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ard Lutnick 现任美国商务部部长:
为了制造iPhone,数百万的人手工在拧那些极小的螺丝,但这些工作转移到美国后,将通过自动化实现。技术工人是美国的传统强项,比如机械师、暖通空调(HVAC)专家、电工等等,他们将会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的劳动力核心是受过高中教育的美国人,美国将就此迎来就业复兴潮。
Ker Gibbs 上海美国商会前主席 “Selling to China”作者与编辑: 苹果在库比蒂诺设计iPhone,生产制造环节则遍布全球,但苹果甚至并不拥有自己的供应链,以中国为例,苹果最大的代工厂是富士康,此外还有其他按照苹果规格进行生产的公司。但除了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供应商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供应商,负责提供从低附加值的零件到为苹果专门定制的零件,包括螺丝、屏幕、外壳,甚至芯片等等。
Apple Insider在2012年报道,库克刚加入苹果后,就将供应商数量从100多家减少到24家,导致各家供应商需要为苹果的业务相互竞争。
为了减少没有用的库存,库克在刚任职的时候就将仓库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他还推行了一套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精湛的供应链模式——Just-In-Time。该模式的逻辑是“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有着一系列精准的流程设计和实时响应机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库存、最高的周转率来分工协作,生产出最低成本的产品。
苹果凭借这样高效调配生产资源的供应链模式,获得了很高的利润率。通过这样的策略,库克在2012年把库存周转天数降至5天,远低于当时戴尔的10天和三星的21天。
Ker Gibbs 上海美国商会前主席 “Selling to China”作者与编辑:
库克的领导可以看作是苹果公司自身发展演变的一部分,他也将公司带向了不同的方向。如今,苹果虽然高度依赖不同的第三方制造商,但依然能对这些供应商保持很强的控制力,所有的生产会严格按照苹果的规格和指示进行。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苹果能决定哪些工厂、哪个国家、哪家公司生产哪些产品,这就意味着主动权都在苹果手上。因此,苹果在越南、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所部署的制造基地都各有分工,每个基地都对特定产品做了优化,不同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也各不相同。
Viola Zhou Rest of World科技记者:
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其制造流程的优化往往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研究过程。过去一直是富士康、立讯等中国代工厂的工程师,在不断研究、优化iPhone的生产流程。
Viola Zhou作为科技媒体Rest of World的记者,曾经和团队前往富士康位于印度的工厂现场进行报道。她告诉硅谷101,面对疫情期间中国工厂转运的影响,以及媒体对代工厂内劳工问题的关注,苹果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当时,苹果告诉供应商,需要它们在印度做和中国一样的事情,尽管产量可能会小一点,但还是要尽可能把新产品研究和相应的NPI流程搬到印度,目标是在未来推出新产品的时候,中国和印度的工厂可以一起发货。
Dan Krassenstein Procon Pacific全球供应链总监 “Selling to China”作者与编辑:
以印度为例,我们在总理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取得了显著进展。当地的阿达尼集团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在该邦投入了大量资金,凭借其专业能力成功开发了蒙德拉港。这是一座高效率的世界级港口,现已成为古吉拉特邦制造业产品出口的主要通道。
不过,由于印度面积辽阔,而且内部包含了众多不同的文化、语言和宗教。尽管联邦层面有统一的制度安排,但各地区的运作方式却大不相同,因此并非所有邦都像古吉拉特邦一样高效。
Dan Krassenstein Procon Pacific全球供应链总监 “Selling to China”作者与编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想把工厂从中国迁出,搬到其他国家。”因为不论搬到哪个国家,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都应该是:原材料从哪里来?是就近获取,还是仍然要从中国进口?这正是目前许多越南工厂所面临的常见情况:它们使用越南劳动力,提单上显示的也不再是中国了,而是越南出口公司。但它们的原材料从哪里来?比如塑料、零部件、IC芯片、引擎或者产品模具,这些原材料往往仍然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