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家好,我是小谷,专注研究留学路上的数据。
昨天上海中考结束了,也拉开了全国中考的序幕。今年上海中考报名人数又创了高峰,共计12.7万人,比去年的11.8万人有所增加。
这样的增幅还将持续十年左右。经由小学一年级入学率来推算,2023年是峰值,所以中考人数也将逐步增加到20万左右, 直到2035年迎来下降。
一个有趣的数据:跟四年前初中入学人数对比,参加中考率为88%左右。而根据招生计划来看,普高招生为7万多人,各区难度不一, 预计整体普高率在60%左右。
也就是引发不少家长焦虑的「中职分流」。
去年中考后,我们写了一篇非常热门的文章👉🏻中考分流40%的孩子,小心沦为国际赛道的韭菜,提到了三句话来认识国际高中:
1、最好的学校在国际高中,但最差的学生也在国际高中
2、看高中的 海外名校录取率,要看懂数字的艺术。
3、 跟普高不同,国际高中是一个商业化驱动的市场。
今年有个比较不一样的情况——
虽然中考人数上升了,但是国际高中的热度却在下降,家长的钱袋子也越捂越紧,或将进入供过于求的市场。
一方面名校开分校或扩招,导致生源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海外多变的形势和留学性价比的极速贬值,让家庭开始推迟留学计划;还有市场上越来越多不实信息也挑动着神经,导致更多人不敢贸然入场。
今天,我们用一组最新的数据来打破信息差,起底假新闻(如平和大量扩招),分析背后变化(如备考机构倒闭),提前做好准备。
发现一:学校招生人数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体制外民办双语学校只有40来所,上海国际高中则有110多所,几乎是2倍有余。为什么说是不完全统计呢?因为资质下一般高中、国际高中、全日制培训机构等资质目前都可以招收16-18岁、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并且开设国际课程。更常见的分类方式,就是分为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 公办学校下又细分为只招外籍的公办国际部,和招收中籍的公办国际课程班,后者因为不做广告,几乎少为人知,却非常值得留意;
- 民办学校下又细分为纳入中招系统、开设国际课程的民办学校,以及自主招生的学校和全日制培训机构。
- 外籍学校自然指的是招收外籍学校的国际学校。
常有人提到的,就是「21所」,包括10所公办国际班、10所民办国际课程学校和1所中外合作办学,其招生人数也预示着国际高中的趋势。上海教育考试院也公布了2025年21所招生计划,总招生人数为2445人,跟去年的2470人减少了25人,算是正常浮动。我们做了一张表格,值得收藏🔽
其中公办国际课程班招收465人,维持不变,只对本市学生开放,不招收非本市学生。民办国际课程班和中外合作办学招收1990人。有意思的是,生源明显向本市生源倾斜,第二年维持1400+招生规模,不过各校战略不同:
- 平和:总招生人数300人,跟去年持平,但是比前年扩招100人,其中本市生源(260人)是民办国际课程班第一,非本市生源也从30人增加到40人,持续增长中;
- 星河湾:总招生人数220人,本市生源增加了17人,非本市生源减少了7人。
- 七宝德怀特同时减少了本市生源和非本市生源招生。
此外,今年传的沸沸扬扬的平和扩招也被证实是个假新闻:
平和👉🏻(跑赢内卷,拿下哈佛的名校,却在校园里做了一面拒信墙)对外招生维持300人,加上AL的生源,跟三四年前的人数维持不变。提醒:21所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最早开办国际课程的学校的试点,并非所有进入21所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这些年也涌现出诸多一贯制国际化学校和全日制国际课程机构,且拿到了普通高中的资质。
今年还有个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学校开始强调性价比。其中性价比最高的,自然是公办国际班。跟去年相比,公办国际课程班学费没有变化,仍然维持在1500-2000/学期。为什么这么便宜呢?一方面,公立学校有国家支持,尤其是老师工资和编制,另一方面,开设课程、资源、活动丰富度,理念接轨等可能就不如民办学校了。民办国际高中,平和的学费都有所下降,从去年的20万/年降到了18.4万一年。七宝德怀特学费有所增长,从去年的16.4万/年预计增长到18.4万/年。其他学校维持不变。最贵的是包玉刚,每学年20.1万元,平和次之,两者每年住宿费都在2万及以上;最便宜的是西外外国语,一年学费是11万。因为费用差异,软硬件等自然也会有差异。学费外,一般还会有住宿费,但有的学校并不提供住宿,如徐汇世外、和静安市西中学是不提供住宿的。我们也整理了一张学杂费非常表,供参考🔽
大家都知道,上了国际高中,还有更多额外开支。我们也做过调查统计,一般来说最花钱的就是标化补课,差不多人均5-10万,其次是找顾问,均价在25万以上,最贵则上百万,最后则是课外项目如夏校、科研、竞赛等等,均价也得一期5万左右了。根据过来人估算,一般要准备学费的1.5-2倍/年,也就是说如果学费是20万,那么一年要准备35万左右。不过,我们发现,今年国际高中也进入了比拼性价比的阶段:越来越多学校提供奖学金,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一人制课程,孩子无需去校外补课;有的学校就连校外升学顾问都给孩子省了,一站式全包。而这样的体系也越发受到家长的青睐,家长都受够了在学校花着一份钱,在校外花着一份钱,越来越理性了。而这或许将为国际高中这个商业化的市场带来巨变,一部分补习机构和校外顾问机构或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曾经火热的智课教育也宣布关停。
目前国际高中里有两类招生方式:一类需要通过中招系统,一类则不需要,自主招生即可。2025年共有90余所高中参与中招自主招生,分为优秀生、优秀体育生、艺术骨干生、国际课程班和中外合作办学四类。总计招生4735人,其中21所招生2445人,占比52%,意味着一半以上走自主招生路线的学生会分流到国际课程班。自主招生分为两步:先登官网报名综合评定到预录取,再中考成绩达到投档线后,即可拿到正式录取。整体数据来看,去年预录取4243人,正式录取4101人,正式录取率为90%。显然,只要拿到预录取,很大概率会最终上岸。
■注:以2025年标准来看,中考满分750分,投档线是607分。但要拿到预录取,综合测试是一大难关,因为各个学校的要求不同,竞争对手水平也各有参差,尤其是大热学校,笔试和面试都是一场硬仗。简单来说,英文水平是一道坎儿,托福90分是一梯队学校最热门的课程的起准线。测试内容也反映了学校的录取偏向,比如世外要求学生文理兼修,平和重在考察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思维能力,包玉刚、星河湾、文来等都对学生语文有一定要求,WLSA看重学生的领导力等。今年的最新战况是热度向名校聚集,两极分化差异越来越大,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但是,跟往年比,热度仍然有所下降,且招生战线越来越长。比如往年3月才开始的春招,今年1月就开始了;学校的考试场次也更多了;且去外地开宣讲会的场次也更多了。截止到目前,不少学校仍然有余位,在抢夺中考后的一波转轨生源。(报考建议大家直接联系学校。)
除了21所,上海其他国际高中的招生方式则没有中考成绩的限制,其中也不乏名校。我们习惯于按照「课程」来划分国际高中,有个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际高中开始走「多课程」路线。很多老牌学校在强势课程领域建立口碑之后,开始拓展更多课程。还有一个趋势是,随着K12一贯制学校的高中部自升上来,也成为了不容小觑的力量。比如今年惠立的首届毕业生就有斯坦福、布朗等名校。这得益于小初阶段的教育理念、文化、师资的传承,高中部吸纳了这部分直升生源,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协调好学生个人长期发展和升学目标之间的比重。
我个人预测,未来的格局势必将发生变化。简单来说,进入存量市场时代,供大于求,未来国际高中将往越发细分的方向发展,去找到自己的目标群体,满足极其细分的特定需求。比如有人要「高级」,有人要「服务」,有人要「省钱」,有人要「体验」,有人要「社区」等等,在成绩榜单无法体现出差异化后,这些叠加的价值背后,是每所学校的站位。借用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谈及现今消费市场的话说,这并非是消费降级,而是一种全新的消费升级:以往用100万只能买一个既要又要四不像的东西,现在花100万,希望能能买到最满足追求的精细产品,甚至是花钱定制,买最适合自己的,这是一种最优解的自我和解。国际化学校会更像是一个个「教育文化产品」,品牌所代表的精神越发重要,从而在经济转折期迎来一次新的洗牌。而是否要走上这条路,就看你是否愿意花钱为什么买单了,这才是需要想明白的核心本质。
——谷雨星球本期福利——与过来人妈妈抱团养娃以真实经验缓解焦虑,避免掉坑认知升级打破信息差我们也整理了21所招生简章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