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0921
注册时间2008-4-12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80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引言
在遇到下雨天却没有带伞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面临一个抉择:是快速奔跑还是慢慢走?有人认为,快速奔跑会使人体在雨中停留的时间更短,从而少淋一些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快速奔跑会让雨水迎面扑来,导致身体在短时间内淋更多的雨。
针对“雨中慢走和快跑到底哪个淋雨量更少”这个问题,美国科普电视节目《流言终结者》曾做过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时,他们用的是人造雨,让主持人分别采用奔跑和走路的方式通过一段 30 米的距离,然后测量外衣增加的重量(图 2)。
结果发现:在一段距离内,奔跑比走路淋得更湿。但节目播出后,粉丝不太认同这个结果。因为大家觉得这个实验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人造雨与自然雨不一样,再加上距离较短,降低了时间变量的影响,所以产生了这个不合常理的结果。
为此,节目组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次他们选择了在下雨天进行三次重复测试,并增加了奔跑和走路的距离(图 3)。新的实验结果推翻了之前的结论:还是跑起来淋的雨更少一些。
问题
在雨中行进相同的距离时,慢走和快跑哪个淋雨量更少?请建立模型回答该问题,并讨论风对模型的影响。模型需要考虑如下具体场景:在降雨量为 20 毫米/小时的雨中,行人以不同速度前进 1 千米距离,计算行人的淋雨量。
模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问题做一些简化,并对涉及的变量进行定义。
如图 4 所示,将雨中的行人简化为一个长方体,其尺寸为 a = 0.5 m(宽)、 h = 1.5 m(高)、 b = 0.3 m(厚),相应的顶面面积 AT = a × b = 0.15 m,前侧面面积 AF = a × h = 0.75 m[1]。假设人在雨中以匀速直线行进,其速度为 ,行进的距离为 S = 1000 m。由于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通常雨滴在落地前就已经达到终极速度。假设近地面雨滴竖直下落的速度为 u = 9 m/s[2],降雨量 p = 20 mm/hr = 5.6e-6 m/s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均匀的,降雨密度(单位体积内的雨水质量)ρ 可由降雨量 p 导出:
其中 1000 kg/m^3 为水的密度。上式关系很容易推导:1 s 时间降到地面 1 m 面积上的雨水体积可表示为 p × 1 s × 1 m^2,而 1 s 时间降到地面 1 m 面积上的雨水质量又可表示为 ρu × 1 s × 1 m^2。
此外,对于有风的情况,本文在接下来的模型中仅考虑风向与行进速度方向平行的情况,并假设近地面时雨滴会具有与风速相同的水平速度 。
没风
在没有风的情况下(w=0),如果人站在雨中不动,只有顶面才会淋到雨。如果人在雨中行进,雨滴不仅会淋湿人的顶面,还会淋湿人的前侧面。
如果以雨滴为参考系,人的速度是斜向上的。由于雨在空间上是均匀分布的,因此淋雨量可以用人的顶面和前侧面在雨中扫过的体积去计算(图 5 和 6)[3]。无论人以多大速度行进,雨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人的速度都是 u,单位时间内顶面相对于雨滴扫过的体积为 AT u。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人的速度为 v,单位时间内前侧面相对于雨滴扫过的体积为 AF v。
由于人在雨中行进的距离 S 是一定的,则人在雨中行进的时间取决于行进速度:
在时间 t 内,顶面在雨中扫过的区域为蓝色斜棱柱(图 5 和 6),斜棱柱的底面积为 AT,高为 ut。因此,顶面淋雨量为
前侧面在雨中扫过的区域为红色斜棱柱(图 5 和 6),斜棱柱的底面积为 AF,高为 vt。因此,前侧面淋雨量为
综上,人在雨中行进距离 S 的总淋雨量为
上式表明,前侧面淋雨为常数,而顶面淋雨量与速度成反比。从图 5 和 6 中也不难看出,慢走和快跑时前侧面在雨中扫过的红色斜棱柱体积都为 AF S。但行进速度越快,顶面扫过的蓝色斜棱柱体积 AT S u/v 就越小。因此,如果人在雨中行进的距离一定时,快跑的淋雨量要比慢走少。
将雨滴竖直下落速度 u = 9 m/s,降雨密度 ρ = 6.2e-4 kg/m^3,AT = 0.15 m,AF = 0.75 m,S = 1000 m 代入总淋雨量的表达式得
相应的函数图像如图 7 所示。从图中可见,行进速度越大,淋的雨越少。但无论速度大到何种程度,淋雨量都不会小于 0.463 kg。而且当速度大于 3 m/s 时,总淋雨量就已经降低到 0.74 kg,此后继续增加速度并不能显著减少淋雨量。即使将奔跑速度提高到 10 m/s,总淋雨量也只能再降低 0.2 kg。
有风
在有风的情况下(w ≠ 0),雨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人的速度仍然是 u,顶面淋雨量与无风情况相同。但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人的速度会变为 v - w,其中 w 为风速。单位时间内前侧面相对于雨滴扫过的体积变为 AF (v - w),相应的淋雨量将变为
从上式不难看出:如果风是从后方吹来(w 大于 0),前侧面的淋雨量将减小;如果风是从前方吹来( w 小于 0),前侧面的淋雨量将增大。需要注意的是,上式假定了风速 w 是小于行进速度 v 的。如果风速大于行进速度(w 大于 v),上式将变为负值。这种情况下,雨不再从前方袭来,而是从后方袭来。淋湿的也不再是前侧面,而是后侧面。后侧面的淋雨量为
无论风速是否大于人的行进速度,总淋雨量都可以表示为[4]
其中 QF/B 表示前侧面或后侧面的淋雨量。如果 w = 0,则上式退化为无风的情况。如果行进速度与风速相等(v = w),上式右侧第二项将变为零,即侧面不再被淋雨。因此,在一定的风速下,可能存在最佳行进速度,使总淋雨量最小。
为了确定可能存在的最佳行进速度,将总淋雨量的表达式改写成分段函数形式:
当 v ≤ w 时,Q(v) 为减函数。当 v 大于 w 时,Q(v) 的增减性取决于 AT u - AF w 的正负。若记临界风速为
则 AT u - AF w 的正负取决于风速 w 是否大于临界风速 w0。因此,Q(v) 在 v 大于 w 时的增减性可具体分以下三种情况:
1. 若 w 小于 w0,为减函数,该情况下,行进速度越大,总淋雨量越小。
2. 若 w 等于 w0,为常值函数。该情况下,只要行进速度大于风速,总淋雨量就不再变化。
3. 若 w 大于 w0,为增函数。该情况下,行进速度等于风速时,总淋雨量最小。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逆风(w 小于 0)时总是跑得越快淋雨量越少。但顺风(w 大于 0)时,是不是应该快跑,该以多大速度跑取决于风速。
将雨滴竖直下落速度 u = 9 m/s,降雨密度 ρ = 6.2e-4 kg/m^3,AT = 0.15 m,AF = 0.75 m,S = 1000 m 代入总淋雨量和临界风速的表达式可得
图 8 显示的是上式中的 Q(v) 在不同 w 取值情况下的函数图像。对于逆风情况(例如 w = -3 m/s),总淋雨量随着行进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于顺风且风速 w 小于 1.8 m/s 的情况,总淋雨量同样随着行进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于顺风且风速 w = 1.8 m/s 的情况,当行进速度大于风速时,总淋雨量将保持不变。对于顺风且风速 w 大于 1.8 m/s 的情况(例如 w = 3 m/s),当行进速度等于风速时,总淋雨量最小。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下雨时的风速都比 1.8 m/s 大。因此,当遇到刮风的雨天时,若为逆风而行,则应选择快速奔跑;而若为顺风而行,则可采用与风速相等的速度前进。
结论
针对问题“在雨中,慢走和快跑到底哪种方式能够让淋雨量更少?”,本文运用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行进速度对淋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不论是慢走还是快跑,都会导致前侧面淋雨,但快跑时顶面的淋雨量会减少,因此总的淋雨量较少。然而,当行进速度超过约 3 m/s 时,淋雨量就已趋于稳定,进一步提高速度不会显著减少淋雨量。
在有风的情况下,如果是逆风前进,选择较快的奔跑速度有助于减少总体淋雨量。而在顺风的情况下,如果风速小于 1.8 m/s,同样选择较快的奔跑速度是明智的选择;而如果风速超过 1.8 m/s,与风速相等的速度行进可以将淋雨量降至最低。
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本文对雨中的行人给出如下建议:对于无风或逆风情况,选择快速奔跑可以减少淋雨量;对于顺风而行,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与风速相近的速度前进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
[1] Jeff Sanny William Moebs, Samuel J. Ling. Drag force and terminal speed, 2022: https://pressbooks.online.ucf.edu/osuniversityphysics/chapter/6-4-drag-force-and-terminal-speed
[2] Union University. What is the speed of falling raindrops?, 2001: https://www.uu.edu/dept/physics/scienceguys/2001Mar.cfm
[3] Bec Crew. Is it better to walk or run in the rain?, 2015: https://www.sciencealert.com/watch-is-it-better-to-walk-or-run-in-the-rain
[4] Alex J DeCaria. Will you get wetter if you run rather than walk in the rain?, 2016: https://snowball.millersville.edu/~adecaria/DERIVATIONS/Rain.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