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体验上的大有不同,展现的不是某个应用的「AI 升级」,而是整个鸿蒙生态在完成一次用户体验范式的重构:从 GUI(图形交互界面)到 LUI(语言交互界面),不仅有传统智能体从意图理解到自主执行的能力,还有多智能体协同的能力。
而这一切变化,关键在于背后鸿蒙提供的「AI 基础设施」。在开发层面,鸿蒙并没有将 AI 能力封装为少数厂商的专利,而是将 AI 识图、文档扫描、朗读控件等 11 项核心 AI 能力,以及小艺智能体平台面向生态伙伴全面开放。开发者无需重写应用,只需引入智能体组件,就能将意图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系统能力调用等 AI 特性无缝接入到现有产品中。 不仅是在 AI 上,鸿蒙更是彻底地将「开发」变成了「共建共享」。
在过去的半年里,华为联合 30 多个生态伙伴共建了 50 多个项目,覆盖框架、媒体、工具、安全等领域。这些技术共建成果为更多开发者提供了「开箱即用」的工具,形成生态共建的「正循环」。
通过共建,鸿蒙生态伙伴可以深入操作系统共建能力,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并且通过共享 AI 能力、安全机制、图形渲染等大量底层系统能力,所有鸿蒙开发者都能像使用「基础设施」一样使用高阶能力,实现更多应用以及整个生态的用户体验改进。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鸿蒙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鸿蒙有能力成为一个持续演化、支持万千开发者共建共享的 AI 生态底座。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