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除了等待大模型技术更进一步,很多中间层的创业者在改进让大模型落地到应用的环境。
BentoML 亚太区负责人刘聪称,和之前传统机器学习相比,海外客户基本都能拿到一些预算来做大模型相关的产品原型或者 Demo。但现在还没有进入生产环境,去为公司产生商业价值,而很多做中间层的创业者看到了这个机会。
Dify.ai 创始人&CEO 张路宇的创业洞察也正源于此,他说,在开发者视角,拿到模型是不够的。他分享了一个数据,在对六万多个应用的样本做分析后,发现现在投产或者接近投产的,这个比例差不多是 5%。有对模型技术不是很满意的,也有团队工作流还没有适应 AI 应用开发的。相应地,张路宇团队针对现在投产可能性更高的应用,去做一些专项能力。比如他们有一个指标叫消费者摩擦度的改进,看 AI 在这件事上能提供多大的价值,提供相应的能力。
Zilliz 创始人&CEO 星爵补充了这一视角,他认为一个极度简单的开发栈,是AI民主化的一个前提,基于这个判断,他提出了 CVP(大模型+向量数据库+提示词工程)这样的开发栈。
05 如何通向 AI native?
什么是 AI 时代的的 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在今年 3 月微软发布 Copilot 之际,很多人的好奇被瞬间点燃。但在这次闭门会上,李开复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Copilot 不算是 all in 大模型的产品。
他认为,从移动互联网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微信来看,放弃 compatibility(兼容性)很重要。做得最早的是 MSN、QQ,但是胜出的是微信,因为张小龙做了一个决策,既然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就不要 PC 了,微信在早期专注在移动互联网的特质上,百分百押注到新的技术平台上。
从这个视角看,AI native(AI 原生)的应用可能有这样的特征:如果大模型拿掉了,应用就崩溃了,它是一个完全依靠大模型能力的应用。但拿掉 Copilot,Office 软件还是 Office,AI 只是锦上添花。
这一观点得到了现场创业者最多的认同,也引发了大家带着这个定义,对 AI native 应用的探讨。
前段时间爆火的产品妙鸭,其产品负责人张月光认为,没有大模型,就没有妙鸭,这跟李开复对 AI first,AI native 的思考一致。
他认为,妙鸭作为率先出圈的应用,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可控性。妙鸭团队一开始没有想做底层模型的工作,更关注怎么才能用现存生态上开源爱好者开发的各种插件和小模型做可控性。锚定了最重要的事情是可控性,妙鸭把照片质量做到平均分 90 分以上,也迎来了快速成功。
「我们在应用层特别关注怎么才能让模型更可控,就发现在图像赛道上,已经有一些相对可控的技术了。可能语言赛道上,如果出现这样的东西,会对上层应用创业者是一个质变时刻」。张月光的实践给了做大模型应用的公司一些启发,可控性可能是 AI native 应用诞生的条件。Stability. AI China Lead 郑屹州也观察到了这样的趋势,开源社区贡献者解决可控性后,大量应用冒出来了。
在探索新一代应用上,元石科技创始人李岩指出,大模型带来的推理能力,是新一代产品的本质不同。
而社交+Agent 是被看好的一个机会,并且一定会是最早一批 AI native 的产品,但这很可能需要创业者具备从大模型到产品的「端到端」的构建能力。比如,李志飞分享了和 Character.ai 探讨为什么后者要做自己的大模型时,对方表示,因为用OpenAI或者谷歌这样的中心化大模型,不会回答「调情」的问题。这是 Character.ai 找到的独特空间,也是可以逐渐积累的壁垒。
同一领域的聆心智能,在做社交大模型的应用上,发现了独特场景。聆心智能 CEO 张逸嘉分享了他们看到的与预想的不同,现在大模型可以落地的社交场景不是陪伴,人们接受虚拟形象的陪伴需要时间。现在落地的社交场景是角色扮演,用户画像是网文小说爱好者,角色扮演是网文小说的新形式。
至于现在最新的 AI Agent 方向,是不是大模型「全村的希望」,甚至最终带来交互革命、终端革命、商业模式革命,很可能要取决于多模态能力的发展。
心识宇宙创始人&CEO 陶芳波解释说,一开始大家对 Agent 的期待很高,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现,Agent 怎么样比 ChatGPT 解决了更多问题,很难被讲清楚。他认为,如果真的要把 Agent 发挥作用,并不是把那么多软件的 API 给接进来,因为接软件的 API 本质上是在做兼容,是新瓶装旧酒。
Agent 有没有一些更加 Native 的形态去完成最后一公里。有很多很多要做的事情,数字栩生创始人&CEO 宋震说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多模态能力。在这些条件成熟之后,可能就会出现 Killer Case。
李志飞坚定地认为,现在看来,多模态是 C 位,不是花瓶。因为Agent 输入输出都依赖于多模态的能力,没有多模态就没有 Agent,只不过今天的 Agent 更多是通过语言模型,通过文本来反馈,但是最终 Agent 会是一个多模态的观察、感知、行动。他预判,跨模态知识的迁移,再过两、三年看,反而是大语言模型最大的一个贡献。
06 大模型时代,服务大 B 还是小 B
几个月前,我在旧金山正好赶上数据公司 Databricks 的开发者大会。这是一家专门做「数据湖」的数据平台公司,可以说是长在云计算平台上的「中间层」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公司,几年时间估值已经达到几百亿美元,并且还在持续增长。Databricks 的客户既有大企业,也有小创业公司,大小通吃。
今年,这家公司迅速接入大模型,还收购了大模型公司 Mosaic ML,开始帮助客户落地大模型进入业务,这个风口让它眼看一路狂奔千亿美元价值而去了。
我当时非常好奇的一点是,为什么国内好像没能长出这样一个基于云计算的「中间层」公司,而这一波 AI 技术进步的变量,是否在中国能催生出这样一批在把云的算力变成业务竞争力,带给更多行业数字化进步的「中间层」的优秀企业?
阿里云董事长张勇认为,「中间层」公司的出现,一定是有可能的,也是云计算企业乐见其成的。但这些公司要解决的还是一个核心问题——定义清楚要解决谁的什么问题,定义越清晰,能力越到位,做的东西就能真正「收敛」,真正有商业「穿透力」。
这也引发了参会创业者们的探讨,比如大模型技术刚刚开始进入行业,但企业服务「不收敛」、项目化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比如给 B 端用户做大模型训练,但由于数据是对方的,所以最终合作完,自己的团队很难「闭环」——数据没有飞轮,收入毛利也低,一不小心就做成了「高科技施工队」,是技术企业面对 B 端的一个通病。甚至有创业者都开始怀疑,大模型 To B 可能天生缺乏土壤。
但加入创业者群聊一直在做笔记的张勇,恰恰在这里很体系化地说了一个不同的见解:「To B 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小 B」,也就是那些中小微企业,它们看起来不起眼,但是数量众多,单单服务它们,就能够造就现在的互联网巨头。」
例如,阿里早期的「黄页」,让中小卖家能被外国买家看见,带来了跨境贸易的繁荣;淘宝则是解决了信息和物流的流通问题,就成就了电商这一大品类。
而且,相对于大型公司,这些小 B 公司并不关心技术和愿景,谁能帮它们解决增长问题,就会因此付钱。
当前大公司的数据化,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降本增效」,说白了就是「节流」。但效率优化空间总有尽头,可是增长和发展的「开源」空间,却相对无限。张勇认为,企业服务里「开源」远比「节流」重要,人们永远愿意为了发展而付费。
他甚至认为,过去数字化企业服务过于看重「降本增效」可能是个误区,因为愿意为提升百分之几的效率付钱的往往是大公司,他们体量大,这种提升符合投入产出比。然后也让大家都围着大公司做项目。但反过来,小公司很难靠「降本增效」去启动需求,它们要的是成长和发展的能力。
其实,小 B 客户还有一种双重性,即如果采用「订阅」的方式,那它其实就可以被看成是一个「C 端用户」。
在这一点上张勇的观点也得到了参会创业者的认同,比如出门问问的李志飞曾经在语音识别领域做过 To B 的业务,被同行卷得非常痛苦。而后来他做的 AI 配音工具「魔音工坊」,服务的就是一个个内容创作者,收敛到一个真正解决小 B 们普遍问题的产品,这些「小 B」反而让他真正把 AI 技术变成了健康成长的业务。
张勇还建议创业公司需要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服务的客户,是 C 还是 B,是小 B 还是大 B,必须定义好。张勇甚至觉得,做 AI 的公司,如果既做 To 大 B 又做 To 小 B 甚至 To C 是行不通的。
虽然 AI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变化,会越来越有通用的能力,但是在技术层面之外,还有组织的「DNA 问题」,「你一个公司里做大客户的和做互联网用户的团队,上班的着装、说话的方式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张勇觉得要定义清楚自己服务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哪有单子往哪里走。
07 大模型对云意味着什么?
几年前上一波 AI 浪潮中,很多创业公司一样获得了大量融资,出现了很多知名公司和创业者,但是几年下来,依旧做得很辛苦。我和很多那一波创业者一直保持交流,好多次约出来聊天,看到他们一脸疲惫沙哑着嗓子,一问往往是前一天陪某个大客户喝了大酒还没缓过来。
这次的很多创业者也目睹了那个时代,技术最终因为无法形成标准化产品,变成只能接项目的「高级人力外包」、「高科技施工队」。他们都觉得,一定不能再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大家也很关心阿里云这样的云计算平台在大模型时代会面对什么变化。大家也问张勇,在大模型时代,他觉得云本身到底是技术,还是产品?
张勇的回应倒是很直接,「云本身应该是产品,并且不是一个,而是一系列的产品。」在大模型和 AI 浪潮推动下,有一个事情是确定的,就是行业和客户对算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满足客户对算力的进一步需求,就成了阿里云的基本出发点。张勇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阿里云也一样要思考如何「收敛」到真正解决产业生态问题的产品,而不只是输出算力本身。
有意思的是,这次交流活动虽然是 FounderPark 社区和阿里云联合邀请,但却没有安排任何关于「通义千问」的分享。创业者们当然也很关心云平台自己做大模型的目的。张勇的观点是:这个容易出现 Hyper Scaler(超大规模玩家)的跨技术时代,肯定没有人敢掉队,不可能不去触摸技术本身。但他觉得,阿里云在这样一个巨变时代,要把握的还是更核心的角色,就是Cloud Service Provider(云计算服务提供者)。
「而要做好这个角色,不懂大模型一定是不行的。」张勇说:「我们如果不做通义千问,可能都搞不清楚该如何帮助今天参会的各位创业者们。」
其实让张勇比较兴奋的,是他非常确定未来人类社会对于对算力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于其效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张勇说,阿里云肯定是希望「模型越多越好,场景越多越好」,二者越多,对算力的需求和技术要求就更高,这就意味着云有了新的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唯有持续不断值得解决的「难问题」,才能驱动云的价值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云计算平台前所未有需要一个生态,而不是什么都自己搞。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能把芯片、云计算、数据平台、机器学习框架和大模型,全部用自己家的,形成所谓的「闭环」,这几乎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
张勇觉得,AI 技术的发展,让生态有了新的可能。他有个遗憾,过去十年是中国云计算突飞猛进的时期,但中国的 SaaS 行业,并没有因为基建的快速发展而有了本质性的提升。而美国的 SaaS 公司,目前都在探索将 AI 嵌入到平台中升级,走了一条和国内公司不同的路径。
他认为,在 AI 时代,中国可能会出现新一代的 SaaS,会是一种全新的智能服务,和以前 SaaS 流程驱动不同,这种新的服务会通过数据和智能驱动,可能也不叫 SaaS。
面壁智能董事&CEO 李大海指出,国内 To B 市场非常碎片化,这是 SaaS 服务起不来的原因。但是现在有了大模型这样一个技术变量,能不能够形成一些变化,这是比较值得期待的事情。同时他也期待阿里云这样的云厂商,能在这里有一些好的方案和底座,带着大家一起把这个事儿趟得更平。
在张勇看来,中国过去不少 SaaS 公司,到现在也不能安全算是 Cloud Native(云原生),而对于一个天然生长在云上,或者是 intelligent native(智能原生)的新型服务,有机会「平替」之前非原生的上个时代产品。
很多时候我们感叹,上一个十年中国的 SaaS 行业成长不尽人意,但大模型如今给创业公司提供了新的机会,在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态里塑造新的格局的可能性。张勇的结论是:这样的机会和挑战,对阿里云,对所有创业者,都是相通的,都要面向未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形成生态伙伴关系,共同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