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14

[心情点滴] 香港中环妈亲历:来港6年,越来越卷...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2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其教育生态既多元又充满挑战。近年来,随着高才通优才计划的开放,越来越多中产家庭选择移居香港。然而,择校难文化适应身份认同未来升学规划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此,我们的新号EduBay推出了「一百个香港中产父母故事」栏目。
我们希望通过记录真实家庭的探索、挣扎与收获,为新来港或计划移港的父母提供一份接地气的经验分享。故事里没有标准答案,但能为大家照亮前路,缓解焦虑。
开篇第一期,我们采访了Vivian 她是一位典型的双文化背景妈妈:
上海出生,曾在美国生活工作12年(拥有美国MBA学位),2019年携丈夫及一双儿女(当时7岁和5岁)移居香港,从事金融行业。
6年间,她经历了香港社会冲突、疫情,儿子辗转三所学校,在美式自由与中式严谨、中文根基与国际视野、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不断摸索。她的经历,是新来港家庭教育探索的一个切片。
(为方便阅读,后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1.webp

初入香港「水土不服」
2019年,我带着两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移居香港。那时大儿子刚满7岁,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小女儿5岁,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
谁也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移居决定,竟开启了我们一家在教育路上的漫长探索。
来港前,我和大多数内地家长一样,想孩子继续英文学习但是也不想孩子放弃中文和数学。听说新加坡国际学校抓得紧,便早早把它列为首选。

2019年,我们带着儿子去参加面试,却遭遇了一场「文化冲击」
在等候室里,儿子像在美国一样随意地半躺在沙发上,面试官一出来就严肃地命令:脚放下来。这让习惯了美国老师蹲下来温和沟通的儿子瞬间紧张起来。
接下来的三小时笔试,更是让他考完后直呼不想去这个学校
后来我才明白,这所学校的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在于严格的规则感,这与儿子从小接受的美式教育格格不入。
2.webp

儿子在香港击剑俱乐部学习击剑



无奈之下,我们选择了距离更近的道尔顿学校
这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双语学校,中文课程采用人教版教材,和清华附小有合作,这让我觉得能帮孩子保住中文根基
更重要的是,学校就在我们住的楼下,对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我们来说,方便成了最实在的考量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些社会事件和接踵而至的疫情打乱了一切。
学校动不动就停课,大部分时间只能上网课。儿子每天对着屏幕学习,连老师的面都见不着几次,更别说享受学校资源了。
那段时间,我看着孩子单调的学习生活,心里满是焦虑: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香港教育?
2020年,我将儿子转学进入VSA(一所本地私立学校)。
3.webp

一家人在海口
这所学校80%以上都是香港本地学生,教学方式也更偏港式。中文和数学抓得很紧,儿子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后来俩孩子去了HKIS后我才发现,VSA数学程度明显更中文的字词练习量也比较大
但这所学校的短板也很明显:每周只有一节体育课,活动空间仅限于楼顶。一到课间,孩子们要么在走廊里跑来跑去,要么躲在教室里吹空调。
看着儿子越来越不爱动,我和先生开始担心:这样的环境,真的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吗?
4.webp

孩子在香港九龙画室作画
5.webp

卷与不卷,心态要放平
考虑到以后小升初,我决定还是让俩娃去一所一贯制学校,最终我们敲定了HKIS香港国际学校
这所学校是很多香港中产家庭的终极目标,纯美式教育体系,英文教学环境,课外活动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儿子参加了学校的击剑课后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周要去训练三四次,还请了私教;女儿则迷上了花样游泳和排球
6.webp

儿子女儿在三亚
疫情期间,HKIS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我们很顺利就拿到了名额。
这两年,随着高才、优才家庭增多,情况大不一样了。不仅中学入学难,听说现在申请幼儿园和低小要排队等候补名单,甚至还要买学校债券,竞争越来越激烈
当然,在HKIS也有甜蜜的烦恼:这里的中文课程太少了。每周只有4节中文课,每节45分钟,内容浅尝辄止。女儿转学后中文明显滞后,只好在外面报了中文补习班。
7.webp

女儿在香港湾仔泳池练习花样游泳



这两年,HKIS 的学生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普通话的家长比之前明显增多家长群里也多了不少要“鸡娃”的声音。
新转学来的孩子中,不少人带着 “内地卷王” 的烙印:钢琴十级、编程竞赛获奖、国际象棋段位…… 再看看我家 “野路子” 长大的儿子,突然有点恍惚:到底是我们太佛系,还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但焦虑归焦虑,我始终提醒自己: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儿子的击剑和女儿的排球,都是从学校课后班 “试错” 而来。我们从不要求他们考级或拿奖,只强调 “每周坚持
好在香港教育还是挺多元的:它允许你卷,也允许你不卷;它给你压力,也给你空间;它让你看到差距,也让你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
8.webp


9.webp

美国心中国根之间寻找支点
这几年我看到两个孩子都有挺大的变化,比如以前儿子会有很明显的身份困惑。他在美国出生长大,吃汉堡长大,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总觉得自己是美国人
刚来香港时,儿子对中文充满抗拒。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我要学中文?我以后回美国生活,根本用不上。甚至还想放弃中文,改学西班牙语。
转机出现在他进入HKIS后。可能是教中文的老师很会调动气氛,又或者课堂形式他很喜欢,儿子渐渐对中文产生了兴趣。
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因为在VSA打下的基础,他的中文水平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常常被老师表扬。
现在,他不仅主动要求参加学校的中文活动,还迷上了中国历史。
在香港能更方便接触内地,带他去西安、北京看古迹,这种浸润在美国很难实现。
10.webp

两娃在香港愉景湾到梅窝路段hiking



相比哥哥,小女儿对美国的记忆很模糊,来港时才5岁的她,很快就适应了香港的生活。有一次我问她:以后想回美国还是留在香港?她歪着头想了想:香港就很好啊。
所以对他们俩的未来规划,我们已经做好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准备
受美国氛围熏陶深的儿子,目标坚定:回美国读大学。他说港大NO,我们也不能强迫。但考虑现实(父母工作、家庭重心在香港、美国亚裔就业环境),我们也不打算让儿子高中阶段就独自回美读寄宿中学(Boarding School)。
我们来自加州,但是美西顶尖寄宿少,成本高,情感上也不舍,大学再去更合适。女儿则可能选择香港本地大学。
11.webp

Vivian和女儿拍摄于杭州
作为妈妈,我也在经历着文化融合的挑战。刚来香港时,因为不会说粤语,又赶上一些社会事件,我几乎不敢开口,出门买东西、打车全靠英文。
直到疫情后,随着社交增多,我才开始认真学粤语。
报了粤语班后,我发现粤语和上海话竟有几分相似。现在,我已经能熟练地与人交流了。学语言不是为了融入,而是为了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12.webp

图片来源:pixabay
13.webp

给新来港家庭的避坑指南
建议1:
别盯着“名校”,先看“适合”

这六年里,我们辗转了三所学校,最大的感悟是: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国际学校虽好,但未必适合每个孩子。
像我儿子,就更适合美式的宽松氛围;而直资学校,对于想保留中文又兼顾国际教育的家庭来说,反而是更务实的选择。
直资学校:全名是「直接资助计划学校」,自1991年开始实施,由香港政府拨款资助,2024-25学年,全港直资学校共79所,包括58所中学和21所小学,其中9所是中小学一贯制


直资学校的学费集中在1万到7万港币不等,也有一年学费几千港币的,最便宜的学校是低年级直接免费,比如地利亚修女纪念学校中一至中三免费,中四至中六一年仅需3000港币。直资学校中知名的学校,比如香港DSE状元最多的圣保罗男女中学收费在集中在7万港币,最高才11万港币左右;拔萃女书院中一到中六基础学费每年只要4万港币。
14.webp

孩子在珠海马场学习马术



建议2: 
教育心态,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香港,我见过太多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鸡娃,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但我始终觉得,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我儿子从小就非常抗拒上学科补习班,我们尝试过,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影响了亲自关系所以一直就让他野蛮生长,把时间放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
现在他七年级,年级排名30%的荣誉学生,因为经常在学校组织活动,帮助同学,所以我们也经常收到老师的各种赞扬信。
虽然没有像有些学霸孩子获奖无数,但我并不焦虑。因为我知道,人生一场长跑,比起一时的成绩,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人格的培养更重要
15.webp

VSA校园活动
建议3: 
别把孩子困在舒适圈,大胆走出去

虽在国际学校圈英文通行,但生活层面(如打车、点餐、社区交流)懂粤语更方便,也是融入本地文化的桥梁。不过,现在香港用普通话沟通越来越普遍,新来的家长不必过度担忧。
倒是利用香港背靠内地、连接国际的特点,为孩子创造接触多元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机会,丰富其视野和身份认同。
最后想说的是,教育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场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为孩子铺就一条完美之路,而是陪他们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别害怕选择,更别害怕试错。因为每一次折腾,都是成长的礼物。
16.webp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卷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发人深省,虽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有文中那样的条件,但是确能令人引发思考,尤其是这段话“教育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场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2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年通过高才通计划取得香港身份,我自己还没去香港上班,孩子也没去,我是从事芯片行业,孩子不愿意去香港,我自己现在也很迷茫是否要考虑续签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2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作者一家挺可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2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好棒能够给孩子托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楼主| 发表于 2025-6-2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样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气!幼年的孩子需要有这样思维清晰而智慧的父母!养儿就要托起孩子们的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轻松。名校圣保罗男女和拔萃你上得了吗?花钱的国际学校你才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令人震惊: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和无尽的泪水。为何这么多年轻生命选择提前离场?许多人轻率地指责“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却忽视了更深层的问题。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他们的世界观由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描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2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广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5:20 , Processed in 0.25260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