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微澜图书馆小读者,摄/廖细雄
回顾摘要
2020年——2024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仍然保持增长,2024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约为4.0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9.45%,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约为1.36亿人,约占中国儿童的49.43%。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2024年7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京正式发布《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新型城镇化下的儿童优先发展》。《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要促进儿童发展,核心是要通过国家政策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支持,让更多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与父母“在一起”居住生活,在居住地城市享有公平、优质、适宜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安全、健康地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4年9月,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出台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文件,填补了民生保障领域政策的空白。
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08.83万人,比2023年减少45.16万人;在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03.81万人,在初中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405.02万人。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模糊群体,而是无数鲜活个体。父母亲情陪伴的缺失,可能使他们陷入困境——邯郸初中生被杀、埋尸案,贵州一男孩没有父母陪伴,自杀事件,都在不断为我们敲响警钟。
难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一直是流动儿童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也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制度根源。留守经历带给儿童的负面影响显著且深远。过去,受限于落户门槛高、流入地学位供给有限,很难从根源解决儿童留守的问题。而如今,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个别超大城市,城市落户条件均大幅下降,伴随学位供给的增加,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的要求也在持续下降。流动人口家庭有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留在居住地上学、升学,或者将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带到身边,亲子团聚。
2024 年 10 月,北京三知正式向社会发出行动倡议,呼吁更多一线行动者关注到这样的政策趋势,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支持、陪伴流动人口家庭一起应对在居住地落户、子女入学及升学以及儿童照顾等方面的具体而微的困难,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避免流动儿童与父母分离。
2024年,又有两部关注流动、留守儿童的优秀记录片与大家见面。蒋能杰推出纪录片《分》,讲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面临的升学压力和家庭团聚问题。耿海洋的纪录片《在城市边缘长大》,获得2024年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最佳纪录片。
2023在First影展广受好评的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将于2025年6月25日,在全国正式上映,期待大家大家走入影院,看见这些孩子的成长故事,更多了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更多信息,请看:
目录
1、2024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约1.36亿人,每两个儿童就有一个受人口流动影响。
2、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国家首次出台针对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文件
3、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4、教育部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4),全面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精简入学证明材料,巩固并稳步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5、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升入高一年级,51.1万随迁子女“返乡”(离家)
6、2023年, 随迁子女初中毕业生41.96%升入普通高中,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65个百分点。
7、聚焦留守儿童之痛,如何避免TA们陷入困境?
8、“避免分离、促进团聚,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的行动倡议
9、新型城镇化下的儿童优先发展
10、流动、留守儿童的影史,《在城市边缘长大》、《分》
01
2024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
约1.36亿人,每两个儿童
就有一个受人口流动影响
2025年1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 2024》,人口统计中的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数据仍然只能源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2020年,中国有0-17岁流动儿童7109万人,留守儿童6693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4177万人,城镇留守儿童2516万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合计1.38亿人,其中近七成(9409万人,68.2%)不能与父母双方居住在一起。
流动儿童
是指流动人口中的0-17周岁儿童。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跨乡镇街道外出流动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0-17周岁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留守儿童中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儿童,城镇留守儿童是指留守儿童中户籍所在地为城镇的儿童。
2020年之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发布流动人口规模,参考2020年、2021年流动人口规模,按照农民工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估算,2020年-2024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仍然保持增长。
2024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约为4.0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9.45%。
参考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化,假设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动人口规模趋势不变,引入出生人口下降修正,2020年-2024年,流动人口子女规模小幅下降,占中国儿童比例持续增长。
2024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约为1.36亿人,约占中国儿童的49.43%。
详见:
1、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24
https://www.unicef.cn/atlas-2024-cn
2、六一特供 |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现状 | 事实和数据2025
02
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印发
《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
国家首次出台针对
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文件
2024年9月,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出台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文件,填补了民生保障领域政策的空白。
《行动方案》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行动方案》是国家层面首个面向流动儿童群体专门制定的关爱保护政策文件,针对流动儿童保障工作,明确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全局可见的工作目标,为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工作提供了话语空间和政策依据。第二,《行动方案》提出了《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发展保障等六个方面梳理了19项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具体内容,明确每项工作的负责部门,相比以往的政策文件,更接地气也更有可行性。
评议小组,公众号:请叫我北京三知评议《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仍有不足,会持续面临挑战
流动儿童的核心困境在于,由于人户分离,因此难以在居住地平等获得城市公共服务,尤其在教育公平方面,难以像本地户籍儿童一样入读幼儿园、小学、初中,在居住地参加中考、高考并平等的被录取。因此很多流动儿童即使是在本地出生长大,也不得不在成长过程中被迫“返乡”、甚至是一直在老家“留守”。
因此我们必须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视作同个问题的一体两面,不仅需要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还需要从根本上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实现留守儿童向流动儿童的转化;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居住地需要接纳他们成为本地儿童,这样的接纳并非一定要通过流动儿童落户,或者针对流动儿童专门出台公共服务政策来实现,而应该从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完成从面向户籍儿童到面向全部常住儿童的转换,保证流动儿童与本地户籍儿童同样平等享有各种公共服务的权利。
评议小组,公众号:请叫我北京三知评议《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
详见:
1、关于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的通知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9/content_6972120.htm
2、评议《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
03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2024年7月,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政策开始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进,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计划,中央政府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底,除极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实现人口居住在哪里、户口登记就在哪里。
同年同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同年年11 月,广州市发改委发布《广州市户籍迁入管理规定(修订稿)》,提出新增安居乐业入户、取消积分制入户年度名额限制、允许全日制大专学历入户广州、新增投资纳税入户等修订内容,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详见: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还要多久?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7/content_6965542.htm
《广州市户籍迁入管理规定(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
https://www.gz.gov.cn/zwfw/zxfw/ggfw/content/post_9981091.html
04
教育部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
专项行动(2024),全面落实
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精简入学证明材料,巩固
并稳步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2024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4)的通知》,要求保障特殊群体入学。
(五)要求保障特殊群体入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辍学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入学保障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应保尽保。重点包括:……;是否全面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精简入学证明材料,巩固并稳步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4)的通知》
2024年,全国普通小学招生1616.6万人,比2023减少261.3万人;2025年,普通小学预计招生1400万人,比2014年再减少约200万人。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08.83万人,比2023年减少45.16万人;在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03.81万人,比2023年减少48.84万人;在初中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405.02万人,比2023年增加3.68万人。
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详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2024)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404/t20240403_1123757.html
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506/t20250611_1193760.html
05
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
升入高一年级
51.1万随迁子女“返乡”(离家)
从2015年到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每升入高一年级,每年就会减少(返乡、离家)超过50万人,其中五、六年升学阶段占比超过60%,2021年之后已经超过70%。
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升入高一年级,51.1万随迁子女“返乡”(离家),其中六年级升初一“返乡”22.7万人,五年级升六年级“返乡”16.2万人,合计38.9万人,占比达到76.1%。
因为在居住地升学(小升初或未来参加中、高考)困难,很多流动人口家庭被迫选择让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或小升初阶段,离开居住地城市返回户籍地。这种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返乡”,而只是随迁子女为了完成教育的一个阶段,被迫离开生活和成长的城市,前往陌生的户籍地,这种离家现象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详见:
《2015年——2023年教育统计数据》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3/
06
2023年, 随迁子女初中毕业生
41.96%升入普通高中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65个百分点。
2013-2023年,普通高中随迁子女招生人数从25.5万人逐年增长到71.2万人,初中毕业生中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从2013年27.77%逐年增长到2023年的41.96%,但是仍然大幅低于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2023年的差距达到17.65个百分点。
考虑到很多随迁子女受政策限制,无法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只能提早“返乡”继续就读,而无法在居住地作为随迁子女毕业的情况,实际差距只会更大。
详见:
《2013年——2023年教育统计数据》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3/
07
聚焦留守儿童之痛
如何避免TA们陷入困境?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模糊群体,而是无数鲜活个体。父母亲情陪伴的缺失,可能使他们陷入困境——”
邯郸初中生被杀、埋尸案
2024年3月,河北邯郸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三名13岁的初中生将同班同学诱骗至废弃大棚,将其杀害并埋尸,事后冷静应对警方调查。
案件因手段残忍、嫌疑人年龄之小而引发热议,公众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他们会被判刑吗?会判的多重?2024年12月,该案公开宣判,两名主犯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十二年有期徒刑,另一人因未直接参与行凶不予刑事处罚。
刑罚之外,更值得深思的是,三名施害者与被害人均为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困境是如何将其推向犯罪深渊的?
三名嫌疑人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由祖辈抚养,缺乏家庭关爱与管教。案发后,村民形容嫌疑人“平时稳当”,却因长期情感缺失与道德教育空白,逐渐形成冷漠、暴力的性格。心理学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易产生焦虑、自卑、共情能力低下等问题,甚至对暴力行为“脱敏”。
贵州一男孩没有父母陪伴,自杀事件
2024年11月,贵州17岁留守男孩王伟,在孤独中自杀身亡。监控拍下他生前最后的画面——一个人低着头回家,一个人孤独地走向后山。自杀前,他给老师留言:我只是累了,有缘再见。
2020年父母离异后,母亲带着大女儿离开,两个儿子父亲则不让带走,随后父亲带着幼子外出务工,只留下王伟在老家独自生活,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睡觉,爷爷奶奶也没有住在一起。自杀前,他曾给外出务工的母亲打电话,让她向老师请个病假,说自己身体不太舒服,不久后,就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这个成绩优异、屡获奖状的孩子,是家里三个孩子中最懂事的孩子,从不让父母操心,他用懂事掩盖了自己绝望。母亲自责未能陪伴,父亲却一直未曾露面。
当我们说一个孩子在“留守”的时候,通常意味着监护不足、陪伴缺失,相对于物质方面的不足,长期无人陪伴所导致的孤独与落寞,是更深的危机。
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每一个儿童都应该被看见、被关爱。对于数千万规模的留守儿童来说,唯有促进他们跟父母团聚,从根源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发生,让TA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父母的陪伴、支持和爱,才能避免悲剧再次重演。
回顾这些悲剧故事,是为了敲响警钟,避免悲剧重演。如果你也是父母,还有留守在老家的孩子,除了日常线上联系之外,尽可能的多几次线下见面的机会,给孩子多一点陪伴。
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下自己工作城市落户条件、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也许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生活了,为什么不准备行动起来呢?毕竟你也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边。
08
行动倡议
“避免分离、促进团聚
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难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一直是流动儿童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也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制度根源。留守经历带给儿童的负面影响显著且深远。过去,受限于落户门槛高、流入地学位供给有限,很难从根源解决儿童留守的问题。而如今,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个别超大城市,城市落户条件均大幅下降,伴随学位供给的增加,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的要求也在持续下降。流动人口家庭有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留在居住地上学、升学,或者将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带到身边,亲子团聚。
魏佳羽 陈思阳,公众号:请叫我北京三知促进团聚、避免分离,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2024 年 10 月,北京三知正式向社会发出行动倡议,呼吁更多一线行动者关注到这样的政策趋势,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支持、陪伴流动人口家庭一起应对在居住地落户、子女入学及升学以及儿童照顾等方面的具体而微的困难,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避免流动儿童与父母分离。
对于北、上、广、深等个别超大城市,呼吁地方政府继续放宽、放开落户限制,增加积分落户名额;积极接纳流动儿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增加学位和其它公共服务供给,让流动儿童能够平等地在居住参加中考、高考,并平等的被录取。同时,行动者也需要紧密关注政策变化,并寻找可能的行动空间。未来几年将成为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升学的关键窗口期。需要更多公益组织、更快地行动起来,一起从根本上推动解决儿童留守的问题,让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真正从政策改革中受益。
魏佳羽 陈思阳,公众号:请叫我北京三知促进团聚、避免分离,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详见:
促进团聚、避免分离,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论坛实录|魏佳羽:避免随迁儿童与父母分离的观察和实践
09
新型城镇化下的
儿童优先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下称“基金会”)于2024年7月12日在京正式发布《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新型城镇化下的儿童优先发展》:
《报告》指出,儿童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的和内在要求,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对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新型城镇化立足“以人为本”。儿童是人的发展“基础”和“希望”,理应从城镇化中优先受益,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获得优先安排。新型城镇化要促进儿童发展,核心是要通过国家政策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支持,让更多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与父母“在一起”居住生活,在居住地城市享有公平、优质、适宜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安全、健康地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报告》倡导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树立儿童优先原则,将“儿童优先”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十五五”发展规划。针对城镇化给儿童群体带来的特殊挑战,《报告》明确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进一步降低大城市公立学校的入学门槛和转学要求,保障流动儿童的公平教育机会;加快异地中高考改革,为流动儿童创造公平的升学条件;扩大 0-3 岁城市流动儿童的照护支持和普惠托育供给,提高 3-6 岁城市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普惠率,统筹推进 0-6岁儿童养育、照护和学前教育;开展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健康服务国家行动,对超重肥胖、近视、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进行积极干预;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医教结合、家校社结合,以“五育”并举为抓手的儿童心理干预机制;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福利和保护体系,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制订 “儿童发展促进法”,为保障“儿童优先”提供依据和规范;积极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
公众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新型城镇化下的儿童优先发展
详见:
新型城镇化下的儿童优先发展
图解 |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核心内容
10
流动、留守儿童的影史
《在城市边缘长大》
《分》
《在城市边缘长大》
《在城市边缘长大》
导演耿海洋的纪录片《在城市边缘长大》,获得2024年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最佳纪录片。
十几年前我就开始关注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升学问题,他们因户籍制度影响,在一线城市没有办法参加高考,所以大多数孩子都在小学阶段或者初中阶段离开一线城市,回到老家,这一过程也使他们从流动变成留守儿童。
本片选取了一位在北京长大的少年颜庭斌,他虽然年龄和身体比其他同学都显得娇小,但对社会的看法以及生活阅历越显得相当老道。他在初三面临中考的人生抉择路口,与同学之间谈及现实与理想,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宿命与无奈,理想与希望......
海洋导演,公众号:海洋电影工作室纪录片《在城市边缘长大》:关注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升学及心理健康问题
“人生就像是一辆车,路过一个加油站,你不进去加油,结果半路上没油了。”“所以说,你一定要把握住那个时间,虽然在当时你觉得一件事情不重要,但等到真正需要它的时候,你会后悔莫及。”说这些话时,小颜15岁,在北京市昌平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读初三。小颜所在的学校,是北京市少有的几所可以上到初中毕业的打工子弟学校。虽然比那些小学阶段就要转学回老家的孩子多在大城市里待了几年,但这也意味着小颜基本上与高考无缘了。尽管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在7月份才结束,许多家长都已早早地为自家孩子的未来作起打算。小颜身边的朋友大多继续留在北京上中专,他则因为父亲工作的再次变动,要随之去上海读技校。
桑妍,公众号:农民日报在城市边缘长大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经历一些离别,你逃避不了这个事情,越逃避反而会被情绪追得越紧,所以放宽心吧。”“打工子弟学校也好,技校也好,这都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选择。前者让我可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有学上,后者在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教会我一门手艺,至少让我进入社会后能挣一口饭吃。不管怎么说,这二者的存在都是为社会底层的人提供机会,因为身处底层的人也会挣扎,他们想向上爬,想要为自己争取更美好的生活。”
桑妍,公众号:农民日报在城市边缘长大
《分》
2024年,蒋能杰推出纪录片《分》,讲述流动儿童在城市中面临的升学压力和家庭团聚问题。
他跟拍在一线城市打工20年的夫妻老李和莲子的日常生活。没有本地户口,正值青春期的大儿子,面临在初升高的升学压力。小儿子是留守儿童,长年寄居在外婆家。两夫妻想积分获得本地户口,一家团圆,但如果积分不够,大儿子更难考上公立高中,小儿子也难以接来团聚。最后这一家何去何从?分是入户积分的分,是分数的分,也可能是分别的分。
分,是分离,也是入户积分。是积分,让城乡分离的家庭,留守儿童和父母实现团圆。
《风起前的蒲公英》
2023年7月,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一部关于流动儿童成长的纪录片。
《风起前的蒲公英》赢得了现场观众极高的口碑,本片成熟的制作与呈现出深刻的社会议题,令观众对片中的“蒲公英”们久久不能忘怀。
当每个孩童进入青春阶段时,都会努力寻找未来的方向,有期许,有无奈,有困惑,有执着。有人生在罗马,有人奋尽一生走向罗马。对《风起前的蒲公英》里这些经历更多曲折与动荡生活状态的孩子来说,要付出与承担更多的波折,可他们永远充满希望,音乐与歌声对他们而言是一丝救赎,是一种信仰,更是一份情感寄托。在梁君健导演与其创作团队的记录中,见证了每朵“蒲公英”绽放前的独特状态。
影片简介:蒲公英中学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为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创办的中学。袁老师已经在这所学校的合唱团工作了八年。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她都要选一批热爱音乐、基础条件好的初一学生加入合唱团。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这座最初建立在废弃车间里的初中将搬到新建的现代校舍。在老校区的最后一年里,合唱团迎来了新一批孩子,而升入初二的团员们则需要和家人面对未来的选择。对于合唱团的孩子们来说,初中生涯终将会被升学的压力和离别的无奈所中止。在这段与音乐为伴的人生旅程中,他们一直品尝着属于青春岁月的苦乐悲喜,将它们深埋心底,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2024年夏天,这部影片曾经小范围点映;2025年6月25日,影片将在全国正式上映,期待大家大家走入影院,看见这些孩子的成长故事,更多了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文 | 研究整理编写 | 魏佳羽
编辑排版 | 廖细雄
了解更多流动人口教育议题相关内容:
腾讯新闻×新公民计划 | 流动的教育 系列纪录片
12岁,他们从城市离开之后
杨东平:用教育红利来弥补人口红利的消失 ;
聂日明:激励政府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 ;
吕利丹:关于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的基本事实
北京三知是一家民间公益机构,致力于开展研究、传播和公众倡导活动,推动更多人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参与改善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使TA们可以在随迁居住地享受公平、优质、适宜的教育。
北京三知开展各种项目活动,支持领域发展,为公众参与公益服务提供平台(微澜图书馆,城市边缘的真实公益),希望与社会大众一起为流动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和引导流动儿童的自主发展,让每个流动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
看见 | 发声 | 行动
联系我们
微博:@请叫我北京三知
豆瓣:@请叫我北京三知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