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回复: 2

菜鸟单飞:所谓成长,就是不断走出舒适区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3-10-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jpg


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责编| 若风
第7722篇深度好文:6028 字 | 12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近日,阿里分拆上市的发枪令,终于正式打响。
阿里集团旗下增速最快的业务——菜鸟,正式向港交所冲刺IPO。
这是自今年3月份,阿里集团实行“1+6+N”组织变革后,第一个即将上市的子业务。
年初,逍遥子在发布全员信时,就提到过:未来,控股集团转变成创业务孵化大本营的角色,各业务集团拆分运行,独立上市和融资。
没想到这么快,菜鸟就第一个迈过了起跑线。
能不能打响这一枪?这对刚完成集团换帅的阿里来说,很明显,又是一道考验。
毕竟,市场才是最好的试金石,各业务能不能经得住检验?击穿各业务增长阈值?很关键。
为什么阿里选择拆分运营?背后究竟有何用意?一系列的变革,对于阿里来说,真的能突破增长瓶颈吗?
一、阿里为什么要拆分?
阿里此举,很明显,用心良苦:
1.子业务:充分竞争,独立生长
淘宝和天猫商城作为阿里长子,一直都是阿里巴巴的现金奶牛。它们长期按照“计划经济”的体制,为其他兄弟企业提供新鲜的牛奶,滋养着他们成长。
此次深化变革,也意味着:大锅饭的日子没有了,子业务终于要“断奶”,开始自谋生路。
各业务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将更加遵循市场规律,有利于实现合理定价、降本增效的目标。
2.组织变革:扁平化,更敏捷
阿里每次组织调整,都与发展周期、市场环境变化同频。
就像张勇在一次分享中,说他对组织设计的总结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点,解决纵和横、分和合的问题”。
他认为,当组织追求速度时,应该把业务变成纵向的,让业务分开快跑,当组织需要积累和沉淀时,需要把有些东西横过来。
很显然,这一次,阿里希望组织扁平化、更敏捷。只有决策链路变短,响应变快,企业才能适应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的市场。
3.对抗组织熵增
财报显示,阿里“拆分”后第一份答卷,营收就增长了14%。可以说,阿里的那些里程碑式成就,都是其自我改革的结果。
在过去7年,阿里做过不下于二十次组织架构调整。为什么阿里要这么频繁的做组织变革?很显然,是为了对抗组织熵增。
今天阿里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阿里再次进行组织变革,是希望找到新的跨越式增长点。
而对抗熵增,是所有优秀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企业持续活力的关键之一。
二、什么是熵增?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贝佐斯说:“我们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为什么贝佐斯和德鲁克,都提到对抗熵增?到底什么是熵增?究竟该怎么去对抗?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周末在家收拾屋子,收拾了大半天,终于整齐了,结果过了一周,屋子又乱了。
这个乱的过程,就是熵增。为了保持干净整洁,你就要不停地收拾屋子,只要你不收拾,屋子就一定会乱。
公司也一样,不是说你这次管理好了,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再也不操心了。你需要不断地操心,去调战略、调业务和调组织,激发组织活力,找到新的增长点。
否则,任何一个企业,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都是熵增的。它会自发地由有序走向无序,由整齐走向混乱,由效率高走向效率低。
如果放任不管,企业一定会出现问题,最终走向死亡。
所以,对抗熵增,也是在对抗企业内部的惯性和惰性。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做事情,要简单、高效地拿结果。
如果A路径,难而正确,赚钱少,从长期发展角度来说,更符合公司价值观。
但行业内,大家都知道B路径,高效、省力、挣钱多,却可能损害公司利益。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去约束,B路径就会成为常规选择,公司会越来越平庸;如果也没有新力量去介入,最终公司很可能,就在沉默中走向死亡。
所以,对抗熵增,企业就要不断地调整、约束和激活,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就像我们的人生,越自律、越挑战,才越进步、越优秀。
如果不去对抗熵增,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在封闭系统内或平衡状态中逐渐变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
那时,即使生命尚未终结,生命力也已戛然而止,也就印证了那句著名的话“很多人20岁时就已死去,到80岁才埋”。
然而,我们又该如何对抗熵增呢?
三、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
想要对抗熵增,就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由一位名叫普利高津的科学家提出的,他也因为这个理论而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特性,一是开放性;二是非平衡。
简单来说,就是越开放,你与外界的互动、交流越频繁,调整、修正自己的空间就越大。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呢?
1.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
管理大师拉姆·查兰说:“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何主动出击,变中求胜,是每一个企业家要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谁的反应更敏捷高效,谁更能把握目标用户的需求变化,提供超出用户预期的体验,谁就有快速成功、突破增长的机会。
诺基亚曾是手机行业的“战斗机”,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销量连续 15 年排名全球第一。
在诺基亚时代,苹果手机的地位简直不值一提。2013年诺基亚宣布退出手机市场,宣告公司破产,之后被微软收购,诺基亚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当诺基亚CEO(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同意被微软收购时,他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导致诺基亚破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者没有改变自己,没有增长意识。
所以,阿里换帅时,才会在全员信中,着重强调“市场变化”“自我变革”这两点,并从业务、组织到人才,进行了全方位的重大调整。
比如:
在业务变革上,以用户为先、AI驱动这两大战略重心,对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AI驱动的科技业务,以及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三大业务加大投入;
在组织变革上,推进“1+6+N”组织结构,让组织更敏捷,决策链路更短,响应变更快;
在人才变革上,阿里永久合伙人蔡崇信担任董事会主席,“十八罗汉”、第一代程序员吴泳铭担任CEO,并宣布未来4年内,扶持85后、90后成为主力管理者,让更多年轻人成为阿里的核心力量。
正因为保持着成长型思维,阿里一直习惯调整组织,驱动业务变化,从而适应市场变化。
正如,吴泳铭在全员信结尾写下:“以创业心态,不沉溺过去,不墨守陈规,阿里才能在AI时代继续获得巨大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2.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
就比如,躺在书桌上的一堆油画颜料,不会自动变成一幅美妙的油画。
一定是因为有了某种外界能量交换,比如,你拿起了画笔,打开了颜料,开始画画,颜料才能变成油画。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只有在与外界交换能量之后,一个人才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人就是有着“流量”思维的人,相反则是“存量思维”。
就像任正非说的两大绝招: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
强调的就是学习能力。
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任正非说,“我知识的底蕴不够,也并不够聪明,但我容得了优秀的员工与我一起工作,与他们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优秀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任正非是那种很善于学习别人,吸收别人“能量”的人。“我的性格像海绵一样,善于吸取他们的营养,总结他们的精华,而且大胆地开放输出。
因此有的专家在跟任正非交流后,会感叹任正非在“血洗”他们的知识。
所谓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指多跟别人互动,重要的是彼此交流、促进的内容。
我们常说老板决定了企业的天花板,其实就是在说老板的思维认知固化,不知道去学习,吸收能量。
特别是做管理工作的人,一定要注意这点,如果你不喜欢交流,不愿意跟人沟通,就很难团结众人,从别人那里“吸收能量”。
那什么是“存量”思维者的典型行为?
相比在学习上给自己做出投资,他更愿意把钱存起来,让它产生利息;
相比换个更适合更有前途的岗位或行业,他更愿意继续做现在这个安稳舒适的工作;
相比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书推荐出去,他更愿意悄悄的收藏起来。
这种表面上的安稳、安全,实际上危机重重,只是表面繁荣。
它会让我们看到繁荣有序的表象时,以为熵并不存在,但实际恰恰相反,熵正在暗中窥伺。它不是不存在了,它只是隐形了。
1975年,24岁年轻的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当他把这项惊人的成果呈现给公司高层的时候,傲慢的管理层对这个只能拍100·100像素的奇怪机器嗤之以鼻——“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他们的照片”,彼时的柯达在胶片时代笑傲群雄。
三十多年后,当柯达在2012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当年的决策者们不会想到,敲响他们丧钟的正是他们自己公司发明并雪藏起来的数码相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身上。
死守“存量”,蔑视“流量”,终会带来“当下很好、未来很糟”的必然结果,而避免这个结果的最好方式,就是擅用“流量思维”,打开自己。
3.走出舒适区和稳定区
“舒适区”是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图中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事物的等级:
2.jpg


最里面一圈是“舒适区”,它代表的是对你来说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非常舒适的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是“学习区”,它代表的是那些对你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的工作、学习、思考。
而最外一圈则是“恐慌区”,它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在舒适区里,你能得心应手,因为每天都是处在熟悉的环境之中,做着自己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到非常舒适。
这也是很多人,毕生都在追求的安全感,为了得到对未来的确定性,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而另一些人,则非常能容忍不确定性。他们对世界的复杂有深刻认识,善于接受不确定性,并且习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作出决策。这种人,往往更容易成为成功的政治家或企业家。
比如,美团创始人王兴,他对不确定性的容忍,似乎与生俱来。从一开始创业,他就无所畏惧,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毫不害怕失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78
发表于 2023-10-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非常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炉火纯青
  • 打卡总天数:76
发表于 2023-10-18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4 07:48 , Processed in 0.169759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