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6|回复: 6

[心情点滴] 长江口二号!“史上最硬核考古”何以冲上热搜?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2-11-23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高 维
11月21日凌晨,中国水下考古迎来历史性突破: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消息旋即冲上热搜,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人次。
打捞沉睡百年的古船,就是在打捞一段尘封的历史。历尽千帆的波涛,见证了无数先人奋楫远航的辉煌,但也不知埋藏了多少折戟沉沙的血泪。沉船如一粒“时空胶囊”,诉说着最真实的过往。早在15年前,沉睡800年的“南海一号”惊艳问世,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料。如今,作为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堪称又一里程碑,目前600余件文物已入库清理,解开它的身世之谜,对中国的造船史、航运史、经济史等研究,均具重要意义。
打捞的过程本身,也是在创造历史。此次水下考古有多难?一串数字便可见一斑:10余年的水下勘探,77天的海上施工奋战,上万吨的起吊重量。凡此种种,背后是一系列的技术考验:浑水能见度几乎为零,探寻遗产无异于“大海捞针”;木船结构脆弱,“连泥带水”地完整打捞,难度可想而知……方案需要“量身定制”,唯有自主创新可解——有专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打捞过程犹如巨无霸“抓娃娃”,用上了“修地铁隧道的技术”。这项“史上最硬核”的方案,正是世界首创。
184003eaf6l0e7s5b5j0if.png


21日清晨,长江口二号古船船体已局部露出水面,初露真容。 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从中也能看到,从“手铲释天书”到“慧眼览古幽”,科技考古越来越前景可期。考古是一门实证科学,科技的巨大优势不言自明:一瓶稻壳就能锁定长江口二号的“年龄”,一粒泥沙也能讲述水环境的变迁。借助科技赋能,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吉光片羽,而是鲜活的故事之所。一如不久前万众瞩目的“三星堆上新”,普通民众也能在时光深处探幽发微,领略可信又可爱的中华文明,体验真实又可感的文化自信,这正是考古的美妙之处。
150多年前,长江口横沙水域,这艘古船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这些待解的悬念,总能勾起无尽的好奇和遐思。得益于现代科技,人类的时间轴线得以拉长——纵凭“吾生之须臾”,也可察“长江之无穷”,拨开历史的烟云,和古人来一场深刻的对话。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54
发表于 2022-11-24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547
发表于 2022-11-2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182
发表于 2022-11-2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68
发表于 2022-11-24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膜拜神贴,后面的请保持队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圆转纯熟
  • 打卡总天数:8
发表于 2022-11-24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278
发表于 2022-12-17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2 09:49 , Processed in 0.23463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