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心情点滴] 高考揭榜,抢状元的大戏又上演了!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5-2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又到高考揭榜时,又到状元比拼时。
不许宣传状元,年年重申,年年猫鼠游戏。
高考成绩刚一出炉,北大招生组就连夜驱车,敲响了内蒙古包钢一中某位考生家的大门,只因为他查出了713分的高分!
1.webp

网上调侃:清华都还没缓过神来,北大就已经杀到了考生家门口。
这副场景,活脱脱一场现实版《儒林外史》。
不出状元,教育就输了?
高考揭榜,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些学校擦着边地各种花式宣传。
一些地区和学校又被放到了烤架上。
尤其是一些老牌学校,掐齐了一地精英,众望所归,不出个状元简直天理难容。
一年不出是偶然,两年未中是运气,三年、五年甚至十年都与“状元”无缘呢?
在这场比拼游戏里,状元早已不只是某校的荣耀,更成了地方教育的“脸面”。
譬如在江苏,十三个大市暗暗较劲,都巴巴地等着高考揭晓的终极对决。
这可不像“苏超”,积分榜已经成了娱乐榜,十三妹的戏谑,也是乐呵乐呵。
哪怕球队垫底,也不会放心里去,输了分数,还赢了流量呢。
但高考不同,它常被被视作衡量地方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
在大众舆论场里,状元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地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
一俊遮百丑,一旦某个地方出了状元,瞬间就会被捧到云端。
反之,如果一直不出状元,就可能被狂踩,仿佛罪不可恕。
状元啊,状元!
国人的状元情结
“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戏曲里的状元荣耀传唱千年。
国人的“状元情结”,实则是科举制度在民族基因里种下的生存密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状元是寒门子弟阶层跃升的终极符号。
众举子们怀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执念,在八股文的独木桥上厮杀,承载着家族从“耕读”到“仕宦”的豪赌。
状元贵为“天子门生”,就像《状元媒》里的柴郡主招亲,状元头衔早已超越知识本身,成为世俗眼中最耀眼的金字招牌。
在当代,“状元效应”仍是社会的隐形指挥棒。
地方将高考状元捧上神坛,媒体大肆渲染状元的成长轨迹。
“状元笔记”被炒至天价,培训机构争抢“状元导师”,不过“独木桥思维”的延续,知识的纯粹性被成功学层层包装。
“状元热”在现代社会持续发酵,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迷思,已演变成当代教育的“内卷修罗场”。
从“状元郎”到“高考状元”,变的是称谓,不变的是对单一成功标准的集体臣服与狂欢。
2.webp

状元=成功?
曾经,有一个热门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一份清朝科举状元的名单与一份当时落第秀才的名单摆在你面前,你认识多少人?
前者有傅以渐、王式丹等,后者则是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等。
结果自然是,大多数人对后者耳熟能详。
深刻揭示的是,高考夺魁并不等同于人生成功,一次考试胜利也无法决定一生成就。
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当然,这并非否定状元们的优秀,他们大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但这也说明,状元头衔并非通往人生巅峰的“万能钥匙”。
状元在考场上出类拔萃,但未来充满变数,个人发展跟综合素质、个人机遇等诸多因素都相关。
“状元”是怎么炼成的
客观上说,一个“状元”的诞生,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现在的所谓“状元”,基本是各种优质资源堆积的结果。
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知家庭,出现在发达地区,出现在超级学校。
3.webp


“一个班查了4个学生3个屏蔽”的新闻,说明什么问题?是学校超牛、老师好牛吗?
不就是先把好学生堆一个学校,再选更好的堆一个班,再不断筛选淘汰的结果吗?
沿海名校聘请清北毕业生任教,年薪百万,而中西部学校老师月薪数千,还可能被拖欠。
原来还有“寒门贵子”,现在几率越来越小了。
所以,宣传状元,其实是打教育的耳光。
莫让“状元”绑架青春
一直出不了状元,某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就像丢了魂。
局长“压力山大”,然后把压力给校长,校长给主任,主任给老师。
击鼓传花,最后是一线老师和学生拼命加班加点,不断压榨,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网易镜头下的县城高中,军事化管理、掠夺式学习,学生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被压缩成一个个分数符号。
数据不会说谎:中国高中生平均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心理焦虑、抑郁比例持续攀升。
聚光灯下的荣耀,是无数学生用健康与青春堆砌的金字塔。
还记得那个在车厢里崩溃嘶吼的高三男生吗?
[color=var(--weui-FG-HALF)]
4.webp


为了“状元”或高分,无数学生沦为考试机器,失去了青春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这代价太大了。
殊不知,状元永远只有一个,这场零和游戏,有意思吗?
差不多得了!
放下“状元”执念
我们必须承认,很多“状元”确实非常优秀,值得祝贺和学习。
但教育不是面子工程,人才兴国也绝非靠几个状元就能实现。
真正的教育高地,靠的是公平的资源分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高中是人生的一段旅程,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驿站,经历绝不止考试,收获的也不仅仅是分数。
当我们把目光从状元身上移开,会发现那些考500分、400分的孩子,同样在为梦想奋力奔跑,同样值得掌声与尊重。
教育的意义,在于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灯,而不只照亮几个站在聚光灯下的人。
是时候停止这场“状元”的闹剧了。
不出状元,学校不会“死”,教育也不会“死”。
真正会“死”的,是那些被功利和偏见蒙蔽的教育初心。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8:09 , Processed in 0.15916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