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打法”要变
从2023年ChatGPT,到2024年Sora,再到今年的DeepSeek,人工智能以一种燎原之势赋能千行百业。“如今不仅是人工智能赋能科学(AI For Science),更是在赋能技术(AI For Technology)。”汪小帆以上应大重点专业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为例,传统调香工艺更多靠调香师的经验与感觉,随着引入AI技术,通过分析受者皮肤,一款定制香料调制完成。
“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说,现在可以是最好时代,也可能是最坏时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在汪小帆看来,AI的蓬勃兴起对高校教育带来两个“加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加速滞后”,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加速超越”,而解决快慢不均问题需要改变教育的“打法”。
汪小帆举例,不久前有学生问他,既然AI都能编程了,大学生现在为何还要学编程?他回答:“就像不能因为计算器出现,小学就不进行加减运算训练一样,AI时代更需要一批深刻理解技术原理的年轻人。”但他同时谈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要应时而变,更要思考如何通过高效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分析、协同解决能力。如今,学校成立技术智能协同创新研究院,并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编程基础、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应用等3个模块组成的《智能技术基础》通识必修课程。
采访中,汪小帆提到AI教学不能是冷冰冰的,要让AI在实际使用有正确价值观,实现价值对齐,真正让科技向善落到实处。“AI技术越发达,就越凸显人的情感重要性。我相信,机器能最大程度地模仿人,但终究与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