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回复: 0

[心情点滴] 记忆错乱?天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也?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2-10-27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93500f5i3w3g5etjzwzgy.jpg


今天,一件有关记忆的事情登上热搜,有人直呼“曼德拉效应”再次发挥作用。
当现实的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你的记忆却是“斯人”时,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之外,有没有一种冲动,想要穿越回到自己中学去翻翻当年的语文书,究竟是“是”,还是“斯”呢?
193500ztdq39iuizi9i9qp.jpg


最近,一则在知乎上的帖子火了,就是关于是对“是人”还是“斯人”的考证。网友们更是不淡定了,绝大多数的“70后”、“80后”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所学所背的课文就是“斯人”;也有少数“90后”、“00后”表示课文就是“是人”……
如果是“是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记忆偏差;如果是“斯人”,为什么又在课本上找不到?要知道二三十年前可没有什么语文课外辅导教材,大家都是跟课本学。为此,有不少网友把自己的疑问和考证都发在网上,更是引起了各个年代集体记忆的热议。
193501b7ui0rhm72j4xaz2.jpg


10月26日,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193501nelarp3v2ylhjefa.jpg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193501ijp3l5p4vl9v7kfl.jpg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193501hgcccyyz2g4gjl4n.jpg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193501yy5y0ez0f8d4zizz.jpg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此外,另有网友也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岐 注)均为“是人”。
193501ox2s5wxasyey9gvm.jpg


▲《孟子》。图片来源/网络
193501tb2xnx6zz660dgxx.jpg


▲《四库全书-孟子注疏》。图片来源/网络
孟子曰“是”,
但追随孟子的人可能听岔了!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王耐刚,专门从事《孟子》学史和《孟子》传本研究,他非常肯定、万分自信地表示,从版本校勘的角度来说,“是人”是对的。
既然“是人”为真相,那为何“斯人”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为此,王耐刚对周围的亲人和学生展开了一次田野调查,结果让他吃惊的是,即便是中文系的博士生,认为是“斯人”的比例占到了五成以上。
为什么产生如此有趣的现象呢?王耐刚解释说,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孟子》传本都是 “是人”。但古代还有一种流传经典的方式,那就是口口相传。因为“是”与“斯”二者同源,意又相近,很有可能就是民间口口相传产生了偏差。另外,古人引用经典时,也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忽略。
因此,无论是“是人”、还是“斯人”,从意思理解上都是对的,即为“这个人”。王耐刚认为,从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上来说,两者皆可。从口语化的角度,“斯人”确实更为顺口流畅,但从背诵经典的角度,则必须为“是人”。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写文章,引经据典也会在此基础上二次解读,又或者创新改写。这些都是开放式,没有固定模式。”王耐刚对网友的热议也持肯定态度,正因为经典传播流传范围广,才会引起大家的热议,但无须过多纠结。
平行时空记忆替换,
曼德拉效应从何而来?
“70后”、“80后”的网友们依然难以置信。在平行的时空里,记忆为何会发生集体替换?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曼德拉效应,即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也可能导致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个案,比如生物学,人们总认为香蕉树的果实生长方向是向上而不是向下;又比如人体学,肝脏和胃的大小,肝脏比空腹时期的胃要大上许多倍,但是很多人清楚记得肝脏应该比胃小。
事实上,很多认为是“斯人”的“70后”、“80后”,从来没有进行考证,只是记忆中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斯人”,至于这样的印象从何而来,也无法准确地说出。但当考据摆在面前时,“75后”的李先生有些难以置信,但他依然认为“斯人”比“是人”更有韵味。
“逝者如斯、斯是陋室、于斯人也……你不觉得很顺口吗?”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70后”、“80后”们在平行时空里被替换的共同记忆,或许会被“90后”、“00后”们正确的记忆所替代。但这样的考证与探讨,何尝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几零后”都对孟子加深了了解,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敬意。
其他热点
来源|光明网、上游新闻、新闻晨报、网友评论等
审校|国宁
终审|宋广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2 19:17 , Processed in 0.23092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