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心情点滴] 寒门学子锥心拷问:学籍造假开路虎,委培违约的那尔那茜把教育公平当橡皮筋?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5-2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内蒙古官方的一纸通报,将演员那尔那茜(通报中称“那某某茜”)推向了风口浪尖。这份通报不仅坐实了其高考报名涉嫌造假的事实,更如同解剖刀一般,精准地剖开了隐藏在教育公平表象之下的三大制度漏洞:学籍管理的形同虚设、定向委培的约束无力,以及特权操作的空间暗藏。这起事件,远非一个明星的个体污点,而是敲响了教育公平警钟的典型案例。(源自新华社等媒体)
1.webp


漏洞一:学籍管理“纸糊门”,造假报名畅通无阻

通报明确指出,那尔那茜在2008年参加高考时,是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城镇应届生”的身份报的名。然而,她从未在该校就读,也没有该校的学籍。这一案例并非孤例,近年来,高考学籍造假案件屡见不鲜。例如,2013年歌手仝卓通过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涉及山西省临汾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违规办理转学手续及档案造假。这些案件暴露出学籍管理环节的严重失守。学籍本应是证明学生身份和就读经历的铁证,却成了可以随意“挂靠”的虚名,为造假者铺设了红地毯。
学籍管理的漏洞,首先体现在审核流程的形式化。在那尔那茜案中,呼和浩特第八中学为何会为一个“影子学生”出具证明?当地的招生考试部门在审核报名材料时,难道只看公章不看实情?这种“只认文件不认人”的审核方式,让严肃的高考报名制度在特权面前不堪一击。其次,技术手段的滞后也是重要原因。尽管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但在学籍信息核查方面,仍缺乏全国统一的实时动态监管系统,导致“空挂学籍”现象难以被及时发现。
2.webp


漏洞二:定向委培成“空头支票”,违约成本近乎为零
那尔那茜能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走的是“内蒙古委培班”的渠道。这个班的设立初衷是好的,是为了给内蒙古培养艺术人才。根据官方通报,当时的合作协议和那尔那茜本人签订的委培协议都写得明明白白:学生毕业后,“必须按甲方(内蒙古方面)要求返回内蒙古自治区从事与委培目的相应的工作”。然而,2012年6月,那尔那茜刚拿到上戏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就向内蒙古负责此事的“领导小组办公室”递交了申请,说要拿着这些证件原件去挪威读硕士,并获同意。这意味着,那份白纸黑字、具有法律效力的“必须返回内蒙古工作”的委培协议,成了一张废纸。
3.webp


定向委培制度的约束失效,根源在于违约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一方面,协议执行缺乏刚性约束。尽管《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委托培养学生管理工作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毕业生按合同规定到委托单位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违约行为的追责往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地方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冲突,使得协议执行面临现实困境。对于那尔那茜而言,出国留学可能意味着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而返回内蒙古工作则可能限制其个人发展。在这种利益权衡下,违约行为便成了“理性选择”。
漏洞三:特权之手暗箱操作,公平监管层层失守
从“挂空学籍”成功报名高考,到无视实际就读经历被录取进入委培班,再到轻松豁免违约责任、取回证件出国留学,这一连串的操作,在普通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报中提到,那尔那茜的户口1990年落户呼和浩特,2011年迁出。有细心的网友根据当年的政策指出,内蒙古规定“父母户口不在内蒙古,截至2008年4月1日前,本人户口迁入内蒙古并在内蒙古实际接受高级中等教育未满两年者”不具备报名资格。虽然通报确认其户口在报名时在呼和浩特,但她的实际教育经历是否完全符合“实际接受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在其“学籍挂靠”的背景下,这本身就充满了疑问。
4.webp


特权操作的暗箱化,是教育公平失守的深层原因。从那尔那茜案可以看出,特权操作往往贯穿于高考舞弊的整个链条。在学籍审核、高考报名审核、委培生选拔录取、毕业履约监管等每一个环节,本应层层把关、相互监督的制度,都如同虚设,让特权操作得以一路绿灯。这种系统性、链条式的失守,往往是特权得以渗透和运作的温床。
写在最后

那尔那茜事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体系中潜藏的“学籍管理虚化”、“委培约束疲软”、“监管制衡失灵”三大漏洞。官方通报只是初步核查,公众仍在等待对涉事人员的“严肃追责问责”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具体举措。
高考,被誉为最公平的竞争舞台;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的基石。这起事件警示我们,任何制度漏洞都可能被利用,侵蚀这份来之不易的公平。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查造假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对协助造假、玩忽职守者严厉追责;唯有扎紧学籍管理的篱笆,让“挂靠”无处遁形;唯有强化定向委培的刚性约束,让违约者付出应有代价;唯有建立更透明、更严格的监管机制,压缩特权操作的空间——才能堵住这些漏洞,真正捍卫教育公平的尊严,回应千千万万寒窗苦读学子及社会公众对“公平公正”的深切期盼。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6:53 , Processed in 0.13796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