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那么定量角度,自动驾驶技术能给网约车行业带来多少增量市场空间?
① 通过侵蚀公共交通份额,取得的增量市场空间:根据前文的数据,美国的上班通勤情景下,公共交通的使用比重大约在4%上下。考虑到公共交通在其他场景下的使用率应当更低一些,假设全场景公共交通的使用比重约3%(4%的70%~80%左右)。
在自动驾驶成熟后,我们认为私家车+网约车抢走目前公共交通份额的比如50%是有希望的实现的。(但由于拥堵等原因,自动驾驶汽车完全取代公交或地铁,应当也不太可能)。我们按公共交通50%的使用场景被自动驾驶汽车替代,且被私家车和商用车按50%/50%的比例分别吃下。
根据下图测算,从公共交通抢来的使用场景,能提升相当于网约车+出租车等运营车辆当前市场规模(按量)40%的增量市场空间。
② 经营性车辆内部,网约车继续抢占出租车的份额:根据纽约市官方部门的数据,在2023~2024年间纽约传统出租车仍占有约20%的市场份额。按照国内的经验,美国全国范围内,出租车的市场份额应当比纽约市的要低些(许多小城市可能并无出租车运营,但有网约车运营的概念会更高)。再考虑到有人驾驶出租车大概率也不会被完全替代,我们按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后,网约车在经营车辆内部的份额将从80%+提升到95%+。
叠加对外抢占公共交通份额,以及内部继续替代传统出租车的影响,静态角度(即不考虑行业自然的增),以美国为例,自动驾驶技术可能促进网约车的市场规模从量的角度提升约66%。
二、自动驾驶时代,网约车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会如何改变? 1、不同的定价 = 不同的平台收入
根据前文的分析,自动驾驶技术有望让美国网约车行业的使用量增长约2/3,但前提条件是网约车定价较目前要有明显的下降,因此单量的增长未必意味着网约车生意模式的总利润空间的提升。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在自动驾驶时代网约车生意模式的UE模型会如何变化?
简单来说,这是平台在留存更多净收入给自己(更多的利润)还是采取更低的价格以获取用户(更低的定价)这两个因素间的权衡取舍。我们在下表中提供了一个简化的UE模型,仅包含四项因素:人力成本(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替代的),非人力成本(折旧、能源等其他自动驾驶无法替代的成本),平台留存的收益和终端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分不同情形来看自动驾驶网约车不同的定价标准下,那是网约车平台方的留存收入较目前会有哪些变化:
① 美国市场:按ARK测算的Robotaxi(泛指自动驾驶网约车)成熟状态下每公里$0.16的成本(对应每英里$0.25),若自动驾驶时代,平台净收入(剔除司机分成后)保持在当前Uber约每公里$0.35,终端定价会是($0.51每公里)相当于目前网约车价格的41%,折价幅度相当可观。
但需要注意这个定价($0.51),仍是高于$0.43每公里的私家车使用成本,和不到$0.25每公里的公共交通成本。因此若换视角,将自动驾驶网约车的定价按公共交通成本上浮30%,即每公里$0.3(相当于目前私家车成本的70%),那么平台和运营方留存的净收入就仅为$0.14每公里,相当于目前水平的40%。 ② 中国市场:根据海豚投研的测算(也参考了其他机构),在技术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国内网约车的运营成本可以低至每公里0.7~0.8元,约$0.1。背后的关键假设包括,普通Robotaxi的成本下降到约15万元,不再需要任何安全员, 保险、维修等运维成本每车每年约2万(每日55元)。
在上述假设下,若Robotaxi维持滴滴当前每公里约0.04元的平台净收入,Robotaxi的终端定价为$0.14每公里,为目前网约车价格的40%,私家车成本的61%。
③ 从中美两国市场能看到的共性是,在技术成熟&规模化运营后,即便其终端定价比当前网约车的定价便宜约60%,Robotaxi运营方保持和目前网约车平台相当的单均收入,足以提供相当的价格吸引力。
2、新时代下,现在的市场格局会如何变化?
以上分析,我们都从将网约车行业视作一个整体的角度。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势必引入更多的行业参与者(包括且不限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提供方,无人网约车的运营方等),给当前已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带来明显的改变。
而其中的首要影响因素就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提供方会以什么样的角色定位,进入网约车行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① 自动驾驶技术被少数几个寡头垄断且完全闭源,如Tesla以及其他少数几家车企/自动驾驶技术独角兽。虽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形的可能性,但海豚投研认为可能性不大。且若果真如此,网约车行业有不小的可能被这几个技术寡头所垄断,本文就略过这个情景不讨论。 ② 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自建网约车平台、正面竞争:自动驾驶技术方(如目前领先的Tesla或Waymo等)凭借技术或硬件优势,通过自建网约车匹配平台或大规模自营车队的形式,与现有网约车平台进行正面或排他性的竞争(例如不允许自身自动驾驶车辆入驻第三方网约车平台)。 ③ 车企或其他Robotaxi提供商与网约车平台采取合作关系,不正面竞争:自动驾驶技成为普遍的技术。自动驾驶运力通过多种渠道进入网约车行业,包括与现有网约车平台官方合作,第三方运营商购入(租赁)自动驾驶汽车后入驻网约车平台,部分自动驾驶公司也尝试自建平台直接服务消费者等。
虽然现在很难去断言,自动驾驶时代下网约车行业的市场格局到底会怎么变化,但海豚投研猜测,未来大概率会是自动驾驶技术方与现有平台多方合作为主(情形③),而自动驾驶技术方自建平台为辅(情形②)。
节奏上,我们认为当前领跑者—Waymo和Tesla有机会凭借先发优势(Waymo)和足够的C端用户认知(Tesla),在无人网约车尚未普遍前,积累其足够的用户认知和流量,闭环网约车生意模式中,供/需两端所需的运力供给和用户聚合能力,从而建立起能独立运营新平台。但后来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们,就大概率主要以运力供给方的角色进入网约车行业,需要与有聚单能力的现存网约车平台合作。
根据新入行玩家采取的不同定位,对Uber等现有网约车平台的影响也会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首先简单直接的,采取独立运营方式的独角兽或车企,直接参与到对C端客源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影响的是现存网约车平台的市占率。
② 随着无人驾驶网约车替代个人司机,很可能会出现集团化、企业化运营的自动驾驶运力车队。上游的运力供给方,从独立且分散的个人司机,转变成规模化的无人网约车车队,会弱化网约车平台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因而可能会减少平台在网约车这门生意的利益分配中占据的比重。换言之,即影响网约车平台方所保留的单均收入和利润。
简单的逻辑上,后续自动驾驶技术的提升者数量越多、技术代差不显著、且缺乏行业决定领头羊的情形,那么对Uber这类现存网约车平台的影响会更小。 三、网约车“新人”会对“旧人”带来多大的影响?
这一部分我们就围绕上一段末尾给出的两个视角展开: ① 头部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们,是否能从当前网约车龙头们抢走可观的市场份额?② 自动驾驶运力进入市场后,对平台的盈利会有什么影响? 1、自动驾驶车辆研发和运营的路并不轻松
首先从自动驾驶开发者独立运营网约车平台的角度,当前独立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的企业虽然相当众多(国内主要是各家车企自研,而海外则是第三方的独角兽机构为主),但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发展里程并不顺利,当前能够向公众提供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的寥寥无几。
具体来看,欧美市场目前的头部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者(Tesla之外),无人网约车运营有所成果的仅Waymo和Zoox两家,前者正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后者则仅是小范围试点。而Cruise、Motional、Aurora一众则普遍暂停或终止了无人网约车的运营,要么缩减支出、回归纯粹技术研发的定位;要么改变侧重方向、从载人网约车转向载物的无人驾驶卡车技术开发。而如Apple和Uber这类大企业自研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项目也都失败、被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