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回复: 1

[综艺大观] 对话苹果Swift学生挑战赛获奖学生们:一场持续十年的技术启蒙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130
发表于 2025-5-7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自2016年首届Swift学生挑战赛(Swift Student Challenge, SSC)启动以来,这场由苹果发起的全球性赛事,已成为年轻开发者展示创意与技术的舞台。
截至2025年,赛事已累计支持全球超3万名学生,其中大中华区近千所高校的开发者受益。2025年的挑战赛共选出350名获奖者,包括50名杰出获奖者受邀前往Apple Park参与WWDC25(6月10日至14日),他们的作品覆盖手语翻译、环保科技、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展现出代码背后的人文关怀。
这项赛事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竞技本身。
它构建了一个“去门槛”的生态系统:无论是上海特教学校的手语助教工具,还是英国大学生设计的智能厨房应用,参赛者无需昂贵设备或顶级教育资源,仅凭一台iPad或Mac即可参与。苹果通过《使用Swift开发》免费课程、在线工程师指导、WWDC开发者大会资源开放,将专业开发工具交到学生手中。
正如苹果开发者关系国际市场负责人谢恩伟所言:“编程是一种通用语言,它赋予年轻人改变世界的可能。”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赛事重新定义了技术教育的价值。

从“解决问题”到“创造价值”:青年开发者的技术叙事

在2025年的获奖作品中,一个共性愈发清晰:年轻开发者正从“解决问题”转向“创造系统性价值”。他们的项目往往源于真实的生活观察,并通过技术实现社会意义的延伸。
徐天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用互动游戏消除授予学习的枯燥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徐天予开发的手语学习应用《SignBridge》,灵感来自校园中听障学生与健听者间的沟通困境。她利用Vision框架实时捕捉手势,结合Core ML模型评估准确性,将枯燥的手语学习转化为互动游戏。“技术不应只是工具,而应成为消除隔阂的催化剂。”徐天予说。她的作品已在特教班试用,听障学生通过App与同学完成第一次无障碍对话时,她意识到代码的温度。
林雨泽(浙江大学)-用数字技术守护文化记忆
浙江大学的林雨泽提交的作品《Couplets》是一款聚焦春节对联文化的应用。通过记录用户每年的对联内容与背后故事,结合Wordle玩法设计中文对对子游戏,他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字体验。“对联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家庭的情感与期待。”林雨泽在开发中利用SwiftUI构建界面,并通过AI生成插图辅助设计。他的作品不仅帮助用户留存年味,还成为海外用户学习中文文化的窗口。“技术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媒介,而不仅仅是工具。”他说。
吴天禹(南方科技大学)-用游戏拯救海洋
南方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吴天禹开发了一款ARKit海底清理游戏。玩家操控虚拟水下机器人收集垃圾,数据可导出用于训练真实机器人的增强学习模型。“环保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游戏是最低门槛的动员方式。”他利用RealityKit框架实现物理模拟,并通过SwiftData存储用户贡献数据。该项目已与海洋保护组织合作,计划将游戏数据用于真实垃圾清理路径优化。“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实验室,而要成为改变现实的推手。”吴天禹说。

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在这些项目中并非炫技工具,而是解决问题的伙伴。


技术成长的多元路径

学生们的成长轨迹,揭示了技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它不必依赖单一路径,而是可以通过兴趣驱动、资源整合与社区支持实现突破。
徐天予的Swift学习始于小红书博主和艺术学院师生的建议;林泽浩在Udemy课程中完成从象棋游戏到智能冰箱的跨越;徐知珩通过Stack Overflow社区解决代码难题。“开源社区像一座灯塔,让我知道永远有人同行。”他说。即便是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参赛者,也能通过Today at Apple课程、B站教程和GitHub开源项目构建知识网络。
徐钰盛(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休学少年的技术重生
17岁的徐钰盛在高中休学期间,通过Swift Playgrounds自学编程,最终开发出碳足迹应用《EcoTrack》。他利用SwiftData记录用户减排数据,并以虚拟树木生长激励环保行为。“编程让我从焦虑中找回自我价值。”他的项目已在小红书获得数千次分享,许多用户因App开始骑行或步行通勤。“技术不仅改变生活,更能重塑人的信念。”徐钰盛说。
林泽浩(布里斯托大学)-从象棋到智能冰箱的跨界
布里斯托大学的林泽浩最初因同学展示的Swift井字棋游戏入坑iOS开发。他的作品《SmartFridge》通过规则引擎推荐菜谱,并计划引入Vision框架实现食材图像识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践是唯一的路径。”尽管没有学校支持,他通过Udemy课程和Stack Overflow社区独立完成开发。“技术成长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保持探索的勇气。”
这种“去中心化”的学习模式,正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地域与资源壁垒。四川高中生徐钰盛在休学期间通过Swift Playgrounds自学编程,最终用碳足迹应用重拾学业信心;南方科技大学的吴天禹将机器人研究与苹果生态结合,在导师支持下探索人机交互新场景。

他们的经历证明:当技术资源平等开放,天赋与热情才是真正的通行证。


一场关于未来的思想实验

若将Swift学生挑战赛视为缩影,它映射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一场关于“开发者责任”的思想实验。
年轻一代正在用代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技术究竟为何存在?
徐天予的手语应用试图消弭沟通鸿沟,林雨泽的对联程序守护文化记忆,吴天禹的海洋清理游戏将环保转化为集体行动……这些项目共同指向一个内核: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的尊严与福祉。
正如徐钰盛在访谈中反复强调:“编程教会我的不是写代码,而是如何用逻辑和共情理解世界。”
这种价值观与苹果“技术向善”的理念不谋而合。十年间,赛事累计支持超3万名大中华区学生,许多人成长为工程师、创业者或教育者。他们中有人开发医疗辅助应用,有人创办编程公益组织,更多人将赛事经验转化为职业动力。“参赛时我以为自己在改变代码,后来发现是代码改变了我的人生。”连续三年参赛的徐知珩感慨道。

结语

站在第十年的门槛上,Swift学生挑战赛的意义已超越一场比赛。
它是技术平权的宣言,是创新火种的播撒机,更是青年开发者与时代对话的窗口。
对犹豫是否参赛的学生,获奖者们留下一句共同的忠告:“不要等待完美创意,从身边的问题开始。”无论是记录对联的高中生,还是操控机器人的博士生,他们的起点都朴素得惊人——一个春节习俗、一次校园观察、一堂环保课程。正如林泽浩所说:“伟大的创意往往诞生于微小的坚持。”
而对于教育者与社会,这场赛事提示着更深层的启示:当我们将工具、资源与信任交给年轻人时,他们回报的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一个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愿景。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253
发表于 2025-5-7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1 11:00 , Processed in 0.14861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