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 2025 年科技圈最热的瓜,非“AI”莫属。
从国际巨头到本土大佬,几乎全世界都在围着“AI”这块香饽饽打转。
特别是国内,腾讯、快手、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仿佛集体按下了加速键,一头扎进了 AI 的战场。
这波 AI 浪潮不仅牵动了科技圈的神经,也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忍不住感叹:这简直是新时代的淘金热啊!
研发投入方面,今年 Q1 光是砸在 AI 上的钱就高达 149.3 亿元,占总营收的 6.3%。
不仅如此,阿里还盯上了 C 端流量,试图通过 AI 助手和夸克浏览器这些“超级应用”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阿里集团 CEO 吴泳铭也曾立下军令状,称未来三年 AI 和云计算的投入将超过 3800 亿,明摆着不搞出大动静不罢休。
再看腾讯,依旧是“产品之王”的范儿。
从 2024 年的混元大模型到 2025 年上线的 AI 助手“元宝”,腾讯的打法更偏向于“技术+场景”的深度绑定。
今年 Q1,腾讯的研发费用高达189.1亿元,占总营收的10.5%。
腾讯总裁刘炽平甚至放话,未来 AI 的资本支出占比将达到收入的“低两位数百分比”,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钱都准备好了,就看 AI 能卷出多大成果。
百度作为老牌技术派,自然也不甘示弱。
早在 2023 年,百度就启动了文心大模型,今年又带来了多模态能力更强的文心 4.5 和推理模型文心 X1。
百度的投入同样可观,今年 Q1 研发费用为 45 亿元,占总营收的 7.2%。
更重要的是,百度的 AI 应用已经深入到金融、教育和医疗等各个行业,展现出技术赋能的巨大潜力。
相比之下,字节跳动则显得更为激进。
2024 年高调发布豆包大模型后,字节迅速将 AI 渗透到内容创作、社交互动和工具应用等多个场景。
今年甚至开启了“抢人”模式,据传,一位从阿里跳槽到字节的工程师,直接签下了八位数的年薪。
这种大手笔操作不仅在业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大家看到了字节在人才和技术双重布局上的决心。
再说快手和美团这些“赛道玩家”,也没闲着。
快手升级了自研大模型可灵 AI 2.1,用于短视频生成和电商场景优化,而美团则把 AI 应用在物流调度和无代码工具开发上。
美团 CEO 王兴甚至表示,自家 AI 能力已经接近 Chat GPT-4 的水平,老狐表示期待值拉满了。
不过,真金白银砸下去,能不能砸出回报,还真不好说。
目前看来,C 端的 AI 产品似乎没那么“香”,既没爆款,用户活跃度和付费意愿也差点意思。
B 端虽说行业需求旺盛,但盈利模式还需时间验证。
还是以快手为例,可灵 AI 确实在广告和内容生成上赚了点钱,但今年 Q1 才贡献了 1.5 亿营收,和大厂们动辄上百亿的投入相比,还差得太远。
更大的问题是,这场 AI 军备赛把门槛拉得太高了。
训练一个大模型,光是算力和技术储备就能压垮一批普通公司,更别提资金了。
结果呢?创业公司直接被“劝退”,连门都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