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2|回复: 6

[心情点滴] 新工科重塑人才培养新模式:一场正在发生的教育重构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5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文编辑:筱雨
近年来,“新工科”正在从一个政策热词转变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深层实践。从专业目录更新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各高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构工科教育框架,回应时代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
它不仅仅换了一个名字,更是一次系统性的教育重组。
作为一场深度教育改革,新工科不仅要回应5G通信、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需求,更要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工程学、材料学、生物学、信息学等多领域的有机融合。业内专家指出,只有真正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衔接,高校才能培养出具备跨界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期《文话教育》特别策划《人生AB面》从政策驱动、产业需求与学术探索三大视角,结合复旦大学和中南大学的真实案例,深入解读新工科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
本期嘉宾:
陈志文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梁步阁丨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颉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院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01
新工科不是换壳,而是教育底层逻辑的重建
“新工科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调整。”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新工科的出现,本质上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响应。他强调,不能简单地将新工科理解为传统工科的更新换代,而要认识到它承载着从人才结构到教育逻辑的根本性重构任务。
当前新工科的发展与以往的专业分类不同,它不再依赖单一学科,而是着眼于产业实际需求,从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设计人才培养路径。新工科的“新”,更多体现在其“以用为纲”的实践导向,围绕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化技术等关键领域,推动教育内容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塑造转变。
以复旦大学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未来信息、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为例,其目标不仅是对接当前行业的人才缺口,更在于构建面向未来社会形态的知识生态系统。这意味着教育已不再是人才供给的“流水线”,而是一场深度嵌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系统工程。
02
从自动化到“黑灯工厂”:传统专业焕发新生
提起电力与自动化,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工科”,似乎与今天的新兴产业脱节。但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梁步阁教授用一连串例子告诉我们,这一传统专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进化。
梁教授分享到:“今天我们从火电、水电转向风能、核能,最终都要转化为电能。” 万物归电不仅是技术趋势,也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当前,智能化、无人化工厂(即“黑灯工厂”)的建设,正是将传统的自动化知识嵌入现代工业场景。为此,教学内容和实践平台也必须同步升级。
他强调,以往电力系统更关注传输与配电,但现在的教育则融入了信息化管理、算法控制、感应决策等能力要求。课程内容从静态变为动态,课堂案例从图纸走向真实项目。电力与自动化并未过时,而是在新工科视野下成为最具升级空间的板块。传统专业的价值,不在于它名称是否新潮,而在于它能否在新时代产业图景中完成角色重塑。
1.webp


03
“干细胞式人才”:教育要培养可生长的个体,而非标准化零件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提出的“干细胞式人才”概念,为新工科教育描绘了一个全新的人才蓝图。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希望学生能够具备分化能力,即既能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根据需求拓展方向,在多个领域灵活生长。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院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教授指出,这一类人才不仅要具备解决传统工程问题的能力,更要拥有原始创新的意识和技术转化的实践力。换句话说,新工科不再局限于培养“螺丝钉式”技术人员,而是注重学生是否拥有将科研成果从0推向1、从1推向10的系统能力。
“工程问题理科化、理科成果工程化”是复旦提出的核心路径。陈颉教授强调,新一代工程师需要同时具备科学探究的深度和工程实现的广度。因此,新工科课程设置必须突破传统理工科的分界线,实现学科间的共建共享、协同演化。
在全球产业格局快速演变的当下,中国高校须具备“干细胞”式的教育机制,以应对未来跨领域、跨生态的技术挑战。
2.webp


04
新工科专业课程重塑:从“专才模板”到“知识拼图”
“我们要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梁步阁在谈到新工科的课程设计时说到。过去的工科教育往往采取闭环模式:一个专业一套课表,从入学到毕业“按部就班”。但新工科则尝试构建“开放模式”:核心课程之外,允许学生在AI、经济学、法律、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灵活选课。
据梁教授介绍,中南大学的新工科将传统专业课程从十几门压缩为6至9门,其余课程则交由学生根据兴趣和未来规划自由组合。这种“拼图式”课程架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好地适应了“技术复合化”的趋势。
陈志文指出,这种改革本质上是教育权力的重新分配——从教师、院系的课程控制权,转移到学生个体手中。他认为,真正的“能力导向”教育,必须给予学生更多决策权。
复旦大学推行的“2+X+Y”模式也体现了这一趋势。其中,“2”指面向全体学生(含研究生)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教育。“X”提供100余个跨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的学程(微专业)项目和丰富的双学位项目,支持多元个性化路径探索。“Y”则重在塑造融合创新能力,建立“产学交替”的创新能力实训培养体系,为学生健全螺旋递进的全周期科研训练体系。通过“本硕博一体化+产教融合+跨学科选修”的组合结构,学生能够建立从理论学习到实操转化的完整闭环。
3.webp


05
从“天坑专业”到未来主力:学科观念的彻底翻篇
曾被贴上“天坑”标签的生化环材,如今正在逐步翻身。这类专业原本就拥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和技术价值,只是过去缺乏产业对接与跨界合作。
复旦大学陈颉教授提到,随着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融合的深入推进,生物医学工程正在成为未来科技革命的重要支点。脑机接口、智慧影像、可降解生物材料、精准诊断……这些新应用场景,都对传统的材料学、化学生物等提出了高度需求。
陈颉教授分享到,复旦已在“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内部搭建跨院合作机制,通过项目制引导学生横向联动。他特别提到了“跨维共生”这一理念——不只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更是思维方式、技术路径、科研哲学的深度融合。
陈志文则表示,未来的教育不能再用“热门、冷门”来评判专业价值。他呼吁学生和家长放下“就业导向型思维”,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来选择学习路径。
4.webp


当政策、产业、学术与社会热点交织,新工科不再是教育界的“小众话题”,而是所有行业与专业都要回应的时代命题。它所代表的,不仅是工科教育的进阶,更是高校如何在剧变中保持弹性与自主,培养真正面向未来的跨界创新人才。新工科,从来不是传统工科的翻新包装,而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教育再设计。在动荡与创新交织的时代,它是一种对工程教育根本使命的重申——培养真正能够回应国家战略、服务社会进步、引领技术革新的新一代人才。
本期是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文话教育》栏目特别策划《人生AB面》的精华内容,更多精彩讨论,请持续关注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文话教育》栏目,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思考。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呼吁学生和家长放下“就业导向型思维”,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来选择学习路径。然后呢,找不到工作,去啃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5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咱能不能脚踏实地,不吹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咱能不能脚踏实地,不吹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5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就是工具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跨界能力创新思维兼具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工科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 回应国家战略 服务社会进步 引领技术革新的新生代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5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军哥茶话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4:18 , Processed in 0.21583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