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批判“湿毛巾简单论”又有新证据!看你以后还敢说用湿毛巾捂口鼻去穿越浓烟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3-10-8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文为《火事杂谈》上个月发表的原创文章,作者禅茶诗书,全国火灾调查技术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消防科普专家、应急管理部火灾调查专家、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客座教授
所谓“湿毛巾简单论”是指,过去的消防宣传简单地告诉人们,遭遇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弯腰低姿穿越浓烟,逃离火场。
之所以把它叫做简单论,是因为这种宣传没能讲清楚用湿毛巾捂口鼻穿越浓烟的诸多弊端。
比如,制取湿毛巾可能会浪费时间从而错过逃生时机。
湿毛巾不能有效过滤浓烟中的很多毒气,不能保护住除口鼻以外的其他部位等等。
再者说,有时逃了未必生,固守待援反而平安无事。
正因如此,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禅哥多年以来始终坚决地批判湿毛巾简单论。
也正因如此,禅哥多年来饱受质疑,甚至遭到某些人的诋毁。
湿毛巾辅助逃生的真实效果到底如何呢?
由于这项真人实验具有很大危险性和很强的现实危害,所以一直无人敢去尝试。
现在敢尝试的人站出来了!所以批判湿毛巾简单论获得了一项新证据!
这不,据潮新闻客户端爆料,有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一次真人捂湿毛巾逃生的大实验!
1.jpg


以下爆料部分实录,略改动。
8月16日,我亲历了一场“火灾”,一场在我消防跑线生涯中最最典型的火灾——电瓶车火灾。
火灾现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是如何在火灾中幸存下来的?以下是我的亲历。
违规停放楼道的电瓶车燃起大火,我距离起火点不到5米。
这是一场由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组织的真实火灾逃生实验,在杭州富阳区的一幢待拆迁的六层住宅楼里进行。与往日大家参加的消防演练不同的是,这次是动真格的实验,要真的点火,完全按照火灾发生的进程来开展体验。
类似的体验,杭州消防近五年内才组织过两场,上一场是两年多前,我也参与了。
杭州消防在召集实验体验者前,特意强调了必须由有经验的消防跑线记者参加。
消防员直说,火场里到底会发生什么,谁都不晓得,而对于消防跑线记者们来说,所谓的经验其实也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验前,我的脑海里早已浮现了第一次真实火灾逃生实验时的种种画面。伸手不见五指、浓烟直冲鼻孔、高温炙烤……这不会是一次简单的体验。
这一次,我被安排在了距离起火位置最近的一个房间,直线距离不足5米。
2.jpg


实验中模拟违规停放电瓶车的场景
实验开始后,消防员点燃了违规停在楼道里的报废的电瓶车,而我则在点火前,就进入了一个装有防盗门的房间,并有一名全副武装的消防员陪着我,以便应对发生的意外。
现实中,一辆违规停放的电瓶车起火后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在我跑线的这些年遇到过很多起。
起火后,安静的房间里立刻传来噼噼啪啪的燃烧声,一股焦味和烟味随之就进入了鼻腔。“如果这个时候就及时发现起火,立刻逃生疏散,大概率是安全的”,我身旁的消防员说。
由于明确起火点就在我边上,我显得比较从容,决定再等等,上个难度。
起火后1分半,现场的情况急转直下。防盗门的门缝里开始侵入烟气,并越来越多。大概也就15秒,门缝边的天花板就被熏黑了。从防盗门的猫眼望出去,楼道里已经漆黑一片,时不时地有大颗的火星闪过。
“该逃了,再不逃就要被困了”,一旁的消防员凭着经验说。
我按照“理论”经验摸了摸门和门把手,门已经滚烫,门把手的温度也在升高。
在我开门前一瞬间,消防员大喊:“别用力开,开个缝先看看情况。”事后他告诉我,如果大力开门,热浪、浓烟会瞬间涌入,甚至还会出现爆燃。因为我们距离起火点实在太近了。
从按动门把手到打开一条门缝,短短的几秒里,我脑补了很多画面。“我到底该怎么逃出去?火会烧到我吗?万一被烟熏翻该怎么办?”
然而,开门后的场景还是让我愣在了原地。
开门瞬间,一大片天花板在我眼前坍塌。砸在地板上的天花板碎裂成渣,甚至砸到我的脚。紧跟着的就是一股热浪和火光,虽不至于将人掀翻和烫伤,但足够击垮人的心理防线。
浓烟在我眼前滚滚涌向楼梯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所谓的“烟气分层”现象。约3米高的楼道里,1.2米以上是高温的浓烟,以下则相对安全,没什么烟气,也没有高温。
3.jpg


起火现场的“烟气分层”
消防员在身后的拍击,将我拉回了现实:“快逃呀,再不逃,没机会了!
怎么逃?我直立的状态被消防员狠狠地摁成了蹲姿。对!要蹲下来,因为下方几乎无烟。
逃的时候要带啥?我的手边只有一块打湿了的毛巾。这其实是大多数消防知识里教过大家的,在火灾逃生时,要用一条打湿的毛巾捂住口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后,我猛呼吸了几下。确实,那股呛人的烟气没有了。
4.jpg


起火现场
不过,一定要注意,打湿毛巾时,记得要拧几下,不然湿透的毛巾可能让你根本无法呼吸。在充满烟气的楼道里,再拧毛巾可就是一件特别危险的事了,分分钟有被烟气熏倒的可能。
浓烟笼罩前路未知,真有必要“搏一把”吗?
我蹲下后,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在浓烟中艰难行进了约5米,顺利地找到了楼道口,继而得以安全逃生。在楼道里,我短暂仰视了3秒,看到的是浓烟顺着楼底,滚滚向上涌去。
逃出起火的废弃住宅楼,我看到的是,浓烟已经冲上顶楼,住宅楼的整部楼梯都被浓烟充斥。当时我就在想,上面楼层里的“被困者”们,如果像我一样逃生,可就危险了
5.jpg


“被困者”被消防员用辅助救生面罩救出
1分钟后,一名“被困者”在消防员的护送下,戴着消防员的辅助救生面罩从楼梯间里撤了出来。
“我在5楼的位置,我下来的时候,整部楼梯上都是烟了,我艰难地下到大概3楼的位置,已经‘扛不住’了,完全看不见路,湿毛巾也没有用了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说,消防员给他戴的面罩就是救了他一命
这名“被困者”冷静下来后,问了一个问题:“我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在现实中,像这名“被困者”的情况,已经是到了生死边缘了。
向上跑?他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向下撤离?一块湿毛巾根本支撑不了。“这就是典型的盲目逃生”,消防员说,很多亡人火灾中,遇难者往往就是倒在这个阶段。
6.jpg


起火的建筑
那该怎么做?消防员说,如果自己所处建筑有火灾发生,在确保自己所处位置没有大量浓烟侵入且距离起火点较远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固守现场等待救援
什么是固守现场?就是冷静观察环境,用泼水、堵门缝等办法,让烟气不要侵入,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消防员特别指出,固守待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所处空间必须有良好隔烟或者防火能力,比如高层住宅,现在一般都是乙级以上的防火门,基本可以保证1小时以上的隔绝烟气的性能。一般居民家中的防盗门、铁门,甚至一些木门都是具有一定的防火防烟效果的。“一般来说,在城市火灾中,只要不是在起火中心或者附近位置,躲在远离火源方向并封堵烟气,‘被困者’是能够等到救援力量到来。”
7.jpg


被烟气笼罩的楼梯间
很多时候,当普通人听到“着火了”的呼救,或者是火灾警报时,第一反应是逃。这几乎是一种本能,逃一定要分情况。如果逃生路线已被浓烟笼罩,千万不能有“搏一把”就安全了的想法。
“确保自身安全撤离到浓烟侵入较少,远离起火源的安全地带。”消防员说。
当然,每次火灾发生一定会有距离火源最近的人员。这些人员必须及时采取逃生措施的。“避开高温浓烟,快速撤离,有防烟面罩的一定要戴上。”消防员说。
8.jpg


逃生时使用防烟面罩
后续的实验中,我们也测试了防烟面罩在浓烟环境下的作用,确实很有用——防烟面罩能确保人员在浓烟环境下,不窒息不中毒,特别是可以减少浓烟对于眼睛的刺激,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建议在发现有大量浓烟时就要佩戴,并且在有逃生机会时,佩戴防烟面罩逃生。但这不意味着,戴上防烟面罩后,就可以在火场中横冲直撞,涉险逃生。
禅哥要说,湿毛巾不是一点用也没有,但批判“湿毛巾简单论”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还是照着老样子去简单地宣传湿毛巾,会害了很多人。
身边小火快点逃,
浓烟袭来赶快躲。
迅速关门把烟堵,
躲火避烟是上策。
那些反对我批判湿毛巾简单论的人,你们还想再说什么吗?
以上为赵术学(禅哥)高工的原创文章,在此深表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4 20:51 , Processed in 0.168207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