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73416
注册时间2010-4-1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80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读
健康生活方式能降低多少抑郁症患病风险?这一关联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回答对于制定有效的抑郁症预防措施、降低抑郁症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9月11日,由上海复旦大学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团队领衔,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剑桥大学、华威大学多学科交叉团队,基于大规模生物医学数据库与大数据统计建模方法,发现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高可降低57%的抑郁症患病风险,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健康生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我们的大脑结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进而对预防抑郁症起到保护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生活方式与抑郁症关联的脑结构、免疫代谢及遗传机制》(“The brain structure, immunometabolic and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style and depression”)为题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ntal Health》,并被编辑选为Research Briefing进行报道。
研究团队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通过分析超290,000人(其中13,000人患有抑郁症)超过十三年的随访数据,制定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评分,包含下述七个生活方式因素:适量的饮酒、健康的饮食结构、定期的体力锻炼、健康的睡眠时长、从不吸烟、低至中度的久坐行为、频繁的社交联系。
通过生存分析发现,拥有健康的睡眠时长(每晚7至9小时)的保护效应最强,可以将抑郁症的风险降低22%;频繁的社交联系可以降低18%的抑郁风险,并且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最佳保护措施;不喝酒或适量饮酒可使抑郁风险降低11%;健康饮食可降低6%;定期体育锻炼可降低14%;从不吸烟可降低20%;低至中度的久坐行为可降低13%。
进一步,研究团队根据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评分划分了三个生活方式类别,结果发现,与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相比,拥有中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41%,而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57%。
“尽管人们可能很难做到各种生活方式都健康,但我们研究表明哪怕是相对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对抑郁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该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冯建峰教授表示。
进一步,研究团队探究了遗传风险与生活方式的交互效应,结果发现,对于具有高、中、低三种不同抑郁症遗传风险的人群,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显著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活方式对抑郁症具有显著的因果效应。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个体的遗传风险高低,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对预防抑郁症具有重要的保护效应。
程炜青年研究员表示:“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抑郁症保护效应的普适性,能够为有抑郁家族史以及较高抑郁症遗传风险的人群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
为了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该研究团队结合影像、生化等多维度数据对这一关联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首先,在神经影像方面,发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更大的苍白球、丘脑、杏仁核和海马体等脑区体积相关,这些脑区在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其次,研究团队发现健康生活方式与C反应蛋白(一种体内因应对压力而产生的分子)、甘油三酯(身体用来储存能量以备后用的主要脂肪形式之一)等免疫代谢指标显著相关。
论文合作者郁金泰教授解释:“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我们调节血糖的能力,而不充足的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长会损害身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加速体内细胞的老化损伤,进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另外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也会损伤免疫系统并增加感染风险。”
最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整合生活方式、抑郁、遗传、脑结构和免疫代谢等多方面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刻画这五个维度数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阐释生活方式降低抑郁症发病风险的神经机制,为我们理解健康生活方式如何通过影响脑结构和免疫代谢功能进而降低抑郁风险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论文合作者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Barbara J. Sahakian教授表示:“尽管我们的DNA会增加我们患抑郁症的风险,但我们已经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更为重要。其中一些生活方式因素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因此尝试找到改善它们的方法,如确保我们睡个好觉并出去见见朋友,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
同样来自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的Christelle Langley博士说:“我们习惯于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它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它对大脑健康和认知有益,并间接促进更健康的免疫循环和新陈代谢。”
复旦大学冯建峰教授补充道:“我们知道很多抑郁症早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开始发病,因此应该从学校开始教育年轻人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降低我国抑郁症发病率。”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复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复旦类脑研究院博士生赵钰洁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8年制博士生杨柳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重大专项等的经费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3-00120-1
注:本文来源“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研究团队简介
冯建峰,教授、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现任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院长,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英国华威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数学、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动计算脑科学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
主要研究贡献包括:在精神疾病研究方向,提出并论证抑郁症“奖惩环路失衡”神经机制,通过大数据挖掘验证精神分裂的语言起源假说;在计算神经科学方向,发展了全脑数字孪生脑模型和MNN数学理论;在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了多种新型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等。共发表三百多篇学术文章,部分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JAMA Psychiatry,IEEE TPAMI,Brain,PNAS和PRL等。2011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沃夫森研究功勋奖(首位华人),2019年作为三十年来的首位华人受邀在剑桥大学做Paykel Lecture年度冠名讲座。
程炜,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双聘PI。研究领域为发展影像遗传大数据统计方法及其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主持国自然面上、上海自然基金等项目。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脑疾病领域旗舰期刊JAMA Psychiatry、Nature Aging、Nature Mental Health(三篇)等。研究成果被Brain、Nature Mental Health等期刊以专门评论文章正面评价,并成功应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担任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编委以及Nature Human Behaviour,Biological Psychiatry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郁金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双聘教授、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认知障碍中心带头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研究领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诊治研究,主持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中央高校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项目、国自然面上及重大计划,以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论著60余篇,包括Lancet Neurology、Nature Human Behaviour、Science Advances等。研究成果被N Engl J Med “Journal Watch”、 BMJ选为重要医学进展或研究亮点。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荣获中华医学青年科技奖、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