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华为 Mate 60 系列的强势回归,近几年日趋稳定的国内手机市场想必又将迎来一轮新的洗牌。不过不论是华米 OV 耀还是 VO 华耀米,在经历了早期智能手机市场的厮杀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早就是几家大浪淘沙后的国产品牌和 Apple 的你争我夺了。诸如三星、索尼、LG 等早期一度雄踞国内市场的日韩品牌,在今天已经在国内掀不起什么风浪了。那么这些日韩手机品牌,尤其是三星,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市占率超高的国际巨头,为何纷纷败走中国市场呢?
如果说三星是在智能手机的初期混战中败于崛起的国产厂商们的围剿,那么索尼和 LG 甚至都没能成为被围剿的对象,在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阶段就已经被甩开身位了。早在功能机时代,LG 和索尼爱立信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就远逊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这三大巨头,即使偶尔有诸如 LG 巧克力和索爱 Cyber-Shot 等明星产品,但也无法在国内市场有实质突破。
两家公司也在第一个十年末面临了不同的境遇,一边是 LG 宣布超越摩托罗拉和索爱,登上手机销量世界第三的位置,一边是索尼深陷亏损泥沼,亟需大刀阔斧的改革。殊途同归的是,两个手机品牌都在第二个十年初,国产智能手机崛起之时,迅速丢失了原本的国内市场份额。
LG 和索尼在国内市场的失败原因是相似的,都是在行业剧变之时自身的变革脚步太慢所致。例如 LG 直到 2011 年还打算在国内市场推出 50 到 60 款新品,其中有 60% 仍然是功能机。并且 LG 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选择上也失误频频,早先主要采用了微软的 Windows Mobile 6.5 和中国移动主导的 OMS,错失了 Android 的抢发优势。
一步错之后便是步步错,LG 和索尼虽然都是家大业大的主,但是其在智能手机赛道的追赶上却未能发挥自身的统筹优势。最典型的就是索尼,虽然坐拥全球领先的图像传感器,但自家手机的拍照效果却一直不如人意。原本应该作为自身优势的硬件与功能,在低效的跨部门协作中却未能实现,一下子被崛起的国产品牌们给甩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