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通过控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他们的开创性工作打开了研究自然界中最快过程的大门。这为理解生命的化学基础和开发新技术奠定了基础。
阿秒是什么?
阿秒(attosecond)和秒、分钟、小时一样,是一种时间单位,1阿秒等于10-18 秒。1阿秒特别特别短,目前认为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7亿年,从宇宙诞生到现在度过的秒,跟一秒里度过的阿秒数量相当。
或者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物质是光,一秒就能跑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八圈;可是在一阿秒内,光连一纳米都跑不到,还不够绕原子跑一圈!
那么,为什么物理学家要研究阿秒这么短的时间呢?原因在于,物理学家想要知道物质内部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
我们可以从摄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运动速度很快的物体,比如说射入木板的子弹、每秒能振翅80下的蜂鸟,如果我们用快门速度很慢的相机去拍摄,只能拍出模糊的拖影;只有快门速度足够快,比如说在1/1000秒,才能捕捉到物体运动的瞬间。
而对于物质内部的电子,它们运动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已经快要接近光速的量级,运动的时间单位常常就是以阿秒为量级的,比如氢原子中电子绕核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52阿秒。想要研究电子,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照相机”,它的“快门速度”要达到几个阿秒这么快。
这一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找到了一种持续时间可以短到只有几十阿秒的光脉冲,作为拍摄电子运动的“快门”,让我们能够更深入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
JohanJarnestad/The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
高“泛音”帮助下制造更短的脉冲
在阿秒激光诞生之前,科学家就一直在为制造更短的光脉冲而努力着。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个困难,那就是很难把光脉冲的长度缩减到比一个光周期的时长更短。
光是一种电场与磁场变化产生的波,而一个光周期就是它完成一次波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说,红光的波长约为700纳米,它以每秒约43万亿次的周期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制造超短光脉冲,那么每一份光脉冲的时长无论如何都没法压缩到1飞秒(1000阿秒)以下——这样一来,它就无法用来观测运动极快的电子了。在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曾认为这种最短光脉冲的限制非常难以突破。
而突破限制构建阿秒脉冲的关键则在于,要使用波长很短的光,并把很多不同波长的光结合到一起。要想产生这些适宜的光,需要利用激光穿过气体时产生的一种现象,它名叫“气体高次谐波”。这里的谐波就像是拨动吉他琴弦时产生的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