开放生态、实现产业共赢的核心路径。华为深刻认识到,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复杂的技术挑战,唯有通过开源开放,才能汇聚全球智慧,加速技术创新。正如任正非所言:"我们要逐渐化解世界矛盾,不能陷入孤立主义。普天之下,都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01
十年开源历程
回顾华为过去十年的开源历程,可以看到一家从技术使用者逐步转变为生态构建者的企业轨迹。华为的开源策略主要体现在四个关键方面。
首先,华为积极参与全球主流开源组织与项目。目前,华为已成为Apache软件基金会、Linux基金会、Eclipse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等20多个国际开源基金会的顶级成员或创始成员。在这些组织中,华为担任数十个董事席位以及数百个技术决策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等核心角色,为全球200多个开源社区贡献技术力量。
其次,华为聚焦基础软件领域,发起多个重量级开源项目。从2015年至今,华为陆续开源了KubeEdge、MindSpore、Volcano、openEuler、openGauss、OpenHarmony、Karmada等多个平台级基础软件项目。这些项目为数字基础设施提供了坚实支撑,吸引了众多企业、开发者和研究机构的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采取了更加开放的贡献模式。例如,openEuler和OpenHarmony已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而KubeEdge、Volcano、Karmada、Kuasar等项目则捐赠给CNCF基金会,通过中立的治理结构汇聚全球开发者的智慧。
02
开源演进与生态建设
华为的开源项目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演进路径。早期(2015-2017年),华为主要聚焦云计算和存储领域,开源了如CarbonData、DragonFlow等项目;2018-2020年,随着云原生技术兴起,华为开源了KubeEdge、Volcano等项目,并开始布局操作系统领域,推出openEuler;2020年后,华为进一步拓展到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发布了MindSpore、openGauss等项目。
华为与产业伙伴共同构建的基础软件生态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OpenHarmony社区汇聚了6,700多位共建者和70多家共建单位,累计贡献超过1亿行代码。openEuler社区吸引了1,300多家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聚集16,800多名开源贡献者,版本下载量超过200万次,覆盖130多个国家,合作伙伴推出20多个商业发行版,累计商用超过610万套。
华为在开源领域的贡献还体现在代码质量上。2020年,华为在Linux Kernel 5.10版本的代码贡献排名中位居第一,展示了其在操作系统底层技术的深厚积累。
03
消除误解,以行动回应质疑
曾有业内观点质疑华为“技术不开放”“资源封锁”,甚至“中式垄断”。但事实是,华为不仅主动拥抱国际开源潮流,多次将自研核心项目捐赠给全球知名开源基金会,还持续推动开源社区治理、标准制定与生态繁荣。
此次盘古大模型的全面开源,亦是面向全球开发者、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创新的大门。开放是融入全球的根本,协同共赢才是基础软件产业可持续演进的关键。
04
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理解了华为这十年的开源布局,再回头看今天盘古大模型的开源,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这并非一次突然的“善心大发”,而是其长期战略的“临门一脚”。
过去,华为开源了操作系统(openEuler)、AI框架(MindSpore)、云原生套件(KubeEdge/Karmada)和数据库(openGauss),构建了一整套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基础设施。但这个庞大的“昇腾宇宙”始终缺少一个“杀手级应用”来引爆生态。
盘古大模型,就是这最后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华为开放盘古,并不仅仅是给开发者一个强大的模型,更是给出了一个“全家桶”式的解决方案:你可以在openEuler操作系统上,使用MindSpore框架,调用开源的盘古模型,并借助昇腾的推理能力,去加速千行百业的AI应用落地。
至此,一个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AI框架到AI大模型的全栈技术生态闭环,正式向所有开发者敞开了大门。
“中式垄断”的批评,或许代表了某种普遍的、基于传统商业逻辑的忧虑。但在一个技术生态决定胜负的时代,真正的“垄断”,或许不再是封闭地守住自己的技术壁垒,而是开放地构建一个让所有人都离不开的生态系统。
华为显然选择了后一条路。这条路更难,也更远,但一旦走通,其生命力将远非封闭的技术垄断所能比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