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心情点滴] 海淀妈妈还在拼奥数,这些娃已开始登珠峰、造火箭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30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17岁的李浩榕,突然就成了攀登圈里的焦点人物。


2025年5月25日清晨6点47分,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顶上,李浩榕站在世界之巅,凝视着脚下连绵的雪山,成为中国第一位北坡登顶的未成年男性。


两天后,在青海冷湖戈壁,一枚全长仅1.52米的“飞燕一号”探空火箭直刺云霄,突破10km高空。


16岁的许栩然和他的团队伙伴,同样在火箭圈掀起波澜。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埋头于题海之中,这些中学生却在重新定义“未来的可能性”,这背后其实是一代教育成长逻辑的迭代与改变。


作者 | 徐美娟

 编辑 | 木   木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新一代中学生的成长轨迹,正被自己的兴趣重新定义。


当同龄人埋头题海时,这些孩子选择跟随热爱主动学习。在动手实践中,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展,视野也愈加开阔。


这种变化不只关乎个人成长。他们今天对待兴趣的方式,很可能决定未来创造怎样的世界。


红星教育传媒·橡树实验室和两位中学生的家长聊了聊:


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怎样提供有效支持?如何平衡兴趣与学业?


一位家长说得实在:“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在于起跑多快,而在于能否坚持,在于谁跑得更远。找到真正热爱的事,孩子自然跑得远。”






登珠峰、“手搓”火箭

这一代中学生不简单





“北京时间2025年5月25号早上6:47,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8848.86m的世界最高峰!”


5月26日,李浩榕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了这样一条动态。


视频中,他站在珠峰峰顶纪念自己登顶的时间,凛冽寒风几乎卷走他的声音,却无法淹没那一刻的壮阔。


2.webp

李浩榕成功登顶珠峰



李浩榕,一个17岁的中学生,从4月9日抵达西藏拉萨报到,到5月29日返回北京家中,用近50天时间,完成了一次非凡征途。


登顶过程中,他曾几次与死神擦肩:八千余米处一次悬崖滑坠,身体悬于路绳之上;下撤时氧气瓶意外滚落,泄漏的气体发出嘶鸣疑似爆炸声;掉进北坳冰壁巨大的裂缝,像是无声的深渊陷阱。


“去之前他一点也不害怕,但真正面临这些危险时他害怕过。”李浩榕的父亲李璟晖告诉橡树实验室,这次攀登珠峰,他和儿子一同前往,自己也曾在8300米经历了右眼被风雪吹得失明的情况。


最终,李浩榕成功登顶,成为中国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未成年男性,同时获得国家健将级运动员称号。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群中学生将目光投向更高远的天空。


5月27日,在青海冷湖发射基地,“手搓” 探空火箭“飞燕一号”成功发射,突破10千米海拔高度。



这也是我国首个由中学生研制的10公里级气象探空火箭。


3.webp

“手搓”火箭成功发射后受到央视新闻关注



这支由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中学生组成的8人团队,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在北京集中学习、方案论证,完成了火箭的初步设计。


之后他们回到各自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制,系统性地完成了火箭的设计、实验、加工、集成、装配和测试任务。


16岁的许栩然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本次火箭航电载荷分系统设计师,他在4、5岁就展现出对火箭的兴趣,玩乐高喜欢拼火箭模型,三、四年级就有意识去看火箭方面的书,并开始在家做各种物理、力学、化学方面的实验。 


4.webp

许栩然的书架



在这次发射“飞燕一号”之前,他和团队里另外两位小伙伴也曾2次发射火箭,第一次是在2023年10月,火箭飞出不到三米就掉落了,第二次是在2024年2月,火箭成功发射300米高。


许栩然的妈妈史涵告诉橡树实验室,孩子觉得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挺兴奋的:“这件事对孩子们来说仍然是一次兴趣探索,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觉得亲手造出的火箭能飞10公里高,很过瘾。”


不同于大多数同龄人埋头于题海战术,这一代中学生中有人已经开始攀登不同的“高峰”。从李浩榕到许栩然,越来越多的Z世代少年正在突破传统教育框架,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重新定义优秀的维度——

当同龄人在题海中刷题时,一名B站高中生UP主正在剪辑最新一期数码评测,他拥有15万粉丝;当补习班灯火通明时,17岁的苏翊鸣正在雪坡上完成1980度转体;当模拟考卷纷飞时,14岁的陈君航已玩转AI,自学编程成校园极客……



这代青少年正在突破教育的想象边界,他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人们对中学生的刻板印象:从被动的“刷题机器”变成主动探索世界的行动者。他们的举动,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






兴趣

孩子成长的新支点





“很多人说我们登顶珠峰是为了孩子高考加分、就读清华北大,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李璟晖的语气中仍带着一丝不忿。


李浩榕攀登珠峰,源于对自我的挑战。而这份挑战的缘起,与父亲李璟晖的公司不无关联。


2022年年底,李璟晖的公司组建了一个青少年登山队,李浩榕作为001号加入。


“他从小就是公司营地活动的体验官,公司活动主打户外,作为男孩子,我希望他都能参与,既能开阔视野,也能锤炼意志。”


2023年的1月,李浩榕“解锁”了人生的第一座雪山——四川的四姑娘山,登山兴趣由此点燃。


此后,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又先后成功征服了非洲乞力马扎罗、青海玉珠峰、新疆慕士塔格、西藏卓友峰等4座高海拔雪山。


5.webp

李浩榕解锁多座高海拔雪山



每一次登顶,都带来新的成长。


这次登顶珠峰后,李浩榕在朋友圈感慨:


“登完珠峰后才发现,登山的顶点不是8848,也不是珠峰的顶点,而是大本营、是家、是每一位来迎接自己的亲朋好友。”


很多人好奇,攀登雪山耗时耗力,学业如何兼顾?李璟晖表示,登珠峰期间,李浩榕把单词表、各种试题、试卷都带到身边,坚持学习,遇到难题便线上请教老师。


拉练间隙,他甚至从西藏飞回北京参加了两场考试。


“如果能做好时间管理和协调,学习和挑战珠峰可以同步进行。”李璟晖自己在登珠峰期间,也在修改博士毕业论文,“我们俩是一样的,一边登山一边学习。”


6.webp

李璟晖、李浩榕父子俩在帐篷里学习



不过,李璟晖坦言,这之中也有不得不做的取舍,“孩子本来报了三门AP考试,其中一门和登山时间冲突了,只能放弃,这对学业多少会有影响。”


“孩子的兴趣和学业,没有绝对平衡,只有主动取舍。”史涵曾希望孩子心无旁骛冲刺名校,但许栩然却将大量精力投入兴趣,“他本可以成为尖子生,因不够努力,目前只是中上水平。”


然而,孩子自有主见:


“难道人人都必须‘优秀’?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做喜欢的事,这就足够且开心。况且,我现在做喜欢的事,不代表未来一定要成为火箭专家。重要的是我喜欢、我在做,这是我的选择。”


这番话让史涵释然:


我们不能再以我们这代人的认知和成功标准去框定孩子。他们认为当下的状态是‘最好的自己’,能自洽,就够了。


许栩然现在的学习成绩稳定在前10%-20%,一旦跌出前30%,他就会主动调整,增加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待成绩回升,又将更多精力转向火箭。


“不管怎么样,他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先花一个小时在火箭上,这对他就是休息。”史涵说,到了假期,许栩然更是整天与伙伴们沉浸于火箭研究。


7.webp

许栩然和小伙伴们



兴趣,正成为撬动孩子成长的新支点,赋予他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火箭少年许栩然便是例证:他用Python编程优化火箭图纸,在澳洲野生动物纪录片课上钻研拍摄技巧,支撑这一切的都是同一个信念:“所有学习都为火箭梦想服务。”


如今,他和伙伴们带着商业计划书踏上融资路演,稚气未脱的面庞下,是超越年龄的专业沉淀:“唯有市场化,才能让梦想持续翱翔。”


史涵透露,今年8月或明年寒假,许栩然和伙伴们将在内蒙古再次发射自制火箭,“具体时间取决于融资路演的资金到位时间”。






托举后的角色转换

从“全方位管理者”转向“智慧支持者”





这些中学生突破自我的背后,是一群懂得适时“放手”的家长。


“我们已步入多元化社会,分数和学分不再是唯一标准。让孩子多元成长,活成他们自己喜欢的模样,才最重要。家长要做的,是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李璟晖这样认为。


“家长绝不能用自己的想法画圈预设孩子,学会放手,空间越大,孩子才越能展现自我。” 


史涵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有时候,家长无形中画的圈,恰好将孩子的天赋排除在圈外,那孩子的天赋便永无被发现和尝试的机会。”


教育核心逻辑正在被这一代人改写。面对新一代青少年,父母的角色正经历深刻转型——从“全方位管理者”转向“智慧支持者”。


李璟晖强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带孩子多尝试,从中发现其特点与热爱,再据此匹配优质资源。


他谈到,这次李浩榕成功登顶珠峰,离不开青少年登山队队长——纳木错(黄春燕)的专业指导,“作为贵州省第一个登顶珠峰的女性,她对雪山的深厚认知和专业性至关重要,她的指导能帮孩子找准方向,少走弯路,避免风险。”


史涵同样如此。当发现儿子对火箭的兴趣深入至化学实验阶段,她立刻求助大学同学——北大化学系教授,“教授为他讲解了实验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他也主动购买了安全操作指南书籍。”


而随着孩子的实验次数越做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史涵甚至在网上求助了北京市消防专家的帮助。


“我和孩子爸爸不懂这些,但专家的话对孩子更有可信度。通过社交平台后台留言,他们派了一个消防专家到我们家来,给孩子做了一次详尽的消防安全教育。”


8.webp

北京消防专家给许栩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自那之后,许栩然在家更专注于理论学习,将实验移至野外,并严格做好防护。史涵认为,这一代孩子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并愿意投入时间专注钻研,这才是教育的核心。


与此同时,父母的“陪伴者角色”同样不可或缺。


史涵夫妇一直陪着儿子去各个地方做实验、发射火箭,“我们当司机、购置各种孩子需要的硬件设备,做好后勤保障。只要孩子心里有数,我们就提供经济支持,其他基本不干预。”


另一边,从李浩榕登第一座雪山到珠峰,李璟晖始终陪在孩子身边。整个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与亲子关系的蜕变。


9.webp

左边李璟晖 右边李浩榕



去年在卓奥友峰7000多米的营地,父子俩曾爆发激烈争执:少年体能充沛,想尽快下撤,父亲则担忧一日内撤回大本营,风险过高,不但过于消耗体力,还极易发生事故。


为此,父子俩争吵了十几分钟。


而这次珠峰之行,李浩榕下撤途中给了正在攀登的父亲一个深深拥抱,并在6500米C1营地等候。


在看见父亲的那一刻,他又迎上去给了第二个拥抱,“这两个拥抱,是我此行最珍贵的收获。”








10.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7-6 13:48 , Processed in 0.13871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