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回复: 2

华为做对了么?坚称不造车,要做中国博世亦是“两块屏”的故事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3-7-1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jpg


文/每日资本论
华为在“造车”上狠狠地踩了一脚刹车。
近日,华为创始人、董事长任正非签署并发出就汽车业务的董事会决策公告,再次强调了“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等关键词,并表示将严格管理华为品牌滥用,不许使用华为问界,不许使用华为 AITO等品牌 LOGO。
此消息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归纳起来,外界热议的问题主要两个:首先是华为内部对于造车是否存在较大分歧?要知道,3年前,任正非曾非常严厉地表示:“华为不造车,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决策,调离岗位。”
其次是华为为何不愿亲自下场造车?公允地讲,通过与各大车厂的合作,尤其在“AITO问界”上的深度合作,华为若真造俩“华为汽车”也就在其的一念之间。在新能源汽车这条阳光赛道上,华为为何迟迟不下场呢?
关于分歧的事也不是什么秘密。2021年,徐直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为过去历史上很多选择,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得到理解。但是每一个企业,都知道自己定位到哪个是最好的……老余(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从消费者BG出发,他就想造车。
这也很正常,眼下新能源汽车大热,而且华为也急需在一个市场空间巨大且井喷的新领域去拓展。毕竟,受美国的打压这两年华为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能够在一个万亿赛道上快速发展,这肯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路径。因此对于一只脚早就站在这条赛道的华为来说,部分人力挺造车完全可以理解。
至于华为不造车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是迫于市场压力。比如美国方面的各种限制、德国市场的考虑,还有华为自己造车就会有国内其他车厂产生竞争,失去信任,不利于打造生态圈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人不信华为真的不造车了。
“每日资本论”认为,上面的这些推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华为不造车或许更多的是从路径选择上来考虑,而且还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再加“两块屏”的故事
2.jpeg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迫于美国的打压以及德国等国外市场的压力。这点其实有点想多了。道理也很简单,难道华为不造车美国就不打压了吗?退一万步说,即便华为做个零部件或者什么控制系统,美国要打压封锁照样会干,所以害怕美国打压不太能站住脚。
而至于华为造车就会损害到其在德国乃至欧洲的信息和通信业务(ICT)利益。这一点不能否认,但反过来,不造车德国和欧洲就不对华为的ICT业务限制了吗?答案一目了然,只是程度不一罢了。
其次是伤害到国内同行的利益,不利于打造生态圈。这点毋庸置疑,但要从两个层面来看待该问题。从华为的角度来说,直接面对竞争对手,从2B到2C,这对很多企业是件难事,而华为早已习惯。
3.jpg


可以佐证的是,2013年前后,华为进入了光伏逆变器市场。作为后来者,华为将面临国内外光伏逆变器厂家的直接竞争,其中就包括德国企业。但到2021年,美国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伍德麦肯兹)发布的年全球TOP10光伏逆变器出货量企业排行榜,排名第一为华为,第二为阳光电源,第三为古瑞瓦特。
也在2013年前后,华为发布了第一款自己的高端手机P1。面对2C的市场,彼时的华为也不知道,日后华为手机会成为国人的骄傲,更不会知道能冲到全球第二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光伏逆变器还是耳熟能详的华为手机,刚开始华为都不知道哪条线可以大干一场。光伏逆变器最后选择了组串式逆变器而大获成功,华为手机直到mate7大火,才奠定了mate系列成为华为旗舰系列的基础。
显然,所有的业务都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华为也不例外。
必须要提的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兴产业,很多技术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而华为也是在2013年以车联网为切口进入汽车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华为让试错的成本控制在一个有限范围内,绝对理智。企业绝不是公益单位,也非研究所。
4.jpeg


当然,更多人认为华为不造车是为了顾忌国内厂商利益,要打造自己的生态圈。这点“每日资本论”认为要正反两方面理解这件事。
简单说,华为是一家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哪位仁兄听说过,为了他人的利益宁愿放弃自己蛋糕?那是慈善家,不是企业家。选择不同,无非就是选择的利益不同罢了。况且,打造生态圈你说不造车就可以办到吗?如果这么简单,装机量超过3亿台的华为鸿蒙生态圈为何迟迟打造不起来生态圈?
因此,华为并非顾忌谁的面子,谁的利益,去打造什么生态圈。打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生态圈是华为的战略,某种程度上说,是关系到华为的未来走向核心因素。
5.jpg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整车产业和零部件严重错配,博世、采埃孚等外企依靠专利壁垒长期霸占着全球排行榜前十。油电更迭的全球产业浪潮下,是汽车产业整条供应链推倒重塑的隐形机遇。车的核心从发动机、变速箱变为了电池、电驱、电控,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公认的趋势。
从信息和通信起家的华为恰恰符合新汽车产业链有天生的契合点,因此,华为通过新能源汽车上的一块“屏”,逐渐打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想象一下,未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们或许都愿意在宣传稿中,加上“配置卓越的华为智控系统……”作为整车的卖点之一,就像燃油车用上德国博世底盘一样自豪。
2022年,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的营收884亿欧元(约6534亿元),而华为2022年的营收也为6423亿元。可以这么说,一旦华为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主要供应商,就等于再造了一个华为
请注意,华为先后与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大众汽车在车联网方面达成合作,并与奥迪、宝马、爱立信、诺基亚、高通等企业组建“5G汽车联盟”。
换言之,华为一旦通过新能源汽车上的那块“屏”打下了市场,也必然能够带动手机上的那块“屏”,两块“屏”互动的生态圈是个大棋局。至于造不造车,还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564
发表于 2023-7-1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新闻,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略有所学
  • 打卡总天数:6
发表于 2023-7-1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1 14:31 , Processed in 0.16312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