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地球是一个奇迹物种|夏威夷
新被发现的“拾骨”毛虫(The bone collector caterpillar)会在自己身体周围搭建一个丝质外壳,并装饰从其他昆虫尸体上搜刮来的零部件。这种毛毛虫在装饰方面可能过于狂热了。有些装饰物已经掉落,但像甲虫翅膀这样较大的部分还留存着。| 国家地理图片集 在夏威夷的密林中,有一种奇特的毛毛虫堪称“万圣节常驻嘉宾”,又被称为“拾骨”毛虫。这种飞蛾幼虫从死去昆虫身上搜刮零部件,精心装点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窝”。这身惊悚的“行头”,或许正是它们与蜘蛛比邻而居却不被察觉的生存秘诀。这些仅有药丸大小的毛毛虫,乍一看就像一堆杂乱拼凑的昆虫零件:这儿顶着个蚂蚁头,那儿粘着苍蝇的翅膀和腿,还有突兀的象鼻虫脑袋,以及四处支棱着的蜘蛛断腿。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ʻi at Mānoa)的昆虫学家丹尼尔·鲁比诺夫(Daniel Rubinoff)介绍道,在这层“混搭装甲”之下,是一个普普通通、软乎乎的白色躯体。
“说起来确实有点恶心,但又莫名可爱。它们四处游荡时,仿佛在自言自语:‘嗯,这看起来挺美味,先吃几口,剩下的就背在身上吧。’” 4月24日,鲁比诺夫及其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公布了这种全新发现的食肉毛毛虫及其独特习性,不过目前尚未为其确定科学命名。
这些毛毛虫所属的蓑尖蛾属(Hyposmocoma)在夏威夷较为独特,该属的飞蛾幼虫擅长编织可移动的丝质外壳用以藏身。部分成员会用鹅卵石、硅藻或地衣装饰外壳,但此前从未发现有蓑尖蛾属的成员会利用昆虫残骸。
打造出这个外壳的“拾骨”毛虫似乎格外偏爱蜘蛛腿,又或许是因为它只能找到蜘蛛腿来装饰自己。| 国家地理图片集
这个外壳是研究团队所发现的最多样的外壳之一。它的装饰物包括:象鼻虫的头、蚂蚁的头、蜘蛛腿、苍蝇翅膀碎片、甲虫翅膀和腹部的碎块,以及其他昆虫的身体部位。| 国家地理图片集 用尸体伪装的智慧
食肉习性在毛毛虫群体中本就极为罕见。鲁比诺夫指出,在蝴蝶和飞蛾家族里,高达99.9%的幼虫以植物或真菌为食。
然而,“拾骨”毛虫却截然不同。它们穿梭于腐烂原木、树洞或岩石缝隙间的蜘蛛网中,专挑那些刚刚死去或虚弱不堪的昆虫下手,甚至不惜啃破蛛丝来获取食物。
饱餐一顿后,这些毛毛虫会仔细挑选残余的昆虫碎片,再用自身分泌的丝线,将其牢牢固定在外壳上。
鲁比诺夫与“拾骨”毛虫的初次邂逅,还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当时他正在寻觅其他以腐木为食、背着外壳的毛毛虫,却意外发现了这群神秘的小家伙。可惜的是,它们实在太过稀有。历经22年对夏威夷森林的不懈搜寻,鲁比诺夫团队仅采集到62只个体。
纽约城市学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的进化生物学家大卫·洛曼(David Lohman)虽未参与此项研究,但也赞叹道:“这绝对是一项出色的野外研究成果。”他解释说,这些毛毛虫体型微小、体色黯淡,又喜欢藏匿在隐蔽的蜘蛛网中,想要发现它们绝非易事。
昆虫学家丹尼尔·鲁比诺夫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饲养了一些“拾骨”毛虫。这只雌性样本展示了这些生物变成成年飞蛾后的样子。雄性和雌性看起来一样,翅膀上都有白色的流苏。| 国家地理图片集 将“拾骨”毛虫带回实验室后,研究团队得以近距离观察它们的行为。被圈养的毛毛虫会主动追捕行动迟缓的猎物,在狭小的空间内,甚至会出现同类相食的情况。
这些毛毛虫似乎对外壳装饰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若找不到昆虫或节肢动物的残骸,它们绝不会用其他杂物滥竽充数;而且对尺寸把控极为严格,会用下颚反复试探每一块“装饰材料”,还会将过大的碎片旋转、啃咬至合适大小。
鲁比诺夫戏称:“这严谨劲儿,简直像个‘连环杀手’。” 这些由尸骸堆砌而成的“移动城堡”,实则是绝佳的伪装。鲁比诺夫观察到,幼虫常常潜伏在蜘蛛附近。以它们的速度,根本无法逃脱蜘蛛追捕,但裹着昆虫残肢和蜘蛛蜕皮的外壳,或许能让蜘蛛误以为它们是同类与猎物的混合体。
研究人员推测,这种“行尸走肉”般的伪装,极有可能帮助毛毛虫躲过蜘蛛的捕食。或许正是长期与蜘蛛共生、从蜘蛛处窃取食物的生存需求,促使“拾骨”毛虫进化出了这种独特技能。
尽管世界其他地方也存在“抢劫”蜘蛛的昆虫,但鲁比诺夫强调:“在夏威夷,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拾骨”毛虫体长约一厘米,它们用由蛛丝和毛毛虫唾液制成的外壳来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免被毫无防备的蜘蛛察觉,而这些蜘蛛的猎物就是它们搜寻的目标。| 国家地理图片集 濒临消失的稀有物种
鲁比诺夫团队几乎翻遍了夏威夷群岛的每一处腐木,却仅在瓦胡岛(Oʻahu)一座山脉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拾骨”毛虫的踪迹。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娜奥米·皮尔斯(Naomi Pierce)对此深感忧虑:“这样的分布范围,意味着它们极易受到威胁。仅仅在一座岛屿的小小角落被发现,这个事实着实令人揪心。” 从进化谱系来看,“拾骨”毛虫早在600多万年前便已出现,远早于其目前栖息地——瓦胡岛形成的时间(约300万年前)。
由此推断,它们应是从更早形成的其他夏威夷岛屿迁徙而来。与蓑尖蛾属的其他成员不同,“拾骨”毛虫在其他岛屿上并无近亲物种。鲁比诺夫推测:“曾经,这个物种的分布应该十分广泛,或许是某些因素导致其近亲全部灭绝。”
事实上,许多夏威夷本土的蝴蝶和飞蛾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鲁比诺夫团队最新研究显示,近40%的本土物种已被认定灭绝或濒临灭绝。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以及蚂蚁等外来物种的捕食,都在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拾骨”毛虫能够存活至今,或许得益于它们对入侵蜘蛛蛛网的利用。但即便如此,若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这群独特的生灵——或许是其物种的最后希望——也难逃灭绝厄运。
皮尔斯悲观地预测:“恐怕它们在地球上的时日不多了。” 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in Gainsville)的鳞翅目昆虫学家河原章人(Akito Kawahara)认为,夏威夷及其他群岛之所以能孕育出蓑尖蛾属这样奇特的物种,与岛屿的孤立环境密不可分。
鲁比诺夫团队此前就曾发现过水生蓑尖蛾属毛虫,有些会用地衣特定颜色装点外壳。因此,“拾骨”毛虫的独特习性,在这个充满惊喜的家族中倒也不算突兀。“这不禁让人好奇,自然界中究竟还藏着多少我们尚未发现的奇妙生物。”
“提起蝴蝶和飞蛾,人们往往只关注美丽的成虫。”河原章人说道。殊不知,“拾骨”毛虫经过变态发育后,会变成翅膀缀满白色流苏的华丽飞蛾。但它们令人毛骨悚然的幼虫生活,却向我们展现了昆虫世界中被忽视的精彩。
“我们常常忘记毛毛虫的存在,也忽略了它们的生存智慧。而‘拾骨’毛虫恰恰证明了,昆虫的幼年阶段同样充满无限可能。”
撰文:Carolyn Wilke编译:Arvin校对:钱思琦版式设计:钱思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