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正如L3级别的AI能力始终还没到来,“AI人格化”也面临着重重挑战,至少得实现最基础的“场景、信任、性能”三大闭环。
比如打通“场景闭环”,至少得实现AI在多任务环节的衔接顺畅,各部分组建功能流畅无断层。荣耀Magic V3已在部分场景中取得初步成果,至少在一些软件中能让基于GUI的AI智能体执行大部分的流程,实现流程的自动化。
但距离最终目标的场景闭环还有差距,这里荣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打破数据、服务、设备孤岛,让AI能更加精确地识别用户需求,同时推动不同的服务供应商开放API接口,并构建跨设备协同框架,实现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设备的 AI 能力互联互通。 然后是打通“信任闭环”,主要的拦路虎是AI幻觉、个人隐私泄露和AI自身的伦理判断问题。
特别是个人隐私问题,想要构建“AI人格化”的智能体,就免不了向AI喂大量的个人生活数据,如何保证数据不被滥用、不泄露会是AI人格化的重大挑战。
对于上述的问题,荣耀提出了技术共创、标准共建、伦理共治三大手段来解决,通过广泛开展合作、共同制定AI服务的通用标准,同时邀请政府、企业、专家等多方构建AI伦理治理标准,去达成信任闭环,最终让AI 实现 “可靠、可信、可控” ,给予用户 “安全感”。 最后还有和“信任闭环”紧密相关的“性能闭环”。当前AI的强大算力基本都基于云端大模型,这就已经意味着AI工具时刻面临着算力、时延和功耗相关的矛盾。
使用云端大模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轻则是信号不好数据传输太慢,时延太长;重则是失去服务器响应,相关功能直接宕机。
但当前的端侧大模型普遍规模较小,算力有限,无法适应高算力的工作,如果部署大参数的大模型又会让手机面临功耗难题。
对此,荣耀给出的办法是“端云协同、软硬协同、算网协同”,合理分配终端与云端算力,硬件设计(如芯片架构 )与 AI 软件算法深度适配,同时让算力网络与通信网络协同调度,根据 AI 任务需求,动态分配网络带宽、算力资源,保障 AI 服务在不同场景下都能流畅运行。
AI之外,作为用户和AI接触的桥梁,硬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让 AI “落地生根”,被用户日常使用,才能释放其潜力。荣耀的目标是将AI完美融合到硬件中,以自然的方式让 AI 融入用户生活,成为 AI 与人之间的 “第一接触点”。
当然,这个目标在荣耀阿尔法战略的加速落地下得以逐步实现,荣耀的AI能力正从手机扩展到更广泛的终端生态。例如荣耀笔记本将强化YOYO助理能力,整合搜索、阅读、创作、智控等功能,提升AI PC的生产力体验;荣耀平板则通过AI软硬件深度融合,致力于实现跨iOS、鸿蒙、安卓平台的无缝文件互传。同时,荣耀智能手表和耳机也将引入新功能,丰富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这些终端共同构成了荣耀AI生态的硬件基础。
这时候,Agent就成为理解用户、执行任务的第一窗口,硬件也会从单纯模型的外壳,变成“人格化”的延伸,让 AI 从 “云端工具” 变为 “身边伙伴”。 最强AI智能体手机将至
那么,如何为“人格化”的AI寻找一个最合适的硬件载体?举个例子,针对日常办公中“查数据”“做PPT”“传文件”三大痛点,荣耀以“全栈个人知识库”“全域智能体协同”“全品牌终端互联”三大关键技术,一次打通用户痛点。
从荣耀Magic V3的一键点外卖,到7月2日即将发布的荣耀Magic V5对于AI功能全面升级,荣耀显然在智能化探索中前进了一大步。在大家还在纠结要搭载什么AI功能的APP到手机中时,荣耀已经率先开始探索AI移动终端路线。
而现在,荣耀再一次刷新了大家对“AI能做到什么程度”认知,成为了硬件与 AI 深度融合的鲜活例子。再得益于大折叠的巨大内屏可用面积,甚至让荣耀Magic V5得到了目测不输PC的生产效率。
所谓的最强AI智能体手机,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荣耀Magic V3时代已经充分展示了手机作为Agent的巨大潜力,这代荣耀Magic V5若能更进一步和个人用户习惯、数据相结合,也许我们将会看到首款能拥有“AI人格化”特征的智能手机产品出现,让硬件不再是冰冷的算力容器。
通过传感器与用户 “共感”,以终端设备为“共生”场景,让 AI 走进生活,形成 “设备即服务中枢” 的闭环,或许这将会是首次让智能手机无愧于“智能”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