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喜欢从 to C 的角度,去关注和使用通用大模型,关注点可能会有些走偏。我们更愿意直奔主题,以比较务实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在做大模型的路径上,汤道生表明了这样的态度。
所谓的「直奔主题」,可以理解为更加关注产业应用以及里面的具体问题,而不是那些「天马行空的看上去很『嗨』的场景」。在汤道生看来,前者「朴实而有用」。
除了对于模型的打磨,腾讯云决定打持久战的另一个表现是对 AI 服务流程所需的全链路工具的重视。他们的 TI 平台覆盖了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算法构建、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部署到 AI 应用开发的「产业 + AI」落地全流程链路。这是一个找到痛点,各个击破的过程。整个平台构建起来需要数年的时间,后续的打磨更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腾讯云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迭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
在喧嚣的「百模大战中」,这种自上而下稳扎稳打的风格和打持久战的决心折射出了一种难得的清醒,也让人感觉更加踏实。 面对挑战,腾讯云保持「开放」
回到开头的产业「智能化」命题。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化,我们其实是离这个命题越来越近的。但又因为这个命题太大,任何一家公司在为之努力时都会发现自身的局限,腾讯云也不例外。在汤道生看来,要克服这些局限,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保持「开放」。
这种「开放」性在腾讯云对待大模型的态度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们的模型商店不仅上线了自己的大模型,还上线了很多开源大模型。因为在汤道生看来,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是技术能力和场景相贴合就可以了。「如果客户希望用他想要的模型,接入腾讯会议,实现智能化功能,我们也是开放欢迎的,」汤道生举例说。
这种对待大模型的开放态度折射出的是腾讯云现在做产业互联网所秉持的风格。在过去几年里,腾讯云经历了一段转型,从最初承载大集成类项目为主转向了更为开放、聚焦的「被集成者」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的强项其实在于长期以来积累的技术和产品能力。利用这些能力把底座做好,然后以被集成的方式去跟更多的合作伙伴合作对于腾讯云来说是更加可持续的。
「客户所处的行业是很专业的,腾讯也未必这么熟悉客户所处的这些行业,也没必要装我们懂,」汤道生坦言。因此,在打磨好自己的技术、产品的基础上,很多时候,腾讯云更依赖合作伙伴去服务客户。
「比如金融行业有挺多很专业的应用,我们并不是那么懂,但是他们可能同时有数据库的需求。我们可以很负责任地给他们提供一个高性能、高可靠的数据库产品,这也是腾讯云在自身业务中多年锻炼出的一些平台产品和技术能力。有些客户可能也有一些服务商为他们提供 DBA(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服务,我们没必要再去干 DBA 的工作,反过来我们很愿意跟这些服务商进行合作,帮助他们熟悉我们的产品,提供支持、培训,让他们能够成为服务客户的一线伙伴。」汤道生举例说。
这条开放的「被集成」路线在腾讯云内部贯彻得非常彻底,而且汤道生说自己「从来没有犹豫过要不要走回头路」。
当然,与人合作的前提必须是自己的技术、产品够硬。所以我们才看到腾讯在大模型相关的每一次发布中都相当谨慎,因为汤道生要确保负责每个产品模块的团队都能在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
这种开放的做事方式创造了一种双赢的局面:不仅让腾讯云的业务毛利实现了增长,也让合作伙伴利润大增。去年,生态伙伴收入占到腾讯云整体收入的三分之一,收入增速是腾讯云增速的 4 倍。对于「智能化」这一复杂的长期愿景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正向的循环。
「未来,随着很多企业逐步迈向智能化,AI 的应用从老百姓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到企业工厂的生产、销售、服务、办公都会覆盖,场景足够宽广。不会有一家公司能够包揽全部工作,因此 AI 生态也特别需要合作开放。」汤道生说。
未来,他希望以持续稳定的合作规则,让伙伴与腾讯的合作分工更清晰、投入更有积累、收益更可预期,与伙伴一起共建产业智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