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心情点滴] “是人”还是“斯人”?对记忆要有一份“锱铢必较”的认真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2-10-28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45001ugc4pcbnfjdk4zgn.jpg


□张江龙(郑州大学)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透露,该出版社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曾有媒体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有94%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记忆中是“斯人也”。为什么会这样?有网友指出这其实是“曼德拉效应”,所谓“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最早是指人们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的误解。
据介绍,“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既然意思都一样,还有区分的必要吗?笔者认为,对待我们共同的记忆,还是要有一份“锱铢必较”的认真。
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有一年年假期间,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
郭沫若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论著宏富。但他从事著述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都是自己动手。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80的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因视力减退,有人提议让别人代抄,可他仍然不同意。他的不少书都是前后几次易稿,全都是他亲自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斟酌、锤炼、修改和抄写而成的。这种不容有一个字的差错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民族的一些记忆,更是不可失之毫厘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田中正明、铃木明、板仓由明等日本右翼学者,就处心积虑地抛出南京大屠杀虚构论,质疑南京大屠杀30万数字是中国人捏造出来的。近年来,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质疑这个数字,试图冲击我们共同的记忆。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30万人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容许我们抹去和忘记。忘记哪一个都是对我们民族记忆的蔑视,对民族情感的冲击。
“斯”和“是”的意思一样,区别这两个字,看起来可能并不像“30万”这个数字有必要、有意义,然而这一个字却是作者在创作时深思熟虑的成果,也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民族记忆。如果我们今天不去关注是“是”还是“斯”,明天我们可能也不会去关注是“两只黄鹂鸣翠柳”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未来我们也更不会去关注其他的文化细节,长此以往,甚至会形成对整个民族文化、民族记忆的漠不关心。这样,我们的文化和记忆也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对到底是“是”还是“斯”这种“锱铢必较”的认真,不仅可以纠正我们的文化记忆,还可以增进我们对孟子及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了解,甚至可以增进我们的文化认同,维护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何乐而不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2 21:02 , Processed in 0.12709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