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丰田章男来中国走了一圈,去清华大学做了个演讲,成为数不多在清华讲过话的汽车业人士,上一个来清华演讲的还是以越狱著称的日产前CEO戈恩。
在演讲中,丰田章男说了很多自己的中国情结,并称2025年前,丰田将在中国推出10款纯电动车型。
《金融时报》在报道中说:丰田在80年代拒绝了中国的“技术换市场”,把中国白白让给了大众。而在新能源车时代,中国变成了培育新技术的沃土——比如驾驶行为和路况数据,这对于未来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至关重要[9]。
相比马斯克在紫光阁的神来之笔,丰田章男中国行的成色明显不足。经过了产业政策引导下的大规模投资,中国公司在新能源车上下游的多个核心环节都卡住了身位,丰田并没有太多优势。
氢能源车并没有死亡,在长途运输和重型运输上维持着前进脚步,但这个牌桌跟丰田没什么关系。
在载重货车这个子类里,氢能源较电动反而有比较大的优势,比如更长的续航,更高的载重量,对成本的敏感度也更低,而且卡车可以长期租用不用购买。戴姆勒在终止和本田研发氢能源乘用车的同时,就把重心转移到了重型车辆的开发。
而在这个语境下,会发现日本人并没有领先太多。
在纯电车逐渐退补后,中国的补贴方向也转向了氢能源,《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中对氢燃料电池补贴做了全面调整,轻型和中型货车大幅下降,重型货车大幅上升,氢能源重卡也在多地试点投放。
美国的战略导向则集中在上游环节,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使可再生能源、核能和热能转化制造清洁氢能的价格降低80%至1美元/千克(目前为5美元/千克),增加5倍清洁氢能生产的产量。
中国和美国都有足够大的单一市场规模,也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和民间资本去扶持上下游的创新主体,在面对新技术时可以针对多条技术路线全面卡位,哪个路线容易成熟就集中扶持哪个。
但对财政力量不足的经济体来说,产业政策往往面临二选一的困难,每一次押注尚且风险巨大,就更不用说多赛道多次下注。
这是日本的困境:试水纯电,浅尝辄止;发展混动,欧美不理;押注氢能源,未来遥遥无期。
而汽车工业是日本绝对的支柱产业,占制造业销售额的20%上下,在上下游带动了8.2%的就业。放在30年前,日本还有DRAM、面板、消费电子这些足够多的产业可以失去,但今天,不惜一切代价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氢能源是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技术路线,它的问题不是失败了,而是只成功了一点点。
参考资料:
[1] Global Market for Passenger Hydrogen Fuel Cell Vehicles 2021
[2] Hydrogen cars won’t overtake electric vehicles because they’re hampered by the laws of science,the conversation
[3] hydrogen fuel cell cars: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宝马
[4] Japan gambles on Toyota’s hydrogen powered car,金融时报
[5] Japan is betting future cars will use hydrogen fuel cells,金融时报
[6] Honda CEO says Toyota’s strategy to pursue hydrogen combustion ‘doesn’t seem feasible’,Electerk
[7] Hydrogen fuel cells are not as ‘dumb’ as Elon Musk says. Here’s how they could improve the EV market,Fortune
[8] Toyota's New 2021 Mirai Still Won't Make Hydrogen Fuel Cell Cars Relevant,Forbes
[9] Toyota’s rethink on China reflects new realities,金融时报
[10] 美国氢能战略对我们有何启示,中国科学院 作者:李墨天 视觉设计: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