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心情点滴] 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传递什么态度?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4-5-16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毕业季来临,2024届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论文答辩阶段。今年不少高校都发布专门通知,明确将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并对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1.webp


比如,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发出警示,并要求学生自查自纠。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2.webp


多所高校针对AI代写论文现象的政策规范,也在侧面印证着当下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频度和广度正在不断增加。此前曾有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055份。调查结果显示,84.8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16.30%受访者经常使用AI工具,57.49%受访者偶尔使用,19.43%受访者基本不用。
在校大学生可以说是接受新兴知识的庞大群体,也是最有可能塑造未来知识传播形态的群体。他们对于AI这一新型工具如此高的接受度,也让人们不免慨叹人工智能对于教育领域的重塑与改造,似乎正在以高于人们认知的速度进行着。
如同搜索引擎的出现曾极大地冲击了字典、词典以及百科全书类的工具书那样,AI工具的普及也正在从更高维度上几何级地提升着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比如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检索资料、整理文献、罗列提纲、润色文稿等,让学生免去一些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方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创新中。
3.webp


不过从这类AI产品背后的语言生成机制来看,这是基于已有语料反复学习训练而来的一种概率模型。它可以总结概括或者凝练已有的知识来回答问题,但却难以创造新的内容。这与学术研究的创新性要求是相悖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与此同时,过于智能快速的“答案”生成,也让部分学生产生了思维惰性,出现了直接照搬、复制粘贴的现象。
因此,高校出台规范AI撰写论文的政策,就非常有必要。这不仅是让学生们明确AI使用的边界,正确运用AI工具来辅助学习,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种态度,即在科技加持下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依旧保持对知识的敬畏。
4.webp


未来的学术研究,将是人与AI深度协作的场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与AI的数据智能处理能力将形成有力的互补。而高校的规范可以看作是为这一未来的学术图景建立一种理性的逻辑,确保让技术服务于人,而非让人被技术所裹挟。
随着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度介入,如何与新技术共存,又如何让新科技为我所用,都是需要人们不断去学习的。与人工智能共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才,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驾驭AI的思维和速度。新科技总会带来新挑战,但同时也伴随着新机遇,不妨就以审慎广阔的态度认识AI、正视AI吧。
来源: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0 06:44 , Processed in 0.16306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